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有三宝,百年传至今。若问哪三宝,百年孰说清?一说图书馆、病历、名教授;另一说图书馆、病历、住院医培养制度。岁月鎏金,与时俱进,老协和之宝,新协和之萌。
协和第一宝
图书馆是协和第一宝。协和的图书馆曾被誉为亚洲第一医学图书馆。图书馆的作用,一为收藏知识,二为更新知识。彼时的协和图书馆,馆藏外文原版书刊数不胜数,许多珍贵的西方医学专著、图谱和中医古籍被妥善保管,自1824年创刊至今的每一期《Lancet》在这里都能找到。这些书刊仿佛一件件精美的藏品,无声地见证着医学的每一次进步,说其是医学史博物馆不算夸大。百年前的协和人,只需来到协和图书馆,足不出户便可接触到最前沿的医学知识。在那个年代,知识容积有限,更新少,传播慢,倘若重视图书馆的建设并妥善利用,便可转化为绝对的医疗优势,救治无数病人。由此看来,老协和的缔造者们为了让协和成为医学领跑者所作的努力可谓高瞻远瞩。
在当今信息世界,医学知识的膨胀速度堪比爆炸。如今的医学专著虽然权威,却已无可避免地滞后于医学前沿。藏书数量的多寡,已经不再与知识更新的速度挂钩。临床医生们更多倚赖网络医学数据库的资源来更新知识、指导临床。在这更新迭代的大环境中,协和之宝图书馆,已渐渐失去它昔日独拥信息的权威和力量,经受着时代的考验。
图书馆是协和的眼睛,帮助医生在疾病的黑暗中寻找光明。可喜的是,协和图书馆紧跟时代的步伐,融入大数据潮流,为临床医生订阅大量的医学数据库,并定期开办文献检索与数据库使用讲座,使得UpToDate、ClinicalKey、BestPractice这样的优秀资源不断指引着医生的临床决策。纵然成本远高于图书,不得不精打细算,甚至不得已放弃UpToDate,但图书馆的坚守不变。他们深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协和一宝,当之无愧。
协和第二宝
病历是协和第二宝。协和医院保存了自建院以来的每一份住院病历,汇集了大量疑难杂症的原始资料。协和的病历,字迹工整、文辞流畅、记录翔实、分析得当,既是历史的记录,更是鲜活的教材。协和病案室是另类的医学图书馆,在这里可以了解孙中山、梁启超等名人的病情,可以找到林巧稚、吴阶平等名医的笔迹,还有许多记载世界首例、中国首例疑难重症及罕见病例的病历,古雅简朴,却又汪洋恣肆。
协和人对病历保存之重视,对病历书写之严格,渗透着协和人对工作的一丝不苟,见证着协和人对患者的认真负责。可以说,一代又一代协和人,都是被一份份手写病历“熏”出来的。耳濡目染,熏陶出了严谨求精的治学态度;日积月累,熏陶出了一身过硬的本领。
时至今日,手写病历逐渐被电子病历所取代,不可避免地,在追求电子病历的高效快捷时,年轻医生也丧失了手写病历过程中许多整理思维、捋顺逻辑、体会感悟的机会。轻而易举的键入和删除,使年轻医师容易沾染轻浮的毛病,难以体会到病历的神圣感,失去了原本很好的锤炼机会。经历时代变迁的专家教授们没有坐视不管,他们一遍遍强调病历书写的重要,一遍遍修改年轻人的病历,轰鸣的打印机,打印出认真负责,打印出薪火相传。他们相信,言传身教的熏陶,定能将协和精神传承并发扬。协和第二宝之所以重要,不只在于雕琢出一份份精美的病历,更在于磨砺出一个个优秀的协和人。
电子病历的普及,预示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以百年协和宝贵的病历资源为基础,借鉴先进的数字化模式,构建出自己特色的临床数据库,是优势整合,更是大势所趋。林巧稚为了得出中国女性骨盆尺寸的正确数值,总结了上万份产科病历,浩如烟海的整理工作,势必占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且很大宝贵数据的遗漏不可避免。如果对现有的病历系统重新构建,实现优化检索,在短时间即可检索并整合出过去数个月才能搜集到的病历信息,那么对回顾性临床研究将会大有裨益,为与国际化多中心进行数据接轨和联合分析提供重要基础。简朴而浩瀚的协和老病历,已经是时候焕发大数据的生机。
协和第三宝
协和专家与协和住院医培养制度都是协和的宝。倘若非要问明白究竟哪个才是协和第三宝,我姑且将名教授列在第三位,毕竟制度传承多年始终如一,而名教授却各不相同。
