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医院动态
协和外科楼试运行 医疗服务全面升级
时间:2013.06.03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郭晶 郑文婷 徐琨

   北京协和医院外科楼共14层,地下3层,地上11层。在内部结构上,新外科楼与门诊、急诊和内科楼等沟通呼应,便利了门诊病人危机情况下的抢救和急诊手术病人的搬运。在内部功能上,大楼各部分分工明确,共容纳有26个病房、47间手术室和900张床位。新楼宽敞明亮,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了更多空间。
  北京协和医院外科楼于2013年5月2日开始试运行。随着国际医疗部、基本外科和泌尿外科三个科室于“五一”前率先搬入,截止至5月31日,23个科室顺利完成搬家。宽敞明亮的外科楼采用了先进的管理体系、科学的流程设计,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先进的信息平台将使患者获得更安全、更私密和更人性化的就医体验。
  
  封闭式管理:
  营造安全舒适的医疗环境

  
  为了给患者提供一个安静有序的环境,外科楼全面实行封闭式管理,规定每天下午三点到六点为探视时间,每次一位病人的探视人员原则上不超过2人。在公共区域实行持卡进出、验证通行。医护人员持一卡通刷卡进入;住院病人凭腕带进入;探视人员和陪护人员将分别凭住院处和病房发放的证件进入;临时人员凭单进入。人员进入外科一层大厅后,将会通过各类电梯口闸机等门禁系统实行分流。楼内24部电梯按需求划分,专层停靠,专人值守。
  同时,各楼层实行属地化管理,人员进出病房及相应房间则由各科室分责协同管理把关。住院处负责打印腕带、办理住院手续;病房负责核实身份、入院宣教;中海油物业团队负责来访管理;保卫处负责安全保障和病房巡视管理。试运行三周来,共接待访客2391人次,日均114人次。
  
  人性化服务:
  让患者有尊严地就医

  
  
  外科楼的流程设计处处着眼于人性化,“以病人中心”的理念贯穿在每个细节当中。营养科启用了北京市领先的营养订餐/治疗系统,囊括了尽可能全面的早餐种类,设置近似于饭店的菜单;中餐和晚餐可供患者选择的菜品由原来的4种增加到12种。在每一份餐盒上会贴上一张营养标签,标注出该患者的膳食医嘱、配餐或订餐内容及主要营养素含量,个性化的配餐让患者吃得舒服明白。
  位于一层的家属等候区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的家属等候区24小时全天候开放服务,设施齐全,主要设有等候区、休息区、餐饮区及售卖区。等候区配有20把躺椅,为夜间ICU病人家属、急诊家属及手术病人家属提供过夜休息服务。休息区设有160个座椅,比旧手术等候区座椅数量大幅增加;同时还为家属特别配置了寄存柜,方便家属寄存物品;大厅配有3台电视,2台用于显示当日手术病人的手术信息,1台专门播放科普宣传片。
  
  系统升级:
  打造信息化病区

  
  新外科楼开业后将全面覆盖WIFI信号,除为患者家属提供上网便利外,也为实现移动医疗奠定基础。医生护士可在楼内任一有信号之处便捷地实时查阅病人的检查、检验结果与影像资料及报告,查看病人就诊的历史记录,完成各项医院内部诊疗系统的操作,随时随地了解和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关注病人的医疗安全和治疗效果。
  外科楼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其中手术麻醉系统的应用有效地提升了手术管理水平。手麻系统主要分为三大部分:麻醉监测和记录系统,护理物流管理系统和供应室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记录病人所有跟麻醉和手术相关的信息,包括生命体征记录、给药记录等形成电子病历,杜绝出错隐患。
  该系统还可以实现护理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取代了以前手术室物流的手工登记制度。完善的追踪系统为财务管理提供了极大便利,由电脑自动核对、记账,防止了漏帐风险。
  搬入新外科楼后,供应室在承担以往门诊、医技科室和病房无菌物品工作的基础上,将全面接收外科楼47间手术室器械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和供应工作。如何保证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如此繁重的工作呢?除了继续规范医护人员标准化操作外,即将投入使用的全院无菌物品追溯管理系统也将发挥巨大作用。通过扫描每件物品特有的条形码,医务人员就可及时获取该物在各阶段的数据信息,满足了物品的追溯召回需要和患者的就医安全需求,进一步加强了质量控制。
  病人从入院开始就会拥有一个独一无二的腕带,它也被称作病人信息核对系统。通过扫描腕带,病人的手术状态会同步传到家属等候区,等候厅的2台电视屏上将显示患者目前所处状态,使家属得以实时了解患者的手术进程。
  
