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室动态
2016“协和-中美病理高峰论坛”在京隆重召开
时间:2016.05.10
点击数:
字体:
作者:董琳、庞钧译
来源:本站原创


       本报讯(记者 董琳 庞钧译)2016年4月16日至18日,由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主办的“协和-中美病理高峰论坛”在协和学术会堂隆重召开。本次论坛邀请了美国梅奥诊所和北京协和医院的多位知名病理学家,围绕消化道病理、妇科病理、乳腺病理及头颈部病理等领域的病理诊断进展与前沿热点问题进行了专题报告和探讨交流。来自全国各地的400余名业界同仁参加了本次论坛。

       开幕式由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梁智勇教授主持。一部精心制作的开场短片《风雨兼程 再创辉煌》,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和取得的辉煌成绩。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刘彤华教授,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陈杰教授,美国梅奥诊所资深副顾问医生黄雅珏副教授先后致欢迎辞。开幕式结束后,持续三天的精彩学术报告正式开始。

       在精彩的学术报告中间,还穿插进行了互动讨论环节,演讲嘉宾与现场听众积极互动,主持人作精彩点评和总结。18日上午,论坛还举办了精彩的读片会,来自协和病理科的青年医师结合自身工作,通过大量典型病例的病理切片,与现场听众分享疑难疾病的鉴别诊断经验。

       本次论坛为中美病理医师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交流平台。刘彤华院士表示,希望通过本次论坛中各位专家的讲座和互动研讨,能够帮助国内病理界同仁了解国际病理学界的最新进展和研究热点,增进中美病理医师间的了解和友谊,加强合作和交流,提升中国病理医生的诊断水平,进而推动中国病理学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与会专家合影


       “局灶结节状增生和肝细胞腺瘤”、“肝脂肪病变”——美国梅奥诊所Michael Torbenson教授

       在“局灶结节状增生和肝细胞腺瘤”主题报告中,Michael Torbenson教授提出利用H&E染色来判断病理的良性和恶性,进而决定开展什么类型的染色。他指出,局灶结节状增生一般为良性,没有恶变的风险。大部分病例通过影像学就可以诊断,但有些病例由于影像学表现不典型,这时就需要借助显微镜下的细胞形态和免疫组化来综合诊断。肝细胞腺瘤需要在影像学的基础上,通过活检来确诊,肝腺瘤要先诊断再分型,主要目标是识别肝细胞癌转化的风险。在“肝脂肪病变专题”中,他主要介绍了脂性肝炎的组织学特点及纤维化分级、小泡性脂肪变性独特的组织学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糖原性肝病和糖尿病性肝硬化的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


       “胰腺导管内病变的病理诊断”——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陈杰教授

       陈杰教授从七个典型病例切入,用大量的病例图片资料,详细介绍了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肿瘤、胰腺导管内嗜酸性乳头样肿瘤、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胰腺导管上皮内瘤、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胰腺导管内腺泡细胞癌等疾病的免疫组化和鉴别诊断。


       “胃肠道病理相似病变”、“结肠锯齿状息肉”——美国梅奥诊所Tsung-Teh Wu教授

       在“胃肠道病理相似病变”主题中,Tsung-Teh Wu教授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组织学特点等方面介绍了如何鉴别浸润性腺癌与腺瘤伴上皮异位(假浸润)、囊性深在性结肠炎、小肠炎,胃炎印戒细胞癌与假印戒细胞癌转移癌。在“结肠锯齿状息肉”主题中,主要介绍了结直肠上皮性息肉的经典分类,以及每一类型息肉的病理特征、分子特点、临床表现及治疗手段。


       “炎症性肠病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周炜洵教授

       周炜洵教授通过病理大体和镜下特点,介绍了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与其它疾病的鉴别诊断。同时她还指出,病理在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疾病的活动性状态、严重程度和治疗情况都可以造成病变的不典型性,带来鉴别困难。因此,病理诊断需要密切结合临床病史和治疗史。对于疑难病例,还需要多学科通力协作才能获得正确诊断。


       “乳腺癌的类似病变”、“分子检测——指导乳腺癌的治疗”——美国梅奥诊所Beiyun Chen副教授

       在“乳腺癌的类似病变”主题发言中,Beiyun Chen副教授从组织学形态介绍了旺织性导管增生与导管内癌、硬化性腺病与导管內癌/浸润性癌、浸润性小叶癌与良性病变、胶原小体病伴非典型小叶增生/小叶原位癌与筛状型导管内癌、微腺性腺病与小管癌等乳腺病变的鉴别诊断。在“分子检测——指导乳腺癌的治疗”主题中,她介绍了应用循环肿瘤细胞技术预测乳腺癌预后和进展,应用分子病理检测指导乳腺癌治疗方案的制定等进展。


       “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诊断上的挑战”、“具有挑战的头颈病理诊断:鼻腔鼻窦部恶性肿瘤”——美国梅奥诊所Michael Rivera副教授

       在“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主题报告中,Michael Rivera副教授简单介绍了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的形态特点及免疫组化在该疾病方面的作用,详细介绍了一项关于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争议问题的临床病理学研究。同时,他在“鼻腔鼻窦部恶性肿瘤”的主题报告中,分别通过典型病例,生动形象的介绍了鼻炎鼻窦未分化癌、腺样囊性癌、嗅神经母细胞瘤等13余种鼻腔鼻窦部高级别恶性肿瘤。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分子病理检测"——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梁智勇教授

       梁智勇教授在主题报告中介绍了分子检测在甲状腺结节诊疗过程中的价值及常用的分子检测方法。他指出,在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疗中,手术前,分子检测作为细胞形态学的补充,是一种辅助诊断手段,可为外科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手术后,可以根据分子检测结果预测患者对放射活性碘的反应,指导分子靶向治疗,为患者提供最适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他强调,为了使分子检测结果更为可靠,应该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完善实验设备设施,加强人员培训,制定SOP并严格执行。


       “甲状腺髓样癌诊断中的陷阱”、“女性疑难色素性病变”——美国梅奥诊所Lori Erickson教授

       在“甲状腺髓样癌诊断中的陷阱”主题报告中,Lori Erickson教授从一个病例着手,详细介绍了甲状腺髓样癌大体特点、组织病理特点、蛋白表达、分子遗传学、治疗及预后等内容。在“女性疑难色素性病变”报告中,她介绍了生殖型不典型复合痣、孕期黑色素细胞痣、色素性派杰氏病、硬化性苔藓中的黑色素细胞病变、蓝痣等疑难素色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子宫内膜癌前病变”——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郭丽娜教授

       郭丽娜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子宫内膜上皮内肿瘤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和组织细胞学特征,无异型性子宫内膜增生的大体特点和组织细胞学特征,以及这两种癌前病变的鉴别诊断。她指出,子宫内膜上皮内肿瘤是一种不典型增生,而无异型性子宫内膜增生则是一种单纯性增生。


       “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在妇科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美国梅奥诊所Yajue Huang副教授

       Yajue Huang副教授通过丰富的病例,介绍了宫颈肿瘤、子宫上皮性肿瘤、子宫间叶性肿瘤、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卵巢肿瘤等多种妇科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同时,她还介绍了梅奥诊所的病理会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