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室动态
传统医德与协和人
时间:2014.02.10
字体:
作者:杨丹
来源:本站原创

杨丹

   从古至今,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医生都被人们视为一种非常神圣的职业。医生所从事的是救死扶伤、救人于危难之中的事业。医生所服务的对象是人类的健康,因此,这项崇高的事业要求从事这项特殊工作的人须具备高尚的品德。
  “协和”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中国医学界的神圣殿堂;“协和”似乎是集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于一身的代名词;“协和”是病患能将性命依托的地方。“协和”良好的声誉和口碑,不是靠媒体炒作、宣传出来的,而是靠一代又一代的协和人用他们的行动证明出来的。
  “医乃仁术”此为医德的基本原则,也是行医宗旨。作为一名医生,要心怀仁心以救人。明代的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提到医生应“先知儒理,然后而知医理。” 请大家跟随我一起回到1921年,这是一个酷热难耐的夏天,故事中的女主人公从厦门到上海参加协和医学院的医学预科考试,已经考到最后一门科目——英语,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一位女考生突然在考试过程中昏倒在地,虽然女主人公的试题尚未做完,但她不假思索地立即上前去抢救那位同学。考场的监考老师被这一幕深深打动,向医学院写了一份报告,校方鉴于她的优秀品行和其他科目成绩优秀,决定录取她。她就是协和医院第一位担任总住院医生的女性;她就是当时妇产科职位最高的中国女性;她就是不曾做过母亲的万婴之母——林巧稚。可见,协和对于人才的挑选,不仅重视学生的成绩,更看重的是学生的品行。
  唐代的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强调医生不能为名利。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告诫后世:医者只是看病、不是看人。无论是杏林春暖,还是悬壶济世的故事,主人公均是不贪权贵、不谋功名,他们的故事代代得以流传。
医生宜谦虚、态度温和,彰显大家风范。“凡乡进同道之士,不可生轻侮傲慢之心,切要谦和谨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帅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 
   医家须不断地勤奋学习,以求精湛的医术。24小时住院医生制度是协和培养优秀住院医师的摇篮。早上7点多住院医师们已开始对患者进行巡视,8点开始与主治医师一起查房,讨论病人的诊疗计划,查房后进行血气、胸穿、腰穿等操作,中午利用病人休息的时间进午餐,下午接着收新入院的病人,晚上书写病程、查阅文献,准备第二天的查房。虽然那时的协和为住院医们提供免费的“三餐两点”,但很多人都因劳累,没有食欲,个个脸色蜡黄、苍白,“协和脸”就是那时住院医师的写照和代名词。后来的医学大家们都是如此日以继夜,在摸爬滚打中勤学、勤干练就的。张孝骞是中国消化病学的奠基人,他具有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临床诊断中显示出极为高超的技术,拯救了无数的危重患者。纠正的误诊,使很多病人“起死回生”。他善于积累,将特殊病例记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上面记录着患者的姓名、病历号、主要诊断、特殊病情。他一生记录小笔记本达10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