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重大新闻
身边的“四好”党员 | 张继春:初心永记 退而不休
时间:2025.10.11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2023年以来,北京协和医院先后有68名党员被授予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好”党员称号,他们是改革攻坚的排头兵,是高质量发展中的先锋力量。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开展“四好”党员学习活动的号召,医院特推出“身边的‘四好’党员”专栏,聚焦这些身边榜样,讲述他们“政治素质好、岗位履责好、作风品行好、群众评价好”的先进事迹。

榜样如灯,照亮初心。让我们一同从他们立足本职、担当实干的动人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药剂科原党支部书记、原主任张继春——

from clipboard


从青丝到白发,张继春,这位在药学领域耕耘六十载的资深药师,始终坚守在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的第一线,用专业与奉献书写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雪域高原践使命,阿里岁月鉴初心

1965年,张继春从沈阳药科大学毕业,同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启了她在北京协和医院的药学事业。她始终怀揣对党和国家的赤子之心,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之中。

1974年至1975年,年仅31岁的张继春担任“中央赴西藏阿里地区医疗队”队长,带领16名队员在世界屋脊的极端环境中,圆满完成了周总理提出的“医疗队、工作队、宣传队、慰问队”的多重使命。在高原期间,她因严重心肌缺血多次面临生命危险,却始终无怨无悔。

“这段经历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张继春说,“它让我更加坚定了为人民健康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2006年和2019年,已退休的她两次重返西藏,见证“组团式援藏”取得的丰硕成果,继续为西藏药学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from clipboard


药事清风守底线,廉洁选药护民生

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的43年间,张继春从普通药师成长为科室主任,亲历并推动了中国药事管理发展的多个重要里程碑事件。1984年,中国首个药事委员会在北京协和医院成立,自此采用专家论证的方式科学选择药物。

在药事委员会工作期间,她始终坚持原则,严把进药关口。协和“科学选药、清廉购药”的工作作风也一直延续至今,赢得了广泛好评。


退而不休科普路,银发丹心护民康

2008年,退休后的张继春开启了人生新篇章。受聘于中国药学会的她,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安全用药科普工作中。

2017年的一天,一张名为“北京协和医院公益中国行”的宣传单引起了她的注意。宣传单上不仅冒用了多位协和专家的名义,还推销一种名为“百姓降糖胶囊”的药品。凭借专业嗅觉,张继春立即判断这是假药。她立即向相关部门举报,并持续追踪此案。经过公安机关一年侦查,最终成功打掉了这个制售假药的犯罪团伙。

在日常生活中,张继春也时刻不忘科普使命。有一次在103路公交车上,她听到一位老人正向乘客推销“诺贝尔奖获奖药品”骨髓粉,声称能根治关节痛。张继春立即上前耐心解释:“我们获得诺贝尔奖的只有屠呦呦,她的获奖成果是青蒿素,与骨髓粉无关。”虽然遭到老人的误解和指责,但她始终坚信:“科普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坚持发声。”

十余年来,她的足迹遍布36个省市县,授课150余场,主编或参编科普图书40余本。如今,已年过八旬的她依然活跃在科普一线,从社区活动中心到大学讲堂,从养老院到乡村卫生院,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

“只要我还走得动、讲得动,就要继续为安全合理用药发声。”张继春说,“让每一位老百姓都能买好药、用好药、用对药,是我毕生的追求。”

from clipboard


一甲子砥砺药学路,六十载坚守党员心。从雪域高原到社区讲堂,从协和药房到公交车厢,张继春用六十年的坚守诠释了一名药学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她的精神,如同她毕生守护的药物一般,治病救人,润物无声,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散发着温暖而持久的力量,激励着新一代医药工作者砥砺前行,为实现健康中国的伟大梦想贡献智慧和力量。

文字 / 离退休党总支

图片 / 张继春

编辑 / 董静格 陈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