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北京9月15日电(记者 周婷玉)大医为民是北京协和医院自1921年9月16日建院以来绵亘不变的精神。
90年不曾停歇的努力:满足病人需要是“协和”永恒的目标
曾几何时,无论寒暑,北京协和医院的挂号“长龙”都是“东单一景”。“看病难”因此有了一个形象代称——“全国人民上协和”。
“看上病”是病人的第一需要,也是协和的一大“难题”,建于二十世纪70年代、最大接诊量为2000人的门诊,每天却要接待至少8000名患者。在这样“超负荷”状态下,协和从来没有放弃努力。
“没想到这么晚还能挂上号。”2011年9月6日下午4点多,一名患者拿着片子来到骨科医生邹雄飞的诊室前。这得益于2010年年底骨科开始推行的主治医师不限号制度,只要在当天下午4点之前到患者都能挂上号。
原来主治医师每天看40个号,不限号后每天要看近60个号甚至近百个,有时到晚上八九点钟才下班。“这不仅可以使患者能尽早看上病,疑难重症患者也可尽快转诊给当天出诊的专家。”骨科主任翁习生说。
门诊部主任王晓波说,截至今年9月,医院主治医师不限号已扩大到心内科、妇科、神经外科、胸外科等20多个科室。
“到协和的多半是千里迢迢赶来的外地患者,协和也许是他们最后的希望。”北京协和医院院长赵玉沛说,“我们希望力所能及地尽量多给病人解决一点实际问题。”
“病人需要什么,我们就考核什么。”协和医院每出台一项考核指标,都要问一句“病人能否因此获益?”
为缓解“挂号难”,医院出台严格的医师停诊管理办法,将医师出诊率纳入绩效考核。为缓解“住院难”,医院将科室床位周转率纳入考核,并明确手术不准时开台将张榜公布。医院规定第一台手术须在8时30分准时开台,比以前提前了半小时至1小时。医务处算过一笔账,每台手术间早开台1小时,相当于医院扩建4个手术室,这意味着每年能多给5000名病人做手术。
只要病人有需要,协和就尽力满足——这是协和践行“待病人如亲人,提高病人满意度”办院新理念的实际行动,更是协和90年来生生不息的奉献精神。
抗战炮火中,协和院内就接治负伤官兵,并成立抗战救护队奔赴前线,救治伤员数以千计。
二十世纪60年代,协和先后有1500人次的医疗队深入村社、高原牧区,为农民看病治病,培训“赤脚医生”。
2003年,协和又一次走到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全院逾千人参与战役,在许多医院都关闭急诊时,协和坚持开放急诊科室,只因“病人需要”。
[新华网]大医为民——写在北京协和医院建院90周年之际
时间:2011.09.16
字体:小大
发布来源:新华网 作者:周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