协和教授们的诊疗思维是宝,临床经验是宝,科研思路是宝,高尚品德是宝,谆谆教诲是宝,人生智慧是宝,可谓全身上下处处是宝。来自老教授的指导和教诲,有业务上的严格要求,有思维上的循循善诱,有信仰上的坚定不移,以及身临其境的临床故事。每一位小有所成的协和人,都会对当年亲身经历的老教授的指导和教诲烂熟于心、如数家珍。
老协和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堪称协和的神话时代。就拿笔者所在的神经科为例,已是耄耋之年却仍在坚持出门诊、参加大查房的郭玉璞教授,精通脑活检病理、肌肉病理及脑脊液分析,对神经系统遗传代谢病、神经免疫、变性病、感染、肿瘤等可谓样样精通,是难以复制的全才;汤晓芙教授自不惑之年起学习肌电图,成为我国神经电生理事业的奠基人、开拓者,可谓百年难得一遇的人才。如今的协和教授虽说风采依旧,却因知识总量的爆炸而不得不把自己的研究领域规定的更窄更细。众神的时代因知识快速更新而不得已落幕,不禁令人唏嘘。
在知识爆炸的年代和大数据的潮流中,协和名教授们不再是孤军奋战的孤胆英雄,而是长风破浪的掌舵人。从前,许多前辈老师们提出非常好的创意和问题,却苦于条件有限不能转化为成果,空留遐想。如今,协和越来越重视转化医学平台的搭建。从临床中发掘问题和创新点,图书馆提供循证医学,病历提供大数据,转化则由名教授把关。笔者坚信,未来的潮流,是细化领域、加强合作。总体人数多、划分专业细、研究问题深、利用资料广,加上协和教授宝贵的理念和创意,定会越来越多地转化出对医学文明的贡献。
协和八宝粥
独木不成林,三宝不成金。协和之所以能领跑百年,要说仅靠三宝便是以偏概全,还有众多家珍值得一一来数。
协和住院医培养制度为第四宝。协和历来按照国际最高的标准来办学。这里的学术气氛之浓厚,教学之严格,学术活动之丰富,是每一位有志于从医的人士所艳羡的。严格的学生入选标准,残酷的逐年级淘汰制度,独特的医学教育方法,培养出来的优秀医师,具备协和素质,散发协和自信,给中国医学的发展带来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协和大查房为第五宝。协和大查房是精彩的课堂,众多专家教授齐聚一堂,各抒己见,为年轻医生上着一堂堂生动的课。协和大查房是庄严的教堂,无数疑难杂症在这里找到一线光明,最终上演奇迹。协和大查房,一幕幕大戏,一段段传奇,仍在上演。
协和护士为第六宝。中国的现代护理是由协和医学院发扬光大的。协和护校从1920年开始招生,为高等教育学制,5年毕业后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撑起了中国当代护理的半壁江山。聂毓禅创立并保全了当时的护校,王琇瑛是第一位获得南丁格尔奖章的中国护士……然而建国后取消了护理的高等教育学制,改为中专。聂毓禅费尽千辛万苦的保全也从此消失在历史舞台,直到1984年再次恢复护理高等教育。如今的协和护理,已经走在复兴的道路上,在医疗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是同行人对她们的评价。
协和食堂为第七宝。吴英恺初到协和时描述“每日三餐,伙食丰富,下午4点和晚11点还有两次茶点.夏天常供应冰激凌……”。如今的食堂不输当年。协和食堂供应食物,琳琅满目,健康美味,物美价廉,每当加班至深夜的医生们饥肠辘辘,教授餐厅的宵夜是他们最好的陪伴。待同事如家人,提高员工幸福感,是他们的目标。半年前引入赛百味,标志着协和食堂的开放与创新,未来的协和食堂,更加值得期待。
协和环境为第八宝。绿瓦顶、白栏杆的协和老楼,将百年时空串联。走在老协和的建筑群中,再匆忙的人也会因美如画的协和风景感到心旷神怡,说是协和人的瓦尔登湖不为过。宽敞明亮、大气简洁的外科楼和新门诊大楼,是协和人的新家,在寸土寸金的王府井旁,怎能不算一宝?
协和,是无尽的宝藏。但老协和终成历史,今日之协和,面对崭新的时代,虽有百宝护身,但辉煌新篇仍需一笔笔认真书写。百年后的协和人,倘若总结如今的协和何以中兴,必数今日协和百宝箱。协和三宝的传承与发扬,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