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个穿越性的问题“最想生活的时代”,答案不一,如金戈铁马的南北朝,英雄辈出的三国,名士风流的魏晋,雍容大度的盛唐。但作为一名中国医者“最想生活的时代”,答案可能是唯一的——成为黄金时代的协和医者。
百年前,在千年未遇之变局的近代中国,一批充满理想主义和爱国情怀色彩的协和医者,高举医学救国的旗帜,奠定了一个国家现代医学的大致框架。协和医者所展示的心存仁义、不炫虚名、起死回生、不谋其利的“明医”形象,以及“慈悲、专注、奉献”人文精神,已成为协和医院的文化传统,绵延至今。
透过尘封的史料,我们看到妻儿遭受土匪持刀恐吓的科龄,依然头戴假辫冒死外出行医;抗击鼠疫、救护辛亥革命志士的吉义布,最终积劳成疾逝于中国;美国著名的教育家、音乐家罗润•韦伯斯特(Lorin Webster)在华谱写了协和校歌——《为古老中华恪尽己任》,在离京的当天突发心脏疾病,逝于协和医院;命名“北京人”的解剖学家步达生,工作时突发心脏病猝然离世;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林可胜,国难之际,金刚怒目、慷慨从戎,功成之时,两袖清风、飘然离去;被誉为“神童”的陈克恢,25岁发现了麻黄素的药理作用,开创了中草药研究的先河;衣原体之父汤飞凡,抗战时期亲赴前线,出生入死,创建了中国的防疫队伍;协和毕业生中第一位教授刘士豪,发现了第一个由中国人命名的疾病——肾性骨营养不良,构建起了人类维生素D缺乏症的知识大厦;才华横溢的吴英恺,30岁成为世界首位在胸腔吻合胃食管的外科医生,抗战伊始慨然归国效力;中国最早的女医学博士杨崇瑞毅然放弃收入优厚的临床工作,投入公共卫生和助产教育事业,成为中国近代妇幼卫生事业创始人,中国助产教育的开拓者;出身于农家的姚寻源毅然放弃赴美资助,奔赴定县,开创乡村卫生事业;第一任中国籍协和护校校长聂毓禅,抗战时期奔赴大后方,开始了她人生中最伟大的征程,在战争中复校……斯人、斯时、斯事,勾勒出中国医者永恒的殿堂,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黄金时代的协和医者在满目疮痍的艰难时世,恪守科学精神,矢志不渝,使协和在国运危殆、民生凋敝的时代站在了世界医学巅峰。“黄金时代”的协和天才喷涌、大家不绝,成为中国近现代西医学的发源地,并左右了中国现代医学的走向。在几十年的动荡中,始终如一践行自己的信念,成就了那个时代为医者的至高境界——在一个悲惨时世造就了医学的美好时代。他们的教书育才、治学为人、通识洞见、傲骨良知,给后人留下了千金难买的借鉴,其德、才、情、智成为后世仰慕的典范。
协和医者的风范不仅拘囿于此——林巧稚一成不变的素色旗袍,一丝不乱的中式发髻,一尘不染的平底布鞋;林可胜精美的绘画、优雅的谈吐、豪迈的气质;闻亦传的长于诗文、工于书画,精于英文;林俊卿幽默的漫画、优美的嗓音以及独创的声乐体系;戚寿南刚直不阿、不畏权贵的骨气;王叔咸雄伟激昂的琵琶弹奏艺术;钟惠澜精通六国文字的惊人语言天赋;毕华德、关颂韬精湛过人的球技等等……让我们在苍白疲惫的协和脸、严谨科学的协和脑、悲天悯人的协和心之外,得以窥见洒脱飞扬的协和范儿。
读史、读人、读心,然后读己。
厕身于卓尔不群的先辈,相比形绌神遁,方知自己的渺小平庸。怀旧并非是惬意与矜持地炫耀,而是透视过去,使我们知耻生勇。拒绝平庸之所以成为当代协和医者的信念,是因为在曾经的卓越之旁,你没有自甘平庸的理由和玷污先辈光荣遗风的“勇气”。可以平凡,但决不平庸,这可能是协和先辈给予我们最宝贵的遗产。
追述往昔,梳理过去,品味旧事,以觅取识见。动荡时代的协和人,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乐章;明盛时期的协和人,如何秉承正德、厚生、敏行的传统,续写辉煌?
今天之中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在“中国梦”的重大历史背景下,协和医者唯有再次紧紧抓住历史机遇,秉承“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狠抓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以强劲的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续写协和新的辉煌,重回建院之初的学术巅峰地位,成为新的黄金时代的协和医者。
协和医者
时间:2015.07.14
字体:小大
发布来源:整形美容外科 作者: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