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室动态
北京协和医院普通内科见习报告
时间:2010.08.30
字体:
作者:刘红霞
来源:本站原创

北京协和医院普通内科见习报告

 

北京市东城区外交部街社区服务站  刘红霞

 

3月22日5月22日,我有幸到北京协和医院普通内科进行了为期2个月(每周两个半天)的临床见习。这次见习是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会同协和医院精心设计安排的。主要参与了协和综合内科大查房,观摩了协和病房工作程序、三级查房模式,学习了不同病种的临床分析与处理方法,聆听了专家教授的带教点评。现将收获体会与初步思考报告如下。

一、学到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直接感受到了协老师高超的业务水准和严谨的医德风范。协和医院普内科病房是一个综合科室,几乎涵盖了各科疾病。病人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杂症。病种多、病情复杂,多以发热为突出表现,病程长、多器官受累,体检时阳性体征较多,化验指标多项异常。多需行骨髓穿刺,淋巴结、皮肤、肌肉、肾、肝等活检方能确诊。大多数病人确诊后治疗简单,只能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且病情易反复……在临床上,这些疾病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是通过参加内科专业组查房,看到了协和老前辈的敬业精神和精湛的医术,以及对疾病、对病人的关怀备至。收获最大的是亲身感受了大查房专家临床诊疗时缜密的思维、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印象尤为深刻的有三点:

“安静、整齐、迅速”的内部氛围。见习的第一天下午,沙悦老师领我走进病房,介绍认识了学习组长李骥。病房静悄悄的,大家说话声音都是低八度。每周二下午都有科内学习,大夫们会把门关得很严实,讨论问题也是轻声细语。尽管病房里住着三十几个病人,但没有你想象的嘈杂,因为病房有严格的探视制度,只有危重病人家属才能进病房陪护;早上当你来到病房,会看到每个病房的桌子、小凳子都摆在同样的位置,病人的物品也会摆放整齐。大夫、护士办公室和值班室都是整齐划一;当新病人入院,住院病人病情变化,大夫护士会无声地配合,反应极其迅速,不需要任何口令,输液、心电监护仪全部到位,大夫的血气、中心静脉压也测出来了。

“以人为本、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每次专业组查房,都会看到单教授、曾主任以及所有的大夫对每一位病人,仔细地询问病史,详细地体格检查,然后逐一核对辅助检查,判断是否与临床相符。每次查房都会听到曾主任问她们的大夫,这个病人你看了吗?听了吗?摸了吗?怎么想的?提示大家第一手资料最珍贵,任何辅助检查都需与临床紧密结合,不能取代第一手资料。我感到,这就是以病人为中心,以人为本,学术严谨的协和精神。

“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治学态度。无论你走到协和的哪一个角落,都可以找到协和人学习的身影。病房大夫工作很辛苦,但他们一有时间,就是学习,从未见到有人上网聊天、玩游戏的。住院大夫还要承担早上抽血的工作,可是很多医院都是由护士来完成的。协和的大夫不仅要为病人治病,还要学会一些护士的基本功。大家没有任何怨言,把每次工作当成一次学习的机会。协和的大夫还会取皮肤、肌肉、淋巴结作活检及肝肾穿刺等。

二、明确了目的,增强了信心,更现实的是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广阔前景充满了希望。从专家们的查房,我看到了社区工作的希望。病人的一切信息很大方面还是来源于我们临床的病史、体格检查,所有的辅助资料只能是服务于临床所得到的第一手资料。更让我们看到了临床基本功的重要性。

我认为要做一个合格的社区医生,基本功扎实是关键。有些社区医生只流于诊疗形式,更有很大比例的医生只知道开药方。记得我的一位病人说过,我以为社区只会开药,原来你还能能做这么详细的检查。下次我把我的所有就诊资料带来,请帮我看看。你不是这儿的医生吧?从病人的简单话语,可以折射出目前社区卫生的现状与弊端。社区医生要承担起老百姓健康守门人的重任,何以不令人担忧?要改变目前的现状,我们需要加倍努力,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三、找到了差距,看到了不足,更迫切的是必须大力加强社区卫生工作的全面建设。这次学习,得益于协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协和大夫的丰富知识,以及协和病人的复杂病情,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条件。但我看到更多的是知识上的薄弱、能力上的不足、素质上的差距。比如在如何规范病史的询问、体格检查上有不小差距。当然扎实的基础知识依然是前提,临床思路源于每个人知识的广博,我们必须加强各方面的学习。

最后,汇报两点不成熟的意见建议。

一是从学习效果来看,如果学习时间再长一些、连贯些,就能更有利于观察病人诊疗全过程,有利于社区医生系统掌握知识,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二是从医改角度来看,要重新整合政府主导的医疗资源,打造“分层级就诊、预约就诊”的有序就医格局。目前的双向转诊模式比较规范,但如果转诊人数增多,会相应加大工作量。如果大病由社区医院直接预约转诊到大医院,约定就诊时间、接诊医生,病人病愈后,其慢病或后遗症患者,可再“接”回社区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应是逐步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排队挂号”的改革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