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医学前沿
宫颈癌精确放疗协和模式建立
时间:2019.03.05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晶

北京协和医院放射治疗科在国内率先采用调强放疗、三维近距离治疗等新技术用于宫颈癌的放射治疗,并建立起一整套规范化精确治疗模式,12年来共诊治2313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回顾性研究显示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达77.8%,局部控制率达86.9%,高于国际水平。该项目荣获北京协和医院2017年度医疗成果奖一等奖。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我国年发病率约10万人,40~50岁是发病高峰年龄。早期宫颈癌患者多采取手术治疗,中晚期患者占宫颈癌患者一半以上,以放射治疗和同步化疗为主。北京协和医院放射治疗科张福泉主任介绍称,“十余年前,放射治疗的外照射技术已经有了很快的发展,但在宫颈癌治疗上还缺乏规范的应用,近距离治疗技术更是与国外先进技术相差甚远。为此,放射治疗科在妇产科的支持下,长期以来在宫颈癌放疗(包括外照射和内照射)的规范化和新技术应用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和研究,建立了宫颈癌精确放疗的协和模式。”

放疗技术在近20年迅猛发展。与常规外照射放疗相比,新出现的调强放疗技术更为精准,高剂量照射范围与靶区高度一致,可在给予靶区高剂量的同时,显著降低周围正常组织的剂量,从而提高治疗疗效,降低放疗毒性。宫颈癌患者的子宫、宫颈及肿瘤会随膀胱、直肠的充盈而发生明显的位置移动,而且随着治疗后肿瘤的退缩,肿瘤也会发生移位。对于调强放疗,这种位置移动会带来肿瘤移出靶区而漏照以及周围正常组织移入靶区而受到高剂量照射的风险。因此,在宫颈癌的根治性放疗中使用调强放疗是一项挑战。2006年,协和放射治疗科在国内率先探索在宫颈癌的根治性放疗中应用调强放疗。为克服相应的风险,在实践中建立了一系列影像引导的精确放疗操作规范,包括靶区勾画和剂量确定、放疗前的位置验证、放疗过程中的重新定位和计划制作等,并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完善,从而为精确定位、器官位置验证、治疗重复性、剂量精确性等提供了解决方案。同时,不断将近十年引入的新技术、新设备纳入到宫颈癌精确放疗体系中,包括容积调强放疗、螺旋断层调强放疗等,设计了完善的放疗设备质控流程,以确保治疗质量的稳定性。

内照射是宫颈癌根治性放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治疗手段。内照射可将放射源放到体内,紧贴肿瘤部位,极大提高肿瘤照射剂量,达到治愈效果。传统的内照射采用二维技术,对靶区的控制有明显不足,局部复发较多,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协和放射治疗科于2005年在国内最早开展三维近距离治疗技术的临床研究,并逐步应用于临床治疗。由于整体操作复杂且精细,科室对放射源的植入流程、靶区的确定、危及器官的保护和治疗剂量方案的评价等方面都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套宫颈癌精确内照射规范技术流程。在此过程中形成相关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针对传统的二维治疗,也通过增加影像引导和个体化治疗计划设计,改进治疗流程,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减少了施源器位置误差所致并发症的发生,建立了国内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的专家共识,更适用于国内为数较多的无法开展三维治疗的医院实施。

外照射和内照射相结合进行放疗,可最大限度提高宫颈癌病灶剂量,保护病变周围正常组织,使肿瘤局部控制率上升,并发症明显下降。在放疗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同步化疗,大大提高了整体治疗效果。团队回顾性分析了2006年至2015年共10年间治疗的1433例宫颈癌患者,中位随访32.2个月,5年总体生存率达77.8%,局部控制率达86.9%。其中2B期和局部晚期的3B期宫颈癌的3年无病生存期分别达77.3%和60.1%,同步放化疗的2B期和3B期的3年无病生存期可达到81.6%和65.4%,均高于国外文献报道水平(55.1%~73.8%),而III度以上毒性反应发生率仅为3.4%,研究结果发表于美国《妇科肿瘤杂志》。

放射治疗科探索形成的宫颈癌治疗模式,除了特色突出的影像引导的精确照射和整体流程质控外,还为所有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针对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这一影响病人总体生存率的临床难题,建立了筛选高危病人进行腹膜后预防治疗防止淋巴结转移的协和模式,并组织开展全国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建立的规范治疗体系除放疗过程中的规范外,还包括治疗前的评估和适应证选择、治疗后的评估流程,特别是建立了宫颈癌的随访体系,宫颈癌随访数据库已积累达5000余例。

放射治疗科十余年的宫颈癌系列研究,不仅将先进的放疗技术用于临床,为病人带来了很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培养了一批放疗的硕博士人才,主持了多项全国多中心研究。发表相关研究的SCI文章十余篇,核心期刊文章30余篇。成功举办了7届妇科肿瘤精确放疗培训班,并成为国内近距离放疗培训基地,在国内放疗界形成了妇科肿瘤放疗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