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北京,天气骤凉。早晨7点,天刚蒙蒙亮,北京协和医院北配楼的513教室已济济一堂,骨科每周一次例行的晨读会开始了。
作为骨科第二年的硕士研究生,李文菁大夫在4位骨科主任和40多位骨科同仁面前从容不迫地进行着文献汇报。汇报刚完,紧接着又要应对多个“刁钻”的提问。最后是四位主任的点评,连幻灯片的配色、标点及激光笔的使用方法等细微之处都一一点到。尽管有些紧张,但李大夫的表现还是得到了与会人员的称赞。谁曾想到,前一天这位个子不高的女大夫一直手术到晚上十点,为了让第二天的汇报尽善尽美,她夜里只睡了3个小时。这看起来有些“折磨”人的锤炼方式,在骨科的晨读会上已坚持了2年多。
长期以来,谈到协和人才培养,许多人常提及“熏陶”这两个字,指的是把优秀的住院医师和研究生放到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中,让其接受协和文化、精神、学术、大师、前辈及先行者的熏陶,从而全面提高医生的个人素质,获取知识和技能,最终成为优秀的医生,甚至一代大家。回顾协和90多年的历史,人才辈出,正是文化熏陶的结果。
随着北京协和医院新门急诊楼的启用及外科楼的即将启用,协和的硬件条件将得到极大程度的改善。院领导一直强调“软硬兼顾”,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在这种背景下,协和骨科对这一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进行了新的思考与探索。协和的“熏陶”讲究潜移默化,逐渐让培养对象成熟起来。在以“短平快”为主要特点的今天,这个理念看似不合时宜,实际上则蕴含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但从另一方面讲,这一模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相对被动、不作为,培养目标也不甚清晰。今天的年轻医师,不能再仅仅依赖于“熏陶”了,更需要不断的“锤炼”。
“炼”意味着给培养对象压担子,建立规范、细化培养与考核制度,并且规定一旦出台,就必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为此,科室规定,在定期的的专业组轮转后,增加了带组教授的考核评分;定期病历检查结果与奖罚一对一;每年举行一次的研究生、住院医生、主治医生业绩汇报会,会后当场评分排队;考核结果与评优、留院、晋升直接挂钩;规定主治医、住院医、博士生、硕士生根据级别每年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科研文章。通过这些举措,在科室内部形成了良性的竞争机制。培养对象在完成临床工作的同时,还需高度重视科研与教学。本文开始的一幕,就是目前骨科年轻大夫常见的“锤炼”场景。
当然,人才培养不仅仅是加压力。“熏陶”模式中一个首要前提是提供优越的环境。科室在传承优良教学传统的同时,还创造了骨科晨读会、研究生定期论文汇报会、《中国骨与关节外科》杂志等新的人才培养平台。
骨科四位主任多次强调,年轻医师是协和骨科的基础,是后备军,是潜力,更是未来;不可不熏,不可不炼。“熏陶”加“锤炼”是骨科临床教学的新模式,同时也为协和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熏陶”和“锤炼”--协和骨科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
时间:2012.11.19
字体: 小大
作者:彭慧明
来源: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