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肠道微生态系统对构建肠道黏膜屏障、维护肠道健康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饮食等习惯的改变,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肠道微生态学越来越多地引发人们的关注。为促进学科间发展,增进课题组间交流,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微生物组于2017年12月6日开展“肠道微生态学术交流会”。
本次交流会特邀首都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系何秋水教授科研团队。何教授及其团队的朱俊萍、陈拧、郑凯、张楠、孙琳和谌志筠老师均进行了学术汇报。此次交流让参会者对何秋水教授团队的研究方向有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国外对于百日咳等疾病的研究现状。通过与何教授的热烈的交流,双方在多方面找到合作契机,希望日后可开展一些合作项目。会议围绕基因多态性、肠道菌群等不同角度与中国成人慢性乙型肝炎、儿童细菌性脑膜炎、手足口病等疾病的相关性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检验科微生物组全体成员和研究生、进修生、实习生以及检验科轮转的住院医师参加了本次交流会。
学术交流期间,何秋水教授就细菌感染的基因组学、免疫学等角度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其中,对于百日咳国内外研究进展的概述(国外无细胞疫苗引起百日咳流行再现,国内全细胞疫苗引发百日咳杆菌新的基因突变等),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大家纷纷意识到国内百日咳研究的些许不足:学者对百日咳的关注度尚需提高,要积极建立中国特色的流行病学数据等问题。
孙琳博士在“肠道菌群对儿童疫苗效果的影响”报告中指出:紊乱的肠道菌群能够使人肠道病毒71型中和抗体升高,而百日咳抗体水平却下降。用数据进一步说明肠道菌群与疫苗接种后抗体效价变化间千丝万缕的相关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探索激情。张楠老师介绍了肠道菌群与儿童重症手足口病的研究,课题进展过程中为解决婴幼儿便标本采集困难的问题,课研究人员题组通过直肠拭子和粪便菌群的一致性比对,果断采用直肠拭子作为采样方式。为今后婴幼儿肠道菌群的研究奠定基础同时,这一问题的解决也提示科研人员,基础科研不单单是要解决科学问题,也要关注临床实际需求。
交流会最后,微生物组组长王瑶代表微生物组全体科研人员感谢何教授团队的精彩报告,半天时间的交流讨论,带给听众的不仅仅是肠道微生态与疾病相关性研究的进展,更多是研究思路的拓展。王瑶组长强调:今后实验室之间要进一步加强沟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科学研究解决更多的临床问题,服务于广大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