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室动态
北京协和医院科学、安全、节约用血成效显著
时间:2010.07.22
字体:
作者:段文利
来源:本站原创

  北京协和医院在2007年全年手术例数较2006年增长13%的情况下,临床用血量下降10%;过去临床科室常因输血科对血液的管控过严而与其发生“口水战”,如今彼此握手言和;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和患者主动申请接受术中自体血回输等安全用血技术。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医政工作会议上,北京协和医院因科学、安全、节约用血成效显著,受到卫生部大会点名表扬。北京协和医院院长、手术与输血委员会主任委员赵玉沛教授介绍说,“协和的经验是,一方面严格用血管理,鼓励临床在适宜病人中大力开展节约用血技术,另一方面为临床紧急用血建立绿色通道,敞开方便之门。在政策导向上我们做到既收又放,堵上漏洞与疏通渠道相结合,目的只有一个,确保病人安全”。


  自体血回输机成了“香饽饽”
  北京协和医院医务处提供的主要医疗指标显示,我院2007年全年手术例数30336例,比2006年的26865例增长了13%,与此同时输血科全年用血量统计表显示,医院2007年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等三项使用量均比2006年下降10%左右。“协和医生手术技巧的整体提升,麻醉科在手术科室的积极配合下在适宜病人中开展的术中自体血回输、控制性降压、术中血液稀释等技术措施,有效地减少了病人术中出血,大大降低了临床用血,术前备血量也随之下降”,麻醉科主任黄宇光教授说。
  大力开展术中自体输血是落实“科学、合理、节约用血”的主要技术手段。这一技术手段在协和全院铺开依靠的是管理和技术的双翼。赵玉沛院长说,国家出台输血指南及规范化文件后,北京协和医院立即召开医疗管理委员会、手术与输血委员会的会议,制定了医院关于术中自体输血的相关管理规定,并将医院自体输血20%的指标落实到每个手术科室。麻醉科、手术室和输血科坚决执行,在积极推广成份输血的同时,在手术科室医生、病人及家属中大力普及自体输血教育。质量评价监督中心定期核查各科自体输血的执行情况并在全院公布,医院对成绩突出或达标的科室在全院范围内予以表彰,有效的激励使全院形成了节约用血的良好氛围。
  在协和,自体输血已经跨越技术囿阈,成为科室的工作常规,成为每一位麻醉科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必须娴熟掌握的操作。目前,除肿瘤或全身感染病人外,预计出血量400毫升以上的病人均被作为自体输血的对象,黄宇光主任介绍说。
  “这些举措切实使库存血使用量降了下来,很好地避免了输血相关的并发症,因此手术医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的,能够主动劝说病人接受自体输血,越来越多的病人也开始主动申请术中自体输血。与前几年相比,我们在推行自体输血工作中,明显感到阻力减小了。现在,手术室的8台自体血回输机成了‘香饽饽’”,黄宇光高兴地说。
  “即使像基本外科的胰腺癌、直肠癌和妇产科的卵巢癌这样的大手术,协和能做到术中几乎不出血,或者出血量很小”手术室总护士长周力举例说。
  “过去,妇产科的卵巢癌手术常规需要备血2000~3000毫升,骨科的脊柱侧弯手术要备血2000毫升,现在只需要准备4个单位的浓缩红细胞,手术病人备血量直接降低四分之三以上”,输血科主任白连钧说。
  严格临床用血的分级权限和审批程序
  科学、合理、节约用血,在协和经历了从理念到实践的“质变”。2006年底北京市的血液供应一度出现供应紧张的现象,在血液供应最紧张、最艰难的时候,北京协和医院输血科每天仍要收到20000~25000毫升的用血申请,而当时库存仅有20000毫升左右。由于北京协和医院一直承担疑难重症患者的诊治任务,临床用血需求一直居高不下,而当时正值北京市由单位计划无偿献血到街头无偿献血的转型期,临床治疗用血供应相对短缺,虽然北京市卫生局对协和等大型综合医院的血液供应给予了相应的政策倾斜,但临床治疗用血的供需矛盾依然较为突出。
  这一情况引起了协和医院领导的警惕。2007年1月份,医院手术与输血委员会连续召开两次会议,讨论并重新修订了《北京协和医院节约用血措施》。赵玉沛院长当时任主管医疗的副院长,亲自担任手术与输血委员会主任委员,从决策层对临床节约用血予以高度重视,加大设备投入,使麻醉科自体血回输机增加到8台。在继续强调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慎重选择异体输血的基础上,新《措施》对临床用血的审批制度从分级权限和审批程序上都做了详细的规定:计划用血量小于600毫升者,由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签字盖章,计划用血量在800~1000毫升的由副主任医师签字盖章,计划用血在1000~2000毫升的由科主任签字盖章,计划用血量在2000~3000毫升的由科主任签字后医务处审批备案,计划用血量在3000毫升以上的报主管院长审批,同时赐予输血科尚方宝剑,“如不按照上述规定执行,输血科有权拒绝配血”。北京市卫生局在当年出台的北京市关于节约用血的管理规定中援引了协和的《节约用血措施》,并在全市47家三甲医院中推广协和经验。
