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室动态
救我!信我!——读《六六心术》有感
时间:2010.12.13
字体:
作者:宣磊
来源:本站原创

     读《六六心术》这本书让我听到了“救我!信我!”这两个声极力竭的呐喊,发自病人和医生的口中、心中。医患的距离如果就在咫尺,心手相连,则合而为力!若天各一方,自立在两个悬崖边缘,再高的呐喊也可能消散在云中雾里,听得模糊产生误会,再远则可能听而未闻,彻底失去沟通。我想从这呐喊开始诠释对现今中国医患关系的理解。
    你,我,他,芸芸众生,有医生,有护士,也有IT精英、建筑大师、艺术泰斗、胡同儿贫民…人生不同,经历迥异。每个人都当过病人,当承受病痛对躯体和心理的折磨时,人都会从心底里对医生呐喊,“救我”!医生这个特殊使命的承担者,必定会大爱无私,毫不保留地回应病人:“信我”!随后把他们的仁爱和技术汇集到病人身上,这种能量若能瓦解病毒、细菌甚至肿瘤的危害,则是拯救了痛苦!若这力量无以抵挡病势,我想至少能缓解病体灵魂的挫伤!这种境界是我期待中最完美的医患关系。
    如今医患关系是个热点话题,这本畅销书就是直击这一焦点。读它的感受五味俱全,书中的实例真实丰富、发人思考,看书时我笑泪交加。作为医生的我,生过病、经历过亲人得病、为别人治过病,身边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的同事和病人都演绎过和书中及其相似的一景一幕。我被作者犀利诙谐的语言逗笑,更深深为某些瞬间和场景感动到流泪……。书中讲述的病人们那么贫穷、那么倒霉,有的那么无知、那么不可理喻,和我经常遇到的倾其锦囊不足100元、喷着口水向我诉苦、臭气熏到让我基本窒息、我好心没得好报又气得让我发抖的病人如此相似。我同情书中可怜、可悲的患者,也痛恨那些无知无畏又无法无天、胡搅蛮缠的可怕病人;我同样敬仰书中医生护士们的无私、自私、勇气、懦弱、坚定、退缩……,因为所有这些挣扎我也体会过!
    为什么医生和患者都是这么矛盾和挣扎呢?!中国大部分病人是太让人怜惜了。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决定了绝大多数民众的民生,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无法安抚群众的担忧。中国一半以上的百姓无任何医疗保障,死在家里、埋在土里。在这样的背景下,病人出于对求生的本能渴望,毅然会求助于医生,呐喊出“救我”,把精神和躯体全部交付给大夫,这种信任使很多奇迹发生。疼痛消失、失而复明、疾病痊愈……种种拯救是对病人的最好回应。随后也会发生很多温情的故事:送给医生护士的一束鲜花、一篮水果、一面锦旗或是厚厚的红包,都是发自内心的表达。我个人认为,情可以融化形式的区别,再大再小的礼都能收!送者诚心、受者安心,双方满意!而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是幸运的。疾病本身的复杂性、经济的窘迫、教育水平的低下,让我们看到很多医疗过程中的误会、误差、纠纷、案件!而说到底,生命是无辜的,无论是无法预料的不幸意外还是医生粗心的失误,最终受害的都是患者,所以亲人们会从“信”医生到误解、辱骂、状告医生。这也是人之常情,谁没骨肉亲情,谁能克制悲痛?人在安逸祥和的精神环境下才能遵循正常的社会交流轨迹。矛盾发生时病人会毫不客气地将矛头针对医生。可是想一想,医生和患者有共性,都是母体所生的血肉有情之躯,也是儿女、是兄弟、是夫妻,都有友情、亲情、爱情?!都会体会失去亲人的切肤之痛。我始终相信,人性是本善的,特别是选择医学的人都是善良仁爱的,没有人愿意去做缺德被骂的事,谁都愿意流芳百世、美名远扬。而现实就有让人无助,无奈的时刻。我不知道在这里把“意外”说成“自然或天意的选择”是否合适。
    医生的课程中不是股票金融、不是桥梁大厦、不是台前作秀,而是剖开了皮肤肌肉血管骨骼去研究人体。在面对支离的人体时,所有的人类情感随即消失,人不再是有情的人。面对病体时医生也将停止延续“情”的发展,变成一个具有专业技术的机器人。而医生又是矛盾的,无法割裂自我,医生需要不断的自我变换、调节角色,当疾病袭击自己或亲人时,机器人也不得不插上情感的天线,导致程序混乱。病人更是矛盾的集合体,老龄化的冲击,环境污染和饮食安全使人们对健康产生恐慌,经济发展的动荡失衡、物利的诱惑使人们出现信任危机。一个受过再多高等教育的人,当面临疾病或濒临死亡时,本能的自救欲望将可能燃烧他所有的良知和理智,知识的无知、求生的无畏、寻途的无助、受挫的无望、激进的无礼,会使患者失去一个社会人起码的行事规则、道德规范。对死亡的恐惧折磨会使患者变成唯我独尊的供神,有的将失去可爱、可怜,发展为可悲、可恨、可怕!生意场上的圆滑失信破坏的只是金钱的光亮,而医疗救治却容不得“信与疑”的徘徊。生意场上可以圆滑失信、有起有伏;大楼桥梁垮塌断裂可以重修再起!而医疗救治容不得“信与疑”的徘徊,病人只分生死两端。患者不能接受死亡的结果时就迁怒于医生。而病人没有了解挽救生命和减轻痛苦永远是医生的目标。医生是神,也是人,人不是定能胜天的!作为医生,也该提高情商,用自己的行为艺术让悲情的病人得到安抚!这是为医者的必修课,也是沟通的艺术!
