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室风采
儒家思想与医生道德人文讲座报道
时间:2017.12.13
点击数:
字体:
来源:蔡思逸

      2009年17日,由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学系组织的“儒家思想与医生道德”人文讲座在我院北配楼329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由外科学系主任邱贵兴院士主持,并特别邀请著名的哲学史专家周桂钿教授主讲。周教授为原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近年来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中国传统哲学、秦汉哲学、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医学,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70多篇,在儒学研究方面建树颇多。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其中儒家的“仁义”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主要精神,对于我们今天提出的“以患者为中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目标也有很多的指导意义。儒家重视人伦关系,不仅可以指导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还有助于医生正确地处理义利关系,树立团结谦让、敬重长者的良好风气。在开展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同时,如何继承我们优良的文化传统,提高医生的人文修养,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有感于此,外科学系主任邱贵兴院士特邀周桂钿教授进行了本次人文讲座。

      周教授在讲座中提到了儒医的概念,并指出传统儒家思想中的有以下几条道德原则需要医生恪守:
      一曰仁心仁术:仁者爱人,强调的是不光爱自己,更要爱他人。医生对病人要有仁爱之心,看到病人的痛苦,看到病人家属的忧虑,就会动恻隐之心,正如孟子所言:“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不是为了钱,也不是不了讨好谁,发自内心的“不忍人之心”,就产生要尽力救治的冲动。孙思邈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论大医精诚》)有此仁爱之心,其医术方能称之为仁术。

      二曰敬畏生命:医生必须有敬畏生命之意识,才会尽力救死扶伤。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告诫人们:"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天地之间,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於人"《黄帝内经-素问》。
      三曰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工作目标。爱护患者的生命,关心患者的幸福,尊重患者的人格,保护患者的权利,实行医学人道主义,是医生的行为准则。医生要千方百计为患者解除病痛,按照患者的健康需要为他们服务,不论其身份高低或金钱报酬多寡,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对那些贫困的人,更应当给予特别的关照。

      四曰见利思义。任何人都是社会的经济人,医生概莫能外。我们工作生活学习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这体现一个“利”字。但作为白衣天使,体现一个“义”字。两者似乎有矛盾。儒家思想中并不讳言此点,他强调天天同“利”字打交道,必须坚持正义与公平,以正义和公平作为利益取舍的根本原则;合於正义之标准的利,可以取之,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违背正义之标准的利,则必弃之,正如苏轼所说:“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前赤壁赋》)

      周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引经据典而又有许多生动的例子,把儒家思想与医生道德的关系阐述得淋漓尽致,让在场的医护人员和医学生深化了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认识,会后大家踊跃向周教授提问交流。邱贵兴院士总结说儒家思想重仁,仁者爱人也,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而不能损毁”之说,我们不能光理解为要爱惜自己,更要看到爱他人的一面,孟子更有舍生取义之说,两者是并不矛盾的。我们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又要爱我们的医院、爱我们的集体,每一个人都共同的努力,协和的明天才能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