  协和在临床用血申请的流程设计上,也体现了科学管理,避免了人治。输血科临床用血信息系统可以自动将超出权限的用血申请“剔除出局”。比如,某外科住院医师填写的用血申请单,在输血科计算机上输入医生名字后,电脑屏幕上会自动弹出一句话:该医生无申请用血权限。如果输入一位副教授的名字,电脑屏幕的提示语为:该医师申请临床用血权限小于等于5个单位。输血科工作人员根据每年职称评定名单更新数据库,并进行严格管理。
  加以纠正的还有奖金分配体系。以往,输血科奖金分配是与用血量挂钩的,所以工作人员限制用血的主动性不强,经过改革的分配模式下,由于奖金与用血量“脱钩”,输血科主动拦截不规范用血的力度明显增强。
  此外,医院还进一步加强了人血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等血液制品的临床应用管理和审批程序。
  节约用血、安全用血的理念深入人心
  2007年9月20日,北京协和医院在北配楼329阶梯教室召开了全院临床科室200多人参加的“2007年医院节约用血论坛”,来自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在一起探讨了“科学、合理、节约用血”的理念与实践。医务处还组织专家编写了《临床输血管理规范培训手册》,发放至每一位与会者。此次论坛,使“血液及血液制品是药品,而不是营养品,用血安全关系到病人安全”的概念深入人心。
  在麻醉科、手术室,自体血回输的技术应用有专人负责,其使用率达到30%。在输血科,常规手术备血只给成分血而不是全血。在自体输血执行较好的科室,备血量下降到原来的四分之一。麻醉科与输血科建立临床安全节约用血技术操作规程、质量管理规范、围手术期技术操作指南。医疗质量管理的责任下放到科室后,骨科、心脏外科、血管外科、脑外科和基本外科积极回应,在自体输血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执行力。
  在严格控制临床用血的同时,医院还为临床大抢救的紧急用血建立绿色通道,由医务处牵头,多科室参与制订了《北京协和医院临床供血预案》和《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紧急抢救输血预案》。一旦由于病人病情需要,医院立即启动《紧急抢救输血预案》,为临床危急重症病人的抢救大开方便之门。奥运会开幕式前夕,一位罕见稀有血型的外籍男子因车祸后反复出现严重的腹腔感染和消化道出血而出现严重贫血,由于在外地治疗因配血困难辗转来到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救治。医院在积极采取止血、抗休克、抗感染治疗,反复配血不成功的情况下,向北京市血液中心和相关部门发出求援提供O型RhD阴性Duffy血型系统Fya抗原阴性的稀有血液。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与和睦家医院等紧急联动互助,从志愿者中紧急采集约2000毫升的救命血液。协和抢救外籍病人霍顿的例子正是医院临床紧急抢救用血无障碍的具体体现,也说明协和医院始终把病人安全放在第一位,不该用的血坚决制止,该用的坚决支持。
  在领导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管理部门的政策干预下,麻醉科和输血科作为“要害”科室顶着压力奋力前行,科学、合理、安全、节约用血的理念在协和已经深入人心。
  北京协和医院在全国该项工作的推广上也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早在1998年,卫生部委托医科院牵头制定《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罗爱伦教授和阜外心脏内科高润霖教授为召集人,血液内科武永吉教授、输血科白连钧主任、麻醉科黄宇光主任也参与其中,《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出台使全国具有了纲领性文件。他们还多次在全国宣讲,为临床输血技术在全国推广不懈努力。黄宇光主任强调指出,他感受最深的是卫生部医政司血液管理处为此所付出的努力。衣梅处长召集全国几家重点医院,投资50万元,着力把规范落实到基层医院。
  由于以自体输血为主要技术的节约用血在目前北京市执行的物价收费上只收取材料费,尚未体现医生的技术价值,同时各个单位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专家坦言,节约用血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管理者在以上两个方面继续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