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医学前沿
无血医疗:从源头上治理“血荒”
时间:2010.11.30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近日来,包括北京、南京、昆明、青岛等多个大城市接连报道血库告急,为此卫生部部长陈竺特地走进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的献血室,一场大范围的“血荒”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新焦点。要解决“血荒”,无非开源和节流两种方式,而适用于所有患者的无血医疗,无疑是从根本上解决“血荒”的最佳途径。
季节性血荒和结构性血荒
    “血荒”并非指一袋血也没有了,而是指血液的库存量低于警戒值。正常情况下,血液的库存量大约是日用血量的5-15倍,低于这个倍数就算“血荒”。
    “血荒”包括季节性“血荒”和结构性“血荒”。前者是指在某些季节出现的血液库存量不足,其原因可能是无偿献血存在季节性差异,例如北京冬天较冷,夏天较热,加之寒暑假期间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献血志愿者返回原籍,献血者相对较少。而血液的储存时间最长只有42天,春秋天采血旺季不能弥补采血淡季的需要。而结构性“血荒”是指某些血型供应不足,而其他血型库存比较充足。
    在前些年,国内部分城市也曾出现“血荒”或血液短缺,但今年由于血液短缺持续时间长、波及城市广等原因,受到了媒体的特别关注。
    由于“血荒”从根本意义上讲是一个供求失衡的问题,因此“开源”和“节流”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开源”是指国家政府和各级采供血机构采取各种措施增加血供,保证血液安全。“节流”则需要医疗机构采取多种措施,严格用血管理,鼓励临床在适宜病人中大力开展节约用血技术。
历时四年,协和在无血医疗方面成效显著
    无血医疗并非外科手术“无出血”,而是在术前、术中及术后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减少出血,最大限度避免或减少异体输血。“无血”医疗起源于西方国家,最初是由于宗教或战争的需要,至今已演变为临床上普遍接受和使用的方法。
    例如,一位体重20kg的7岁女孩准备做脊柱侧弯矫形手术,一般情况下,此类手术的术中出血量在500-600ml,而该患者的循环血容量仅1500-1600ml,即手术后患者将丢失1/3以上的血液。为此,骨科在输血科的协助下,分次对该患儿进行术前采血,储备了200ml含新鲜血浆的自体血,术中麻醉科又对其采用了自体血回收技术,将术野出血回收,洗涤后浓缩为压积为50-60%的浓缩红细胞250ml。在手术出血较多的步骤结束后,将术前储备、术中回收的自体血回输给患者,既保证了患者一定的血红蛋白浓度,也使其具有相对正常的凝血功能,成功避免了异体血/血浆的输注。
    这只是在北京协和医院施行的一例手术。自2007年初开始,协和医院就重新修订了《节约用血措施》,大力开展自体血回输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据统计,2009年医院手术例数为31529台,较2008年上升了13%;而术中自体血回收例数为930人次,较2008年增加42%,回输量为528400ml,较2008年增加51%。仅此一项,就节约血量2642单位(200ml/单位)。
    为减少异体血输注,我们能采用的方法包括:1、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麻醉科黄宇光主任解释:“目前国内输血指南的标准是低于7g必须输血,高于10g不需要输血,而7-10g则是可调配区间,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个区间内的很多患者可以不用输血”;2、通过补充铁剂、促红细胞生成素及维生素等措施积极纠正术前及术后贫血;3、整体提高手术技巧,采取多种措施减少术中出血;4、增加自体输血比例,方法包括:术前储备自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及术中/术后血液回收。
借鉴国外经验,协和拟推进全院无血医疗
    为在医院整体上实施血液管理,今年10月及11月,协和医院麻醉科分别邀请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Robert L. Thurer教授和Mayo Clinic College of Medicine的Mark H. Ereth教授来院交流和学习。
    两位专家一致认为,制定和实施血液管理程序意味着改变医院文化和医生的习惯。因此,实施血液管理程序最关键的措施是对所有相关人员反复进行继续教育,内容包括输血相关的风险、利益、花费等,特别注重循证基础上的知识更新。其次是以实验室指标为依据,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其他措施还包括:建立专职血液管理项目小组、在外科医生中征集志愿者协助意识的转变、对实施结果进行总结,再次进行继续教育并给予相应的“奖惩”等。
    “血荒”,这两个字所带来的严峻现实已迫使每个临床医生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医疗行为。这不仅需要从医院的整体层面上不断改进血液管理,更需要每个医务人员从自身做起,转变观念,实施无血医疗,保护血液,保护这个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虞雪融 陈明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