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室动态
风湿免疫科王迁在PICT成立大会上的发言
时间:2011.05.30
字体:

    尊敬的各位院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事:下午好!
    很高兴这次通过了PICT的初步面试考核,成为其中的一员;也很荣幸得到这个机会谈谈自己对开展国际合作工作的认识和想法。这次PICT的成立,短短一周就有全院近60人报名,我想这说明大家都认为这项工作不论对医院还是对个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值得做也完全应该做好的事情。
    从医院角度来说,任何一所在医学界享有良好声誉和巨大影响力的钻石级医院都必然有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需要。不论是哈佛医学院,还是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不论是当年执中国医学牛耳的老协和,还是将来渴望继续独领风骚的新协和均是如此,这就需要有医院自己的“外交部”,也必须有一批既有医学专业背景又受过外事工作技能培训的“外交官”。当年的老协和之所以有如此深远的影响,获得如此崇高的学术和社会声誉,与她在诞生之初就成为当时国际最先进的医学教学模式和医院管理体系的试点医院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当时的状况是“协和与世界同步,中国向协和学习”,协和因而涌现了一大批学科开创者和奠基人。
    时至今日,国际交流迅猛发展,互联网、国际会议、跨国多中心研究等交流、学习和合作的机会与途径比比皆是;而国内大型医院也群雄并起,各领风骚。所有医院都有通过国际交流宣传自己的机会、途径和能力,也都在储备自己的国际合作人才,谁能慧眼识得先机抢先占有国际合作的制高点,谁就有机会开展更高水平的工作,掌控更多的资源,获得更大的国际影响,并自此形成良性循环。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国际交流可以说已经成为各大医学院校的“必争之地”,因为国际交流和合作也是一种资源,而好的资源是有限的。在不久前复旦大学进行的全国医院排名中,尽管协和在综合实力方面高居榜首,但从各专科的排名中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了危机。协和既有与CMB(Chinese Medical Board中华医学基金会)合作的成功经验,也有让循证医学的Cochrane中心花落旁家的遗憾。在这样信息爆炸、资源有限的时代,如果我们还心存“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优越感,就必然会错失良机。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们可能需要放下学者的谦谦风度,借用商务和市场竞争的理念和管理经验来经营这项事业。
    对于个人来说,除了日常的专业学习进修之外,我们也有接受专门的国际交流技能培训的迫切需求。我之前曾经在UCSF做过两次短期的交换学习,近两年又跟随科室参与了几项国际多中心研究的合作项目。作为科里的小字辈,我经常承担诸如外国专家接送飞机和陪同访问、协助翻译等事务性工作。这期间,我得到很多私下请教学习的机会,因此很乐于这种临时任务。而且由于这套工作反复演练,所以流程越来越熟练,但基本属于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散兵游勇,故而也遇到了很多困惑和尴尬。如何利用这样的机会进行更高层次、更有学术含量的前期沟通?在为外国专家讲课作翻译时如何处理疑难词句,如何控制意外场面?如何在国际会议上进行口头发言?甚至一些基本涉外礼仪都成为我迫切需要接受培训的。我相信医院里面会有一批与我情况类似的同事,我们有实践的机会和自己总结的朴素的工作经验,但缺乏正规培训。所以,我认为医院成立PICT这个机构,招募一批有志于此领域的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稳定的“外交官”队伍,是很有眼光和魄力的,既有助于医院发展,也有利于个人发展。
    半月前,由于一些年轻住院医对继续留在协和内科工作产生了疑虑,我们在一次内科住院医巡诊中展开讨论,协和比别的医院到底好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还要留在这里?我们的制度还有这样或那样不合理的地方,我们的软件和硬件还在诸多方面有待改进。但讨论中有一句话我非常赞同,协和可能一直都有不计较付出、不吝惜奉献、执著或者说沉迷于自己事业的理想主义者在坚守着,这是使我们不同于其它医院的根本所在。我愿意成为其中一员,我相信来参加这个项目的每个人也都是其中一员。所以,我们应该有信心、有能力把这件事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