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第二批“百人计划”的学员,于2013年8月至2013年11月在美国哈佛医学院附属forsyth研究所进行访问学习,从事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短短的三个月体会到不同的医疗文化,现向医院汇报。
Forsyth研究所隶属于哈佛医学院,主要研究口腔相关领域,主要涉及微生物学,免疫学和传染病、矿化组织生物学,应用口腔科学四个研究领域,因为我个人专业偏向于中医药治疗免疫病,特别是跟随董振华教授在研究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跟forsyth免疫学的Dr Yu联系后,过来学习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相关的实验研究。Dr Yu是年轻的免疫学专家,专门研究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曾在世界顶级期刊Nature Immunology、Journal of Immunology、Arthritis & Rheumatism、Journal of Clinical and Cellular Immunology、Journal of Leukocyte Biology、Journal of Autoimmunity、International Immunology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目前是美国免疫学学会委员(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Immunologists),承担美国多项国家基金,拥有丰富的科研经验。 来到美国学习的短短3个月,体会到如下几点。
1、优美的环境,有条不紊的科研生活
我是做为访问学者来到forsyth学习,初到forsyth研究所就很欣喜。Forsyth研究所坐落在查尔斯河畔,跟国内很多传统的实验室不同,国外的研究所坐落在写字楼内,干净明亮的大厅,一应俱全的午餐室,安静而温馨的小图书馆,让我在这里的三个月倍感舒适。四楼是动物房,五楼是实验室,六楼是PI的办公室,我们组的成员是一个PI,2个postdoc,一个postdoc是印度人,一个是从纽约大学过去的华人,PI会给新来的postdoc和访问学者,简要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每周发邮件给postdoc安排一周的工作,每个postdoc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干燥综合征中IL-6在组织中的保护机制和TRAF的机制研究。研究所有很多组,每组之间试剂、设备很多都是可以共享的,研究所也会安排技术员,帮你完成诸如流式细胞术的实验。
2、完善的培训机制、额外的学习机会
初到forsyth都会有安全培训和动物培训,然后上网答题后,才可以进行相关操作。经过3个月的学习,对免疫机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体内体外实验、转基因及基因敲出小鼠、细胞培养也有了全面的认识;对T细胞的生物学效应、T细胞的信号传导通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熟悉了ELISA 、Real time-PCR 、Flow Cytometry的具体实验技能。具体的动物实验包括,小鼠腹腔抗体注射、收集小鼠血液、唾液;获取脾脏、淋巴结、唾液腺、泪腺、肺脏);制备脾细胞、淋巴结、唾液腺细胞悬液;通过收获唾液腺和泪腺提取mRNA 、逆转录成cDNA,进行Real time-PCR。体外方面,主要做人类唾液腺细胞的培养,应用不同的细胞因子刺激,收集细胞提取RNA/DNA/蛋白质;也进行用免疫磁珠分离法纯化细胞,特别是CD4+T细胞,进行T细胞分化方面的研究;也进行细胞内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染色,来了解细胞因子通路;最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组化方面,组织石蜡切片的制作,石蜡包块的免疫荧光染色,亡方面的TUNEL和caspase-3的免疫组化。由于之前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这部分也是我花精力做大的一部分,首先要看懂各种实验流程,按照英文的流程,熟悉各种实验试剂,然后再搞懂背后的机理。
Forsyth还为postdoc和访问学者,安排了到哈佛牙医学院系统学习免疫学机会,授课教授会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大体的讲一些免疫学背景的知识,然后介绍免疫学课题相关自己的工作。其中炎症细胞与RANKL系统的牙周病研究和干燥综合征的免疫学机制给我的科研以很大启示。哈佛的课堂没有国内课堂的拘谨,甚至可以一边吃早餐,一边喝咖啡,然后遇到问题随时跟授课教授探讨。讲课的幻灯,没有太多文字,基本都是图片,很多国内书籍晦涩的文字,有时中文我都很难懂,但在这配上老师的图片,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在哈佛医学院读书给我的感觉就是神圣,哈佛医学院的大楼很威严庄重,图书馆安静舒适,还设立了单独的小格子间供学生阅读,而读书馆的六楼就是学医人梦寐以求的新英格兰杂志的编辑部。
