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骨科病房收治了一个痛风患者。这是一位70岁男性,50多年来一直饱受痛风的困扰,以至于全身多发痛风结石,主要位于双足、双手、肘部等关节处。有病友开玩笑说可以称之为“痛风石敢当(石敢当是旧时家门口或街衢巷口常立的小石碑)”。目前接受的药物治疗量也很大,而且效果欠佳。
巨大的痛风石不光影响患者的外观、行走,还会反复引发不适及骨质破坏,呈现典型的痛风性关节炎改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已成为高发、常见疾病,和其他代谢性疾病一样,需要正确宣教和健康引导以达到长期控制的目标。
什么是痛风?
痛风又称“高尿酸血症”,是指人体内嘌呤物质新陈代谢发生紊乱,尿酸的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造成高尿酸血症。血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以钠盐的结晶形式沉积在关节、皮下组织和肾脏中,引起组织异物炎性反应、慢性痛风石、肾脏结石形成。临床最典型的就是关节突发剧烈疼痛,其实这是痛风急性发作,此时明确诊断、控制疼痛是主要任务。有些人可以反复发作,频繁发作,也有间隔数年发作一次。长期控制的目标是控制尿酸水平、减少急性发作、避免痛风石形成以及脏器功能损害发生。
简单来说,痛风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高尿酸症期,病人除了血尿酸升高外,并未出现痛风的临床症状。
第二阶段为痛风“早期”,血尿酸持续性增高,导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好发于夜间,首发部位常是脚大踇趾,关节红肿、胀痛,不能盖被子,稍有触碰就疼得“钻心”。但这些症状在几天或数周内会自动消失,称为“自限性”,这也是“痛风”一词的由来。关节的炎症消除后,看起来与正常无异,但实际上尿酸的结晶并没有消失。
第三阶段为痛风“中期”,由刚开始发病时的一个脚趾,可逐渐波及到指、趾、腕、踝、膝关节等全身关节,进而周围软组织和骨质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引起功能障碍。尿酸结晶不断沉积,慢慢地形成了结石一样的“痛风石”。
第四阶段为痛风“晚期”,患者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日益严重,痛风石增多,体积增大,影响了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给病人带来极大的身心痛苦。更重要的是尿酸盐将不断沉积到肾脏里,形成肾结石等,临床可以出现浮肿、少尿、蛋白尿、夜尿增多、高血压、贫血等,进一步则出现不易逆转的肾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痛风有哪些特点?
问题一:男性、女性发病率一样吗?
据统计,痛风患者中95%为男性。由于女性体内雌激素能促进尿酸排泄,并有抑制关节炎发作的作用,所以女性较男性发病率低,但在绝经后有所升高。
问题二:哪些人应该警惕痛风?
痛风病在任何年龄都可以发生,最常见的是40岁以上的中年男人。但由于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营养过剩,运动减少,痛风正在向低龄化发展,现在30岁左右的痛风患者也很常见。男性更喜饮酒、赴宴,喜食富含嘌呤、蛋白质的食物,易使体内尿酸形成增加。有统计,筵席不断者发病高达30%。常吃火锅者发病亦多,因为火锅原料主要是动物内脏、虾、贝类、海鲜等,加上大量饮用啤酒,自然是“火上浇油、雪上加霜”。研究显示,涮一次火锅比一顿正餐摄入嘌呤高10倍以上,一瓶啤酒可使尿酸形成升高一倍。脑力劳动者、体胖,尤其是不爱运动者发病率亦会升高。
如果您符合以下这些情况:
1、60岁以上的老年人。
2、肥胖的中年男性及绝经期后的女性。
3、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病人。
4、糖尿病(主要是II型糖尿病)。
5、原因未明的关节炎,尤其是中年以上的病人,以单关节炎发作为特征。
6、肾结石,尤其是多发性肾结石及双侧肾结石病人。
7、有痛风家族史的成员。
8、长期喜食肉类,并有饮酒习惯的中年以上人群。
您应该主动去医院做有关痛风的实验室检查。如果首次检查血尿酸正常,以后应每年定期健康检查一次。这样可使痛风的早期发现率大大提高。
问题三:如何判断自己可能是痛风急性发作?
