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速度”开启生命的“绿色通道”
多科协作 多种途径提高缺血性卒中超急期救治水平
本报讯(记者 陈恔)日益威胁人类健康的缺血性卒中被老百姓俗称为“脑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等特点,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关键在于:“时间窗”内的超急期治疗;多科协作,开辟超急期治疗绿色通道;同时注重运用多种治疗方法。近日,神经科“多科协作 多种途径提高缺血性卒中超急期救治水平”这一医疗成果荣获2009年北京协和医院医疗成果三等奖,这是继2007年“椎基底动脉缺血性梗死溶栓治疗”获得医疗成果一等奖后神经科继续探索取得的新成绩,体现我院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治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目前,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方法包括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卒中单元和溶栓治疗等。相比之下,溶栓更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受到“时间窗”限制。患者脑部缺血后的4-6个小时,挽救成功率高,一旦错过这个阶段,可能导致功能残疾甚至死亡。因此,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倒计时从患者进入诊室那一刻开始”。经过长期的临床基础研究,发现患者缺血后出现“半暗带”,即脑组织坏死区域以外的部分处于缺血状态的脑组织细胞,如果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半暗带”能够恢复正常功能,进行溶栓的基础就建立在挽救这部分神经细胞的功能上,这也是挽救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关键。神经科彭斌副教授介绍,经过及时成功的溶栓治疗,不少偏瘫患者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恢复运动功能,这是挽救病人神经功能最有效的一种方法,而且能在短期见效。
如果患者在溶栓“时间窗”内到达医院,决定是否采取溶栓治疗方法之前,首先需要对其进行多项指标的评估,而这就涉及到院内的多科协作。放射科、急诊科、检验科、药剂科、ICU、MICU等科室都对治疗开绿灯,为治疗缺血性卒中打通了一条生命的绿色通道。和放射科合作,十几分钟之内完成病人从接诊到CT检查的过程;与检验科合作,以往两个小时左右出结果的肝肾功能检查缩短到30-40分钟;为防止患者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提前和急诊、ICU协调床位等等。多科协作体现了医院的管理优势,让绿色通道的效用发挥得更好,使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有效治疗。
通过各项指标检查,医生将根据结果确定治疗方法,和其他治疗方法相比,采取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更为有效,同时,时间和费用的成本更低。溶栓包括静脉溶栓(rtPA、尿激酶)、动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和动脉溶栓辅助支架治疗等多种方式。目前,静脉溶栓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是国际国内指南中推荐的方法,其它溶栓方法还在进一步探索中。然而,对于一些大血管狭窄或者闭塞的病人,采用静脉溶栓难以奏效,这就只能依靠动脉溶栓或接触溶栓,增加血管再通的机会。但是由于需要1.5-2小时的术前准备工作,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动脉溶栓的优势。临床上还要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
彭斌副教授提醒大家,缺血性卒中是可以预防的,许多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预防上来。预防工作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针对从未患过缺血性卒中的人群,核心是控制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同时要加强体育锻炼。二级预防针对有缺血性卒中病史的人群,预防再次发生,这部分人群不仅要注意包括诸如抗血小板药物、降压药等一些药物的服用,保证健康的生活方式更为重要。当然,病人一旦出现缺血症状,不论能否自行恢复,必须立即到医院就医,决定是否进行溶栓治疗,这不仅是为病人争取时间,也是争取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