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医院动态
大家风范 千古流芳——沉痛悼念敬爱的刘彤华院士
时间:2018.08.07 点击数: 字体: 作者:病理科 梁智勇 任新瑜

北京时间2018年7月8日11时11分,敬爱的刘彤华院士因病救治无效,溘然长逝。无数次挽救了患者性命、为其指引生命之路的刘彤华院士,在这一次,却没有再多驻足一刻……一颗巨星陨落,世间再无彤华。这对于中国病理学界,乃至与病理密切相关的学科而言,都是难以估量的损失。

大医精诚,医者仁心

病理是个很特殊的专业,病理医生不仅需要通晓各个系统疾病的知识,还需要有一颗智慧、慈悲的心,而刘老师在这些方面都做到了极致。作为在刘老师身边工作的学生,我们更是深有体会。

很多人说病理医生是法官,外科医生是执行官。一台手术下来,这句话背后的深刻含义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很多时候,手术前无法准确得知肿瘤的性质,而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的诊断可以帮助手术台上的外科大夫确定下一步手术方式,也使得病人不会错过最佳手术时机,避免二次上手术台的痛苦。要做到这些,需要深厚的知识功底和娴熟的知识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在各种情况下应对自如。

面对一例术中疑难病例,值班大夫诊断困难,立即组织全科专家会诊。大家各抒己见,但却无法下定结论。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手术室主刀大夫催促的电话一个接一个打来,最终大家只好硬着头皮敲开了当时年事已高的刘老师办公室的门,刘老师得知情况后,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拿过切片和病史,认真看了几分钟后坚定地写下了诊断,手术又得以顺利地进行。经术后石蜡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再次证实了刘老师当时术中诊断的正确性。

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病例会诊,刘老师不仅展现出在病理专业的非凡造诣,更是常常散发出崇高的人性光辉。在病理科,几乎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一段关于刘老师疑难病理诊断的感人故事。2005年前后,一位衣衫褴褛、神情憔悴的父亲领着他的孩子来到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怯生生地向医生打听刘老师的办公地点,同时讲起了他的求医经历。谈及个中辛酸,这位父亲泣不成声。他带着孩子来京看病一个多月,走遍了京城的各大医院病理会诊中心,但是仍然无法确诊,又不能盲目用药,身上带的钱也所剩无几,眼看着孩子整天遭受病痛的折磨,心急如焚的父亲经人推荐,抱着最后的希望来找刘老师。在大家为难之际,刘老师闻声而出,问明原因后,请父子二人坐在门口等候,自己接过病人的片子回到办公室。表针静静地走着,父亲坐在门外,把孩子搂在怀中,绞着手,皱着眉,望着地面,安静而焦急。十分钟后,刘老师办公室的门重新打开,她将一份诊断报告交给孩子的父亲,并向他解释虽然疾病是恶性的,但以现在的医学手段还是有救的。最后刘老师没有收取病人的会诊费,她觉得他们应该把最后的钱用在治疗上。父亲感激不已,拉着孩子以跪为谢且长跪不起,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

春风化雨,桃李争妍

刘老师不仅是一位高尚的医者,更是一位无私的师者。她从不吝啬将自己对医学的领悟和理解与大家分享。刘老师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与她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的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她一直是科室中更新诊断标准、掌握国际病理诊断发展最前沿的第一人。只要有新的诊断书籍出版,她总是第一个通读全书。

已是耄耋之年的刘老师仍坚持定期给大家授课,内容总是紧扣临床病理诊断工作。她时常教导我们要注意诊断中的细小问题,它可能会对最终诊断造成很大影响;有些疾病,别人报出其一,我们要尽量报出其二,诊断思路要广。

有一例会诊病例,是肿物长在了甲状腺部位,手术医生也写的是“切除一侧甲状腺组织”,可病理切片上偏偏没有看到任何关于甲状腺的蛛丝马迹。外院医生百思不得其解,怀疑病人得的是转移癌或者淋巴瘤,吓得病人不远千里跑到北京会诊。刘老师看过片子后,开出几项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医嘱,等检测结果一出来,发现是个异位的胸腺瘤,并不是什么恶性肿瘤!而此刻,大家才拍着脑门说,是啊,我们当时怎么就没想到呢?

病理诊断的知识之深,须有心、有识、有悟之人才能领会其奥秘所在。准确的病理结果不仅能确诊肿瘤,更能发现早期病变,指导临床及时医治或提高警惕密切随诊,从而避免癌症的发生。刘老师凭借她深厚的病理功底,帮助患者一次又一次地否决了先前的死亡执行书,临床医生看到她的报告便可放心地对症下药。在内科则妙手回春、药到病除,在外科则神刀一挥、病痛祛除。当病人真的恢复了健康,他们第一个想到的是为其医治的大夫,送锦旗、抬金匾,感激涕零,却少有想起那个默默在背后帮他们收起绞刑架的人。行医六十五载,一次又一次为病人“改判”,却不曾收到过一块锦旗、一块金匾,刘老师总是说,她并不在意。

刘老师一直在为提升病理学科的地位努力着。因为只有正确的病理才能有正确的治疗,好的医院必须重视病理工作,好的临床必须有强大的病理科作后盾。刘老师相信,有些工作虽默默地躲在幕后无人知晓,但所做的事会永远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印迹。

刘老师不仅对患者用心关爱,对身边的同事、学生也是体贴入微。刘老师一直坚信,强大的学科建设必须是科研和临床并驾齐驱,且事实确是如此。因此,她的学生中有一部分主要从事实验室研究工作。众所周知,实验室工作很辛苦,还会接触到一些有害物质,刘老师对每个学生都爱护有加,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曾经有个学生利用暑假补做自己未完的实验,刘老师每每提及此事,都说欠这个学生一个假期,这件小事反映出刘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科里不管是谁生了病或者遇到困难,刘老师总会关心慰问,甚至有时亲自出面请专家诊治,赢得了学生们对她的由衷爱戴和敬重。

这,就是刘老师,一位拥有精深的学识、慈悲的胸怀、无私的爱心的病理界乃至医学界的大师。她的离去,让我们痛失了一个伟大的心灵和一个美好的灵魂,但她的信念将永存于世,影响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协和病理人!我们会以师志为己志,直下承当,将协和精神踵事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