    医生在病人心目中是神圣的,而医生的理想抱负怎么实现呢?“我们从小在努力中长大,在爸妈的喜悦泪水中考上医科大学,曾经顶着大风、吞着早点赶去实习……终于我们工作了,穿上了梦想中的白大衣……”。专家们趴在书桌上午休、一屋的大夫在病历堆空隙中铺报纸吃盒饭、年轻医护自得肿瘤、加班加点忽视家人情感维系、N多医生护士离异、……当一个曾在我们科参观过的美国社区医生告诉我她的年薪是40万美金时,我没有马上去折合计算它的实际人民币数目,而是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身边同事的种种处境:租房结婚、理财为了攒孩子的上学赞助费、犹豫难决是否该拿药代给的回扣……可敬、辛酸、无奈!现实一次次地打击着淳朴、悲凉的病人,同样打击着清高而无奈的医生,这种气氛压到让双方都透不过气来,矛盾冲突、怒吼纠纷必然发生!医生只有吃饱睡好才有精神体力工作,坚定信仰的背后不得不提及现实中的各种压力。于是一些发展不平衡地区的医生逃避责任、以药换利比比皆是。老百姓苦大仇深,而医生更是水深火热!病人能冲着医生吐口水抡棍子,而医生呢,背负着责任,不愿抹杀仁爱慈悲的光环,咬牙继续完成悬壶济世的善行,医生的苦水向哪里倒?患者图嘴快手快,叫嚣呐喊,对挽回病势无济于事,吃亏倒霉仍要自己忍受,这就是病人的无畏、无用,也是可恨、可悲!我觉得六六有一点说的特别客观,医患关系不是强势与弱势和救与不救的关系;更不是消费者的买卖关系而应该是站在同一立场的共同解决疾病的合作关系。托付之前必有信任,而既然接受信任,就必须承担责任。比如医生的术前谈话签字被患者誉为推卸责任的第一要文,医生也把那张签字单视为保护自我的坚强后盾。医生挣扎着去捍卫客观,而患者盲目地祈求万无一失,两者的初衷都是为了患者,中间的桥梁却架得如此苍白和漠然。病人很难接受医生给出的种种危险和致命说明,而医生也不是操着专业知识丧失职业道德,背后都有辛酸和无奈。病人永远该救!而医生也必须保卫江山!过高的期待对医生本身其实是奢侈的。医生把自己当神,给病人支柱,始终坚信自己就是拯救的化身,不以个人得失衡量生命。纵然病人满身血迹腥臭冲天,仍会奋勇前冲,淡化弃嫌,“死的要往活里拉、活的要往好里治”,这就是医生的素养和本能。而医生同样是人,拯救病人的双手也是血肉柔软的!救死扶伤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我想说,大部分医生和病人都是与人为善、心怀感恩的,很多医生感激患者的理解为之不懈努力,无数患者背负痛苦而对医生坚信执着!病人们对医生崇敬、尊重、信任,医生就是圣人和能人;无谓的质疑、偏见可能葬送一个医生精英,让他变成罪人、废人!当然,总有害群之马,个别丧失医德的医生终究会受到社会的谴责!为医之体,医心为上,医体为下。良医就是要有善德。有技术没道德,永远不是合格的医生。延伸这个关系涵义,可以渗透到各行各业,医有医德,师有师德。人在世上不外乎两点,心与术,就是德与才。要么德才兼备,要么心术不正,仁心才会仁术。“恶”的只有一小部分,我们不能恰恰因为这一小部分,关上了我们善良的心门。医患双方必须打开心门,架座心桥,不能怀疑敌视,尽量换位理解,冰释坚墙!世界有信赖人们才有安全感,幸福感,否则勇气会逐渐化为悲凉,徒留冷漠和怀疑。当怀疑成为习惯甚至化为本能时,这种信任危机对世界的损害不亚于“2012”。
    我想,随着医疗大环境的改观,医患之间将不再需要彼此“救我、信我”的呐喊,而是将化为无声默契,交流和互通,医学本身将更健康的发展,人类的精神也会得到升华,用信任、希望、大爱诠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