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医学前沿
彩色血流编码灌注技术让血管腔内治疗更精确
时间:2019.03.05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傅谭娉

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等多学科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将新型影像技术“彩色血流编码灌注(iFlow+PBV)”应用于肾动脉和膝下动脉狭窄的腔内治疗,建立了稳定、安全的血管组织灌注测量方法,使用少量辐射剂量和造影剂即可在术中让流经肾脏和足部的血流速度、流量及灌注精确定量。该技术量化了病情评估和手术指征,指导术中即时优化策略,使术后器官功能改善效果更确切。该成果获得2018年度北京协和医院医疗科研成果奖转化创新片区三等奖。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饮食和生活方式不断改变,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发,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发病率不断提高。肾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甚至闭塞会造成肾脏血流减少、肾功能损害;还可能导致肾素大量释放,全身小动脉壁收缩,引发肾性高血压。此外,好发于年轻人的大动脉炎也可以引发肾动脉狭窄。膝下动脉狭窄会造成小腿和足部组织缺血,患者下肢凉、麻木胀痛,严重时发生溃烂坏死。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是肾动脉和膝下动脉狭窄的首选治疗方案。治疗和预后的关键是增加肾脏、足部等目标器官的血流供应,即组织灌注量。然而,传统治疗模式聚焦在手术血管开通程度,无法评估目标器官的血流微循环改善,无法科学预测术后功能的改善。

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创新性将彩色血流编码灌注(iFlow+PBV)技术应用于肾动脉和膝下动脉狭窄的腔内治疗。该技术可在术中实时获取DSA图像数据,汇合成一个彩色图像,分析末梢组织的组织灌注参数。自2016年以来,团队已实施70余例手术,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对操作步骤、打造影剂时间、造影剂量、注射方式速度、拍片时机、测量位置等进行科学验证,建立了国际首个周围血管组织灌注的标准化测量方法,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指导。研究证实,iFlow+PBV技术更安全,对患者的肾脏损伤和负担都更低。它所需造影剂为常规CT成像的十分之一。在常规腔内手术的射线照射下,每次显影仅需约10秒的时长。

利用该技术提供的组织灌注量化数据,团队进一步量化了疾病分级和手术指征。在肾动脉狭窄的治疗中,团队发现如果术前肾脏血流灌注量小于300单位,手术能显著改善肾脏功能。将300单位以下的肾脏血流灌注量作为肾动脉狭窄的手术指征,可避免未达到手术指征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治疗,让接受手术的患者获得有明确预期的改善。在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方面,团队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术前血流速度及组织灌注量进行定量评分,确定疾病严重程度,更利于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实现疗效最大化。

该成果获得国内外血管外科学界的广泛认可。在2016年国际血管联盟年会(IUA aunnal meeting)获最佳创新奖。研究团队受邀在2017年国际血管外科协会举办、全球50多个国家参与的Veith大会上作专题发言并获论文比赛第二名,为国内唯一获奖单位。相关课题获得了北京市科委“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课题、北京协和医院中青年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已发表英文SCI论文6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篇。

协和血管外科副主任刘暴教授介绍,该研究最大的意义是引导外周动脉狭窄疾病腔内治疗的理念转变,从关注血管开放程度推进为关注组织灌注改善。iFlow+PBV技术不仅提高了临床疗效,还提高了预后的预测能力,可作为疾病发病机制等临床研究的突破口,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推广前景。


iFlow技术显示肾动脉狭窄手术前后肾脏灌注水平变化


iFlow技术显示膝下动脉狭窄患者手术前后足部组织灌注量,患者术后随访示术前足部破溃已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