3、浓郁的科研氛围、广泛的学术交流、内部的学术提升
刚到美国就被美国的医疗科研氛围所感染。地铁上随处可见的临床试验招募广告,地铁报纸都有一整版的广告,包括2型糖尿病,慢性疼痛,纤维肌痛综合征,焦虑症,创伤后综合征等,每个参加试验的人员,在结束后都有得到一些金钱方面的补偿,补偿费用可达1300美元,可见科研的投入成本之高。研究所里也能感受到大家的科研热情,每周2、4都有科研讲座,邀请很多科研专家做与之相关领域的科研汇报,展示最新的数据及成果,从结核感染的免疫机制到B细胞与2型糖尿病在牙周病的联系,还有二代基因测序等等。感受到了学科交叉和医疗前沿的研究方向。每周3都有postdoc的文章汇报,通常大家都是利用中午时间,postdoc会找一遍文章来讲给大家听,大多数都是找nature杂志相关的,很多PI都会来参加,PI有时候会针对某种观点向postdoc提问,有时候几个PI相互讨论,大家在提问和讨论中产生灵感。我们组的印度postdoc做的是关于IL-27通过免疫调节因子CD39的表达作用在树突细胞来抑制免疫应答和自身炎症的文章,在我研究的SAPHO综合征给我新的启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环境的内部环境造就了美国科研的实力,就连休息时的桌子上都是nature,science的杂志,反复受这种熏染,科研也就变成了一种习惯。
4、终生学习的城市
波士顿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学城,有哈佛大学(Harvard U),麻省理工学院(M.I.T),波士顿大学(Boston U),波士顿学院(Boston C), 麻州大学(U Mass), 东北大学(NEU), 还有一些社区及艺术大学。在这座城市,你永远会感受到学习的态度,地铁里很多人都拿着书来读;地铁上各种大学的广告,告诉你活到老学到老,强调再学习,再提高。我也去参观了这些大学,没有校门,每个大学都是开放的,我也去听了几堂公开课,教学从不是照本宣科,上课的互动也是在国内所不及的。在波士顿的这段时间,我也养成了每天读英文文献的习惯,针对每天的实验,查阅最新的综述,从最新的角度了解所要学习的方向。国内的一个postdoc也告诉我,详细读一篇英文,远胜于读50篇中文,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我们与美国科研的差距。
5、不同的医疗体系
波士顿的医院也是全球闻名的,我也去参观了布莱根妇女医院、儿童医院、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和哈佛医学院、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马萨诸塞州总医院(MGH)。在波士顿的医院永远看不到拥挤的人群,很多时候你进去了,都不确定自己到了医院,每个医院门口口有接待台,根据预约的时间到接待柜台去看大夫,都说中国看病难,看病贵,美国看病更难更贵。实验室一个中国的博士后腰痛伴单侧下肢无力,想去看医院,发现去找普通全科医生要约4-6周,而且保险以外要自费付100美元,看不出问题到专科医生,要再等2个月,预约CT需要再等4-6周,去急诊更是贵的离谱。美国医院有很多人性化的东西,去MGH看到了里面有小型的教堂;去儿童医院里面到处玩具,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的急诊更是在门口就不让其他人进入。而且你的预约永远跟你的信誉挂钩,如果你预约不去,下次有可能就不能再挂到号了,美国人很看重自己的信誉,如果你不维护你的信誉,以后看病、买房、贷款都会受到影响。
6、无国界的城市、自由的城市
利用周末时间,还参加了美国中国医学年会,感受到中国美国之间的医疗领域的交流;也去参加了国际学生交流会,与全球各国的大学生交流思想,体会各国的文化差异和初到美国的不同感受。在美国的三个月中,也感受到美国文化的不同之处,残疾人可以自由的生活,可以自由上公交地铁,可以出门遛狗,最好的车位永远留给残疾人,没有歧视,残疾人活的一样很有尊严。
7、借鉴之处
通过以上的体会,我觉得可以有几点借鉴之处。1、科研病人的招募,国外都是整版的广告,国内虽然不缺病人,但要想入组更多的病人,适当的增加宣传也是不错的选择。2、内部科研学术的提升,经常在课内开展文献汇报,找顶级的文献来读,找到与之差距,探讨如何达到路径,久而久之必将能有所提高。3、整合医院内部合理资源,开展多方合作,比如实验室的共享,实验试剂的部分共享,实验仪器的预约制度,聘请实验技术员,能更有效的减轻临床大夫的工作压力。与其他科室,院外开展更好的合作,将医院的病人资源优势,与院外的实验实力结合,最大化的应用临床资料及病人样本。
短短的三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每天都有不同的感受,利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充实了自己的学术知识,开阔了眼界,培养了一种新的学习习惯。感谢科室,感谢医院,给我这个年轻大夫出去学习,我也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把国外好的理念,好的科研思路带到科室,为科室的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