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北京协和医院过敏性疾病国际高峰论坛4月10日—11日在京举行。本届论坛是由北京协和医院和《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共同举办、并得到美国纽约西奈山医院食物过敏基金会的大力支持。来自国际过敏性疾病领域的顶级专家和国内多学科专家第四次聚会中国,就共同关心的食物过敏、非过敏性鼻炎、小儿慢性咳嗽、哮喘和儿童肥胖的关系、过敏性荨麻疹、过敏性皮肤病、ABPA、过敏性紫癜、内毒素的应用与挑战等临床热点问题,和食物变应原交叉反应性的分子基础、变应原分子芯片及过敏原鉴定等的基础研究最新进展做了精彩的报告。
此次论坛邀请到了国际知名专家有国际免疫学会联合会中变应原命名小组委员会的主席、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学系医学生物技术专业组主任Heimo Breiteneder教授,罗马临床及实验变态反应学中心主任Adriano Mari教授,美国纽约Mount Sinai医学院及医院儿科过敏及免疫学专业李秀明教授,奥地利2008年年度科学家、Salzburg大学变应原诊断及研究实验室主任Fatima Ferreira教授等。他们均为国际顶尖过敏实验室和医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专家,在过敏原研究、过敏性疾病诊断、过敏原免疫治疗疫苗研究及中医药治疗过敏性疾病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而应邀出席高峰论坛的十余位国内讲者大多曾留学国外大学或医学院,是活跃在临床和基础科研领域的来自全国多家医院的学术精英。
Heimo Breiteneder教授从超家族、家族、亚家族角度阐述了食物变应原交叉反应性的分子基础。他指出,过敏原的氨基酸序列、过敏原蛋白组分的空间构象都会影响过敏原的免疫原性。过敏原蛋白质和人体蛋白质的同源性与其致敏性也有一定相关性。
李秀明教授不仅从实验室研究证实了中药在食物过敏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还进行大量临床研究,开始了首个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过敏性疾病(花生过敏)治疗的中药I期临床研究。
Adriano Mari教授介绍了变应原分子芯片在变态反应疾病诊断、治疗决策以及流行病学研究等领域的进展和运用,并介绍了自己所负责的大型变应原数据网站Allergome的框架、内容以及运用,强调变态反应疾病的研究需要整合各种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纳米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等,才能更好地了解变应原分子与IgE抗体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Fatima Ferreira教授以桦树花粉为例介绍了所在实验室的一些工作,包括过敏原鉴定、过敏原的免疫识别和研究低敏感过敏原用于免疫治疗。他们发现桦树花粉主要过敏原组分Bet v 1存在多个结构相似的亚型,其中某些亚型如bet v 1d可能更适合于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
慢性咳嗽是指以咳嗽为主要或唯一症状,持续时间4周以上,影像学检查和肺通气功能测定正常的一组症候群。首都儿科研究所的赵京教授指出: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构成复杂多样,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症、感染后咳嗽是最常见病因。诊断性治疗有助于儿童慢性咳嗽诊断。
朝阳医院黄克武教授指出,哮喘与肥胖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两类疾病,两者常合并存在,目前的研究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向心性肥胖可造成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并导致气道高反应性,也可伴发胃食管反流而加重哮喘。哮喘会造成患者运动受限,哮喘反复发作引起全身激素的大量应用可导致或加重肥胖。肥胖患者往往吸入激素的疗效较差,GINA已将肥胖列为哮喘的危险因素之一,肥胖合并哮喘可能表现为难治性哮喘,应寻找肥胖特殊表型的治疗措施。
协和医院呼吸科徐凯峰教授结合临床病例分析和文献复习指出,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ABPA)可能并非少见病,漏诊相当严重,容易误诊为哮喘、肺结核、肺部感染、肺癌、Wegner肉芽肿等疾病,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他提示哮喘患者应该进行烟曲霉皮试筛查ABPA,如果皮试阳性或哮喘治疗不满意,应进一步检查排除ABPA。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是由于C1抑制物缺乏或者功能障碍导致,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可引起喉头水肿,如治疗不及时可导致窒息死亡,也可有急腹症、腹水等不典型表现,极易误诊和漏诊。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支玉香副教授结合临床的病例分析,对这种罕见疾病进行了最新进展的全面综述,使听众感到受益匪浅。
过敏性鼻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仁医院耳鼻喉科张罗教授对过敏性鼻炎在中国的诊疗现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协和医院耳鼻喉科亓放教授就该病进的最新诊治指南进行解读,对临床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了精彩的解答。
王良录教授关于食物过敏和关凯医师关于过敏性鼻炎的报告另见报道。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的郝飞教授指出,用经典的I型变态反应很难解释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除了组织胺以外,不同类型的荨麻疹还有其他不同类型的炎症介质的参与。同时指出镍、药物、水果和蔬菜均可导致系统性接触性皮炎。荨麻疹性血管炎是困扰变态反应科和皮肤科医生的一种疾病,荨麻疹是“表”,血管炎是“本”,这种疾病主要由免疫复合物介导,因病理表现为“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而得名。协和医院免疫内科赵岩教授用简练的语言对复杂的血管炎疾病进行了概述,指出在诊断小血管炎前,须除外继发性血管炎(感染、肿瘤、其它结缔组织病等)。
围手术期用药安全是手术科室医师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多种药物包括肌松药、乳胶、抗生素、镇静药、胶体、阿片类药物、局麻药、鱼精蛋白、生物蛋白胶等均可导致围手术期严重过敏反应。协和医院麻醉科赵晶副教授和变态反应科合作,在围手术期严重过敏反应患者变应原识别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临床经济学评价是临床流行病学的评价内容之一,用经济学研究方法,通过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用分析、成本-效益分析,可以实现对有限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作出正确的符合经济学原则的临床决策。协和医院感染内科的刘晓清教授通过介绍相关概念及具体实例,使在座的临床医生对这一新兴临床学科有了一定了解。
协和医院肾内科陈丽萌副教授讨论了过敏性紫癜的诊断和治疗,指出皮肤紫癜的患者应严密观察是否合并肾脏损伤。紫癜肾是系统性疾病的一部分,诊断与治疗均须综合考虑。肾损害的性质和程度是治疗重要依据,治疗应个体化,应长期随诊,防治并发症,延缓肾功能损害的进展。
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万新华副教授在肉毒素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指出临床应合理使用肉毒素,规避包括过敏反应在内的不良反应。
中日友好临床医学研究所楼晋宁教授就“医学研究选题策略和原则”作了精彩的演讲。他以自己的科研选题和科研实践为例,指出临床医生应从临床中提炼出科学问题,通过文献检索提出假说,通过科学研究寻找答案。医学研究者不仅应具有一定的科研素质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还应具备百折不挠的心理素质。在进行科研选题时应符合重要性、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等原则。
一天半的学术之旅,体现了多学科和各种学术思想的交融,给与会者提供了丰盛的学术盛宴。从变态反应的历史沿革到未来展望,从临床的最新发现,到基础研究的前沿进展,大家不仅学到了新知识,“刷新”了“内存”,还“锐利”了学术思维。
第四届北京协和医院过敏性疾病国际高峰论坛综述
时间:2010.07.13
字体: 小大
作者:文利平 顾建青 程璇 周俊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