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室动态
沿途皆是美丽的风景
时间:2017.10.31
字体:
作者:刘晓坤
来源:本站原创

眉眼间的温婉清秀,谈吐中的从容淡定,这是杜小莉给人的第一印象。提及援藏工作的点滴,她不紧不慢、娓娓道来,仿佛刚从“大西院”下班回到东院一样,只不过,她这一次乘的不是班车,而是“班机”,这一去就是一年,一飞就是3600米的高空。

对于到“大西院”上班这件事,杜小莉觉得这很自然而然、顺理成章。“首先,我深知藏区缺医少药,我们药师的工作有必要且有价值;其次,第一批援藏队员组团‘探路’,积累了丰富的高原工作经验,基础打好了,后来者就能够踏实放心、无所畏惧地开展工作;第三,我本人对雪域高原充满向往。而且特别幸运的是,我的高原反应并不严重,不耽误正常工作,挺好的。”言语间,你仿佛从她的眼眸里看到天高云远,感受到人淡如菊的气息。

进藏后,杜小莉带领同事们从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工作入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她带领同事们梳理工作流程,修订药事管理制度手册共计231项内容;借“三甲”复审的契机,带领全科人员全面优化质控工作;加强抗菌药物、麻醉药品等的使用管理,制定各类药品目录,为安全用药奠定基础。

人才是学科发展的关键,药剂科两批援藏队员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在协和药剂科大后方及学会主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两年时间的不懈努力,经国家卫生计生委评审,西藏自治区首个国家临床药师培训基地于2017年7月正式成立,实现了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在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全覆盖。自此,西藏自治区的药师不用出区即可参加临床药师岗位培训,此举大大提升了藏区药师的“造血能力”。“史亦丽老师进藏伊始便意识到药师培训的重要性,我在基层义诊时也深感人才稀缺,基地的设立对藏区药师培养是很有益的,藏区药学界反响很热烈”,杜小莉说。

人才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优质的教学资源,在输送藏区药师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和各类培训交流的同时,杜小莉还发起科室早交班小讲课项目,为药师间的经验交流与临床问题探讨提供了长效平台,营造了浓厚学习氛围。仅9个月时间,开展小讲课90次。无论是听小讲课还是科室继续教育大讲课,杜小莉都会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帮助同事提高文献检索、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作为一名具有近二十年药学科研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杜小莉力求填补自治区医院药学科研领域的空白。她围绕临床需要,带领年轻药师开展科研项目11项,以期提升药事管理水平,促进药物合理使用,既培养科研型人才又为临床实际工作提供有益参考。截至目前,自治区人民医院药剂科已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2篇论文,迈开了跨出自治区的第一步。杜小莉认为,这一成果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让当地同事认识到了自身的潜力,激发了他们追赶内地同行的激情。

暂别常驻的大都市来到拉萨,杜小莉感恩援藏生活带给她的启迪与感悟,“汉藏文化差异大,生活节奏不同,但是对生命的热爱和健康的追求是共通的。我到海拔最高(5370米)的普玛江塘乡义诊时得知,当地居民的平均寿命仅48岁,远低于藏区平均寿命67岁,这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顽强生存在恶劣自然环境中的藏民对医疗服务和充足药品的急需,我们的工作价值和必要性也得到了加倍放大。这种求同存异的工作环境,丰富了我的人生经历,让我对健康、对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

回忆绵延,牵挂悠远。在杜小莉看来,途经都是美丽的风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对我的孩子来说,离开母亲、学会独立,是一次难得的成长契机,而对我自身而言,援藏是一段值得永久珍藏的经历和回忆。”杜小莉的微信头像至今都是西藏的转经筒,朋友圈里也常存对雪域圣地和天地苍生的惦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