协和医院见习总结
南门仓站 佀雁云
在东城区社区卫生管理中心的统筹安排和协和医院的大力支持下,我有幸成为我区第一批在协和医院对口支援和继续教育项目的学员,在协和医院进行为其两个月的病房见习和一个月的门诊见习,收获很多,感受到了协和医院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专业技术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下面,我将把在门诊见习的一些感受跟大家做一简单汇报:
我是每周四下午、周五上午到协和医院普内科门诊进行见习,4次普通门诊,4次教学门诊,共8次。总共接触患者46名,腹痛7人次,关节痛6次,发热2人次,痛风3人次,皮肤瘙痒3人次,体检后解读化验结果5人次,强直性脊柱炎3人次,系统性红斑狼疮3人次,肝功能异常2人次,皮疹2人次,口腔溃疡2人次,肺间质纤维化2人次,腰背痛2人次,贫血2人次,腹水1人次等。大家从我所列举的病例可以发现,他们的门诊病人也和我们社区站一样,大多都是以普通的主诉或常见的疾病就医的,但协和医院却从平时工作中的点滴中体现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受到老百姓的高度信任和满意,并成为我国最有名的医院。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深思。
当前,为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国家提出要大力发展社区卫生,然而作为社区卫生工作者,目前却在为如何让老百姓的信任和满意的问题上苦恼。究其原因,除了受到客观环境,如政策导向,医保政策,药品放开等的因素的限制,我觉得还要在以人为本上下功夫。
一、 提高社区卫生工作者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
在见习期间,发现协和老师对于病人病情的详细询问和仔细物理体格检查是我们社区医生所最欠缺的。比如一次,碰见一中年男性中上腹痛二天的病人来就医,医生整个花费了40分钟的时间。涉及到十余种疾患,在询问的过程中进行鉴别诊断和明确诊断,通过仔细的体格检查寻找出最可能的疾患,完善相关的辅助检查。在协和医院看到,大多数的病人的就医时间在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医疗花费是主要在辅助检查上,而药品占得比重却很少很少。整个过程医生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和非药物指导治疗也很多,而在社区,整个就医过程却是很简短的,主要是居民复诊取药,对其进行详细的检查在我们的日常社区工作中很难实现。
二、 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是工作的总原则
见习期间,最常听到沙悦老师的一句话是:首先要想办法知道患者此次就医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再展开相关的一些问题,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也就是说,你尽可能的帮病人解决他所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样就会使病人很快建立比较信任的医患关系,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也会不同程度的节约医疗费用。目前,新的医学模式为社会-生理-心理医学模式,就意味着应该把整体观念,以人为本的思想,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工作的始终。
另外,在对口支援方面,我通过在普内科病房及门诊的学习,感受到还是应该多进行这类继续学习和交流,可以学到很多在社区工作中不易碰见的疾患的诊疗(协和医院以免疫科见长,这方面的病人很多)。但考虑到工作的实际需要,我认为社区工作主要是慢性病及常见基础病的病种比较多,如果能根据工作需求,对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脑梗塞等常见慢性病进行系统性的学习,那将会对社区工作的开展更有利。要是在心内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等科室轮转学习,我想短期就可看到社区医生的水平将有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