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谌予教授早年拜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先生为师学习中医,后又东渡日本,就读于日本金泽医科大学学习西医。 深受施今墨先生中西医结合思想的影响,把老师提出的“中医改进之方法,舍借用西学之生理、病理以互相佐证,实无他途”的学术思想,成为终身实践并为之奋力的目标。他主编的《祝选施今墨医案》、《施今墨先生的中西医结合思想和我对中西医结合的看法》等书著和文章中,都留下了祝谌予教授禀承施今墨先生的思想,为中西医结合事业不断求索与不断奋斗的印记。就是在晚年发表的最后一篇学术文章,仍然是关于中西医结合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问题,他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它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中医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现在的理论体系和规模。如何进一步发扬中医学,这是许多有识之士矢志探索的目标,我认为中西医结合是发扬中医学的关键”。
祝谌予教授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对病人不论尊卑贫富,皆为至亲之想。解除病人痛苦是他最大的幸福,病人的需要是他工作中最大的动力,“来者不拒”是他工作的座右铭。尽管行政事务缠身,社会活动繁多,但他从未停止过为病人服务,家里、办公室、旅途上、会议休息厅都是他的诊室,到处都有他忙碌的身影。终身为外地患者通信治疗,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愧于协和名医的光荣称号。
祝谌予教授他在临床工作中遵经而不唯经,师古而不泥古,既守古人法度,又有创新精神。从无门户之见,善于取各家之精华,学同道之擅长。凡遇有效之方药及独特的见解,都会推敲揣摩,深入研究,验之临床,融各家学说于一体,参以己见,使之更臻于完备。这就是他能够成为杏林典范,医学大师的关键所在。他在<<中级医刊>>连载的“古方之今用”就是很好的证明。平时经常教导学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西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应该扬长避短,不断提高疗效,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他将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辨证以治本,辨病以治标。他对胃肠病的治疗就是在宏观辨证使用经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检测技术及中药药理微观辨病用药。如慢性萎缩性胃炎,即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能够促进胃粘膜增生的活血化瘀药物及药理研究证实能够抑制幽门螺旋菌的药物。对于妇科月经不调则根据月经生理周期制定不同治疗方案,月经前半周期使用补肾养血以促进卵泡成熟,月经后半周期采取舒肝活血以期月事按时而至。早在1980年就为了统一糖尿病的辩证分型,在临床治疗大量糖尿病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糖尿病辩证分型标准和施治方药,使临床治疗和临床科研有所遵循,论文于1982年发表在上海中医药杂志。被国内许多同行引用,我科历届研究生也都采用这一分型标准,直到1993年卫生部颁布了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祝老对糖尿病的治疗同样是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配合药理研究证实有降糖作用的药物如生地、黄连等提高疗效。又如他在临床发现糖尿病人多有舌质紫暗、舌下静脉曲张等血瘀证的表现,首先提出活血化瘀治疗糖尿病,创立了益气养阴活血方。并指导学生观察益气养阴活血方对糖尿病人血液流变性的影响,研究中发现糖尿病人在临床血瘀证出现之前就出现了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提出及早应用活血化瘀药以“防患于未然”。此项工作获得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及北京市科技成果奖。
祝谌予教授曾经任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近20年,他老人家为协和医院中医科的发展和建设呕心沥血,建立中医科规章制度,筹备中医科病房,完善实验室工作。使中医科在综合性西医医院有了一定地位,具备了从事医教研工作的基本条件,为今天能够成为北京市示范中医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祝谌予教授热爱教育事业,为培养医学人才倾注了毕生的智慧和心血。作为北京中医学院第一届教务长,他主张对祖国医学以继承为基础,以发扬光大为目的。主持制定了一套前所未有的中医教学大纲,为系统培养高级中医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调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后,先后举办了10期西医学习中医班,培养学员500余名。有不少高级西医学专家,如黄家驷、谢少文、曾宪九、陈敏章等,都先后参加过西学中班的学习,不少学员后来成为中西医结合事业的骨干力量。直至耄耋之年仍然坚持培养研究生及学术继承人整理学术经验。他说“我越是年龄老了,就越应分秒必争,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努力工作,把多年的临床经验留给后人,造福人民。”为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竭尽全力,真可谓“春蚕到死丝方尽”。他老人家对学生严格要求,诲人不倦,临诊总是有问必答,释疑解惑,耐心指导。要求学生先做到“貌似”,进一步做到“神似”。讲课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博征旁引,涉猎广泛,随他学习过的学生无不感受至深。
祝谌予教授身兼数职,但从不居功自傲。曾任全国政协常委和北京市农工民主党副主委,模范执行党的各项政策,与共产党肝胆相照,同舟共济,为农工民主党和全国政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老人家无限热爱中国共产党,久经风雨,矢志不渝,始终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员发展大会上祝老激动地说,我多少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要更加努力为党工作,他用“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结束了他的发言,同时也用实际行动实践了他的诺言。
祝谌予教授学贯中西,德艺双馨。毕生用平凡积累伟大,用勤奋矗立丰碑,用赤诚创造感动,用智慧成就奇迹。我们将永远怀念他。用老师的精神勉励后学,用老师的医德教育晚辈,用老师的医术造福病人。让生命在医疗战线上闪光,让热血在平凡的岗位上播洒,让信念在为病人服务中升华。
祝谌予,字慎余,男(1914-1999)著名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及社会活动家。历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长、首届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北京市政协委员,第七、第八届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第五、第六届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五、第六届中国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首批认定国家级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1993年中国医学科学院授予“协和名医”称号。著有<<祝选施今墨医案>>、<<施今墨临床经验集>>等书籍,发表论文近百篇。为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