常见诱因包括天气变化如温度气压突变、精神紧张、过度疲劳、进食高嘌呤饮食及饮酒、手术、外伤、感染等。起病急骤,多数患者在半夜突感关节剧痛而惊醒,可伴以发热等全身症状。早期表现为单关节炎,以第一跖骨及踇趾骨关节多见,其次为踝、手、腕、膝、肘及足部其它关节。若病情反复发作,则可发展为多关节炎,受累关节红、肿、热、痛及活动受限,大关节受累时可有渗液。伴有发热者体温可达38~39℃,有时出现寒战、倦怠、厌食、头痛等症状。一般历时1~2周症状缓解。关节炎消退,活动完全恢复,局部皮肤由红肿转为棕红色而逐渐完全消去。有时可出现脱屑和瘙痒。
痛风的治疗
急性发作期:如前所述,由于急性发作的关节炎疼痛非常明显,此时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和缓解疼痛。需注意,急性期不宜使用强效降尿酸药物,因为尿酸溶解过快易引起转移性痛风发作。主要有三种治疗药物:秋水仙碱片、非甾体消炎镇痛药物和皮质类固醇激素。
间歇期:主要目的控制减低尿酸水平。除饮食控制外,常用药物也主要有如下三种:促尿酸排泄药、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和碱化尿液的药物。
痛风患者的饮食与生活方式
和其他慢性代谢性疾病一样,痛风患者需要增强对疾病的认识,树立正确的饮食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配合药物治疗,达到控制尿酸水平,减少急性发作与慢性损害的发生。
不宜食用高嘌呤成份的食物:
包括动物类内脏(脑、肝、肾、心、肚),颜色深的肉类(如牛、羊肉、鹅肉、野生动物等“红肉”,尤其是浓肉汤),海产类:鲍鱼、蟹、龙虾、三文鱼、沙甸鱼、吞拿鱼、鲤鱼、鲈鱼、鳟鱼、鳕鱼、多春鱼、带子、海参、瑶柱、蚝、虾米、小鱼干、鱼皮、鱼卵等。硬壳果类如花生、腰果等,植物中菜花类、菠菜、笋类、豆类及豆制品嘌呤含量中等偏高,不宜多食。
适宜痛风患者的食物
痛风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食蔬菜、水果、奶制品和蛋类。也可随意选食,不必严格控制。
戒酒
饮酒尤其是啤酒容易引发痛风急性发作,因为酒精在肝组织代谢时,一是影响尿酸代谢,二是使血液浓缩,使得原来已经接近饱和的尿酸,加速进入软组织形成结晶。痛风患者应忌饮酒。
适当运动、多饮水
适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控制体重,但需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关节负担。建议多参加游泳、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急性发作多发生在后半夜,主要是夜间人体血液相对浓稠。因此平素应多饮水,白开水、弱碱性水、苏打水等,多排尿(每日尿量2000ml以上)。忌多饮浓茶、咖啡等。
痛风石的处理
痛风结节初起质软,在关节附近易磨损处的结节,其外表皮肤菲薄,容易溃破成瘘管,可有白色粉末状尿酸盐结晶排出,瘘管周围组织呈慢性炎症性肉芽肿,不易愈合。发生时间较短的质软结节在限制嘌呤饮食,应用降尿酸药物后,可以逐渐缩小甚至消失。但发生时间长、质硬的结节,由于纤维增生不易消失,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步变大。像本例患者已达“鸡蛋”大小,而且术中见骨质已破坏,关节面狭窄、硬化,周围软组织内大量沉积,则需手术切除以减少体内负荷,缓解症状,而受累关节采用常植骨、关节融合等手术方法治疗。
痛风并不可怕,民众只要树立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做到“可防、可控、可治”。希望广大患者朋友能够远离痛风困扰,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