  优化流程:
  小细节带来大方便

  
  流程设计的不足,将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这一点,住院处的工作人员深有体会。外科楼启用后,住院处着重从流程优化入手,提高服务水平。
  一方面住院处增加了服务窗口数量,在保留内科楼原有7个服务窗口的基础上,外科楼新增10个服务窗口。另一方面,增加服务项目,改善服务质量。每个窗口都可以办理出入院手续、预交金充值、餐卡充值等;都可以接受包括现金、银行卡、医保在内的多种缴费方式以及包括中间结算、医保结算、科室部分结算等在内的多种结算方式。新采用的电子住院单也大大提升了服务效率和质量。
  病理科搬入外科楼之后,新建的术中冰冻室开始发挥更大的作用。配备的工作人员大多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一方面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缩短从手术到病理诊断的时间,提高诊断效率;另一方面,手术冰冻也可以为我院的临床生物标本库提供更多新鲜的临床生物标本,促进我院医疗和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
  搬入外科楼之后,手术室与术中冰冻室之间只有一窗之隔,手术室工作人员可以把术中取下的新鲜病理组织通过这一窗口直接交到病理科医生手中,大大缩短了从手术到得出冰冻病理结果的时间。另外,气动传输系统把病理科与门诊、病房连接起来,提高了诊断效率,节约了患者时间。
  为了提升用药安全,病房药房搬到外科楼后,将利用药品配送队将药品送至各病房,节省护士和出院患者的取药时间;成立静脉用药配液中心,集中配置化疗药和肠外营养药,保障用药安全。同时,药剂科将参与到手术室药品管理中以探索新的工作模式,还将开展医嘱审核、抗菌药物管理、药物代谢、基因检测等药学服务。
  输血科从去年开始就已经着手进行流程优化。随着我院门诊医生工作站的启用,医生可以直接将输血要求输入就诊卡信息系统,患者可以凭借就诊卡直接缴费,从而省掉了去输血科划价的环节,减少了患者的折返次数。
  搬入外科楼后,输血科与门急诊、病房将通过气动传输系统连接在一起,门急诊和病房的血液标本可以通过这一系统直接传送至输血科,最大限度地提高诊疗效率,为各科室至少节约50%的人力。发血室与手术室之间仅有一窗之隔,从而可以直接将手术需要的血液送至手术室。此外,输血科与急诊重症室紧邻,尽可能为患者的紧急救治节约时间。这种“前店后厂”的布局在北京市医院中是唯一一家,在国内也处于领先。
  
  搬家流畅:
  把患者安全放在第一位

  
  搬家过程中,各科室始终将患者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医护人员首先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对每一位住院患者进行状态评估,确立针对性预案:搬家时将患者编组,由主管医生与患者陪同,病历和影像学资料随同每一位患者,对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都做了应急预案,确保万无一失。
  外科楼的建设使用得到了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外科手术楼筹开期间,医院多次召开专题会,听取相关科处室汇报,并实地现场办公,解决存在的问题,组织协调全院上下步调一致做好筹开各项工作。
  优化院区布局是我院2013年的三项重点工作之一。其指导思想是关系协和学科建设长远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协和“待病人如亲人,提高病人满意度;待同事如家人,提高员工幸福感”的办院理念。北区外科楼启用是协和发展史上又一次重要机遇,也是实现协和梦的重要保证之一,希望藉此能向全社会展示一个面貌焕然一新的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