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室动态
继承传统文化誓做苍生大医
时间:2014.02.10
字体:
作者:刘奕

刘奕

  有谁知道施今墨老先生名字的由来?
  A崇习墨子,行兼爱之道,治病不论贵贱,施爱不分富贫
  B精研医术,要成为当代医学之绳墨
  答案A B 这其中就包括了医德与医术
  中国传统文化渊源流长,诸子百家,争鸣繁荣。
  墨家讲兼爱,“济世救人、兼爱无私”
  医生对病人要不分贵贱贫富、一视同仁,“皆如至亲之想”(《大医精诚》)
  东汉末年,华佗行医之时并不因为曹操是掌权者而谄奉于前,而以百姓为重,多次委婉拒绝了曹操多次邀请。
  孟子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推己及人,对待病患当如自己家人。
  儒家讲仁爱,仁者爱人,医者对患者的恻隐之心、关爱之情。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即使身患重病也要抱病出诊。
  老子讲平等待人,博施济众,“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让我联想起平时诊治患者过程中我们付出努力,患者对我们工作如能理解,这是对我们的锻炼,患者不能理解,这就是对我们的磨练,我们也要善待病人,这就是我们的德行和修为。
  其实医德与医术密不可分,“仁者爱人”中“仁”既包括医德(仁心)亦包括医术(仁术)。面对重患当“挽回造化,立起沉疴”(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医学是“至道在微,变化无穷”的学问,活到老学到老。我们从书本学起,以书本是启蒙,书本是朋友,是辅助。但尽信书不如无书,很庆幸我们还有另外一条学习的道路,那就是跟师学徒,我们可以继承前辈中医人的经验与学术思想,按牛顿的话说,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
  医术的获得虽然与先天资质有很大关系,但后天的勤奋与探索亦非常重要,我们也许没有扁鹊像那样可以透视看到墙外的人和五脏症结,但可以学习神农尝百草、试百毒的精神。
  医圣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药王孙思邈告诉我们学医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清初名医程国彭,虽诊务繁忙,但在学习医术方面总是孜孜以求,从不懈怠,“凡书理由未贯彻者,则昼夜追思,恍然有所悟即援笔而识之,历今三十载。”
  近代任应秋老先生已为学术泰斗之时(大概70年代末,60多岁)仍每天凌晨3点多开始背医书。
  正所谓: “学海无涯苦作舟”,医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着的科学,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就必须持续的努力学习,增长阅历,坚持不懈,克服种种困难,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达到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方法,争取早日为患者解除病痛的目的。
作为医生有些是我们应该警惕的,
  比如贪利忘义。药没有“好药”、“坏药”,只有适合、不适合,不可一味给患者开贵药,开重药,患者不一定收益,还浪费了医疗资源,比如说肺气不足中气下陷的,升陷汤可以解决的问题,不一定非得让病人吃冬虫夏草。
  嫉妒同道亦不可取。同道之间有协作也有竞争,这是行业进步的动力,不可“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明,訾毁诸医,自衿己德”,“凡乡井同道之士,不可生轻侮傲慢之心,切要谦和谨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如此自无谤怨,信和为贵”,作为医生,心中总要以患者的痛苦为最先考虑的因素,医生就要放下个人恩怨,就要竭尽所能,诚心救治。
  最后以大医精诚中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