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是医院管理的核心,也是医疗技术不断提高的保障。超声医学蓬勃发展,在临床诊疗中的作用尤为重要。为加强超声医学质量管理,2017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委托北京协和医院成立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通过质量控制的专业手段,对超声医疗服务的人员、设备、操作以及报告全过程实施动态监测与质量评估,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实现超声医学医疗质量和水平持续改进。
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连续五年开展覆盖全国各级医疗机构的超声质控指标监测抽样调查,首次对我国超声医学专业医疗服务质量情况进行描述,为本行业提供了标杆性指标。并对具有超声检查优势的疾病如乳腺癌、动脉狭窄、胎儿畸形等单病种重点开展超声诊断质量控制工作,以病种为管理单元,构建基于病种的质量控制指标和评价体系的医疗质量管理,对规范超声检查、提升质量精细化、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乳腺癌超声】
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逐渐上升,超声是评估我国女性乳腺疾病的重要检查方式之一,亦是首选的筛查方式。基于可疑的超声特征,最新版乳腺成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以标准化超声模板可改善临床与超声医生之间的沟通,并概述了乳腺病变的风险分层和标准化管理策略,已被广泛使用。超声学科发展不平衡与乳腺超声检查需求增加之间的矛盾,使得政策和医院层面的行动迫在眉睫。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乳腺超声医学发展现状,国家超声医学质控中心对全国5000余家医疗机构的超声医学专业开展了横断面调查。
近日,国家超声医学质控中心、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姜玉新、李建初、王红燕教授团队分析并总结了我国乳腺超声的开展现状,撰写文章“Breast ultrasound in Chinese hospital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the current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I-RADS utilization and diagnostic accuracy”[2],发表于柳叶刀子刊“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Western Pacific”。
全文链接 https://authors.elsevier.com/sd/article/S2666606522001912
研究揭示的主要问题:
(1)我国超声医师呈现怎样的特点?
我国每年平均每 10 000 名患者中有 2.25 名超声科医师。大部分(54%)为本科学历,拥有大专或中专学历、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者分别为27%、16%和2%。我国超声医师以主治医师职称居多(40%),其次为住院医师(35%)、副主任医师(18%)、主任医师(6%)。年龄以 25-35 岁最多(41%),35-45 岁、45 岁以上和 25 岁以下分别占比36%、20% 和 2%(图1)。
图1 A. 不同教育程度的超声医生分布 B. 超声医生职称分布 C. 超声医生年龄分布
(2)BI-RADS模板在我国的使用情况如何?
我国医疗机构的BI-RADS平均使用率为87.02%。分析影响BI-RADS使用率的因素发现:人均GDP高的省份(图2)、专科医院、三级医院、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医生比例高和≤35岁医生比例高的医院BI-RADS 的使用率更高。
图2 各省BI-RADS的平均使用率
(3)我国乳腺癌超声诊断准确率如何?
我国乳腺癌超声诊断平均准确率为73.64%。进一步分析影响乳腺癌超声诊断准确率的因素发现,提高BI-RADS使用率可改善乳腺癌超声诊断准确率。
图3 各省乳腺癌超声诊断准确率
BI-RADS模板的使用有效地提高了乳腺癌超声诊断的准确性,此外,本文总结了我国乳腺超声医学的发展现状,为管理人员提供了准确、有效的信息,助力学科发展。
未来,国家超声医学质控中心将进一步开展单病种超声质控培训、质控检查及反馈等工作,切实提高标准化报告的使用,提高超声医学医疗质量,促进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
第一作者
高璐滢
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担任北京超声医学质控中心秘书、国家超声医学质控中心办公室成员。参与了关于浅表、血管疾病新技术研究以及相关转化医学应用的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基金。近年来发表中英文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及共同第一作者 SCI论著20余篇。
李建初
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超声专科医师分会会长、北京市超声医学质控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委员、国家超声医学质控中心副主任等。担任《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主编及多家杂志编委。发表专业论文百余篇。主编专著 6 部,参与撰写 10 余部。主持国家级和北京市基金课题 7 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 5 项。
通信作者
王红燕
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市超声医学质控中心专家委员兼办公室主任;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专家委员;北京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专家委员;《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质控专刊执行主编;《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通讯编委;《BMJ Quality &Safety中文版》青年编委,《Academic Radiology》等杂志审稿专家。主持或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表中英文论文70余篇,主编专著3部,申请发明专利5项,科研成果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姜玉新
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北京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第五、六、九届主任委员;国际妇产超声学会中国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总编辑;《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总编辑;《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主编(第六、七、八届)。科研成果获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4项,教育部科学进步奖2项,华夏医学科技奖2项。曾获原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医德标兵、北京师德榜样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