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倩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人的生命比千万黄金还要贵重,医者所肩负的责任至关重要。“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者如没有一颗仁爱之心,无高尚的职业操守、职业素养,如何能全心全意为病患解除病痛?纵观古今,大凡有所建树的医家,无一不是德艺双馨之人,他们用自己的言行举止,诠释着“医乃仁术”。
东汉时代的“医圣”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著成了传世名著《伤寒杂病论》,他曾严厉抨击医德败坏者“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在大学期间,当我读到唐代医家孙思邈所著的《大医精诚》, 心灵为之震撼,深感如欲从医,须当谨记“凡太医治病,必当安定神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在这些医家身上,都折射出高尚的为医道德,以及救死扶伤、造福人类的高尚情操。
然而在今天,我们经常听到,愈演愈烈的医患关系,一拨又一拨收受回扣的报道,各种骇人听闻的医疗事故。难道真的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难道是在市场经济大环境的迫使下,医者已背离医德,忘却了传统。似乎人人都在为名,为利而驱使。如果医生仅仅把看病接诊当做一份工作、一种赚钱养家的技术,那么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比如,在报考医学院校时,有一部分人是因为听说医生收入高,选择了学医,但是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住院医师轮转等漫漫长路中,却感到身心俱疲。等到好不容易熬出了头,那么是否能经受得住红包、回扣等诱惑呢。在整日对待看不完的病人时,是否会因为责任心不强,而出现医疗差错呢。
但当我用心体会时,顿时豁然开朗。自从踏入协和的第一天起,在这个绿瓦红墙的传统建筑中,处处弥漫着浓郁的协和精神,新一代的协和人无时无刻不感受着协和光荣传统的熏陶。在内科、妇产科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林巧稚、张孝骞等老一代协和人的感人事迹。在中医科,我们也听老师们讲到过中医科老教授们的点点滴滴。我们的老主任史济招教授对病人态度和蔼,除了舌脉,还进行细致的西医查体,由于她看病认真细致,疗效好,深受病人的信任和爱戴,她经常不能按时下班,却毫无怨言。史老晚年在病榻上,因不能看病人、为病人化解病痛,而感到心里难受。祝谌予教授始终以病人利益为重,坚持将“来者不拒”奉为自己的座右铭,他把能够为病人解除痛苦作为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尽管行政事务、社会活动繁多,他从未停止过为病人服务,还终身为外地患者通信治疗,不计报酬。虽然我没有见过这些老教授本人、亲身感受他们崇高的医德,但是他们的精神却传承了下来,深深的感染了我,激励我勤学奋进。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跟他们一样的老师为人师表、身体力行,还有许多讲不完的平凡却又伟大的医德故事。
协和的传统是什么?协和的精神在哪里?协和人如何诠释“医乃仁术”,如何践行“大医精诚、大医习业”?其实,答案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每一次专注查房的过程中,在我们每一次严谨诊断的过程中,在我们每一次耐心沟通的过程中……
医德在协和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体现,协和之所以长期享有盛誉,因为协和精神就是医德的真实写照。医德,好似一团坚硬的巨石,敲打出希望的火光;医德,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焰,点燃了每个医者的灵魂;医德,如同一条坦途,带领医者走向辉煌!
作为一个协和人,我们应一如既往,继承传统医德,发扬协和精神,捍卫医道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