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党建 > 基层党建
天翻地覆慨而慷 人间正道是沧桑
时间:2010.07.30 字体:
天翻地覆慨而慷 人间正道是沧桑
苏  萌
 
历史背景: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胜利结束,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平津战役开始后,我军集中优势兵力于1949年1月15日解放天津,歼敌13万余人,并活捉了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给傅作义以沉重的打击。随后保定、石家庄、张家口、宣化等城市相继解放,使固守北平的国民党军陷入解放军的四面包围之中,成为一座孤城。

    1949年1月16日解放军平津战役前线司令部致函北平守军傅作义将军。提出和平解放北平战事的两项办法,傅作义表示接受,其部队撤出北平听候改编。
 
    1949年1月19日解放军代表与傅作义代表共同签署“和平解放北平协议”。1月22日傅作义在“和平解放北平协议书”上签字,并发表广播讲话。根据“和平解放北平协议书”确定1949年1月31日国、共两党双方正式签署北平防务协议交接文本。这一天定为北平解放日。
 
    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正式接管北平防务。至此,历时64天的平津战役宣告胜利结束。
 
    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兵分两路,从永定门、西直门同时进入北平,并在正阳门箭楼前举行盛大的入城仪式。
 
    六十年前那个严寒的冬天,太阳的光芒使人感到格外温暖。我就是那个时候奉命从永定门随大军进入北平。我的任务是在天桥附近到指定地点报到。
 
    1949年2月21日至28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京。
 
    平津战役期间我随野战军进入北平西南郊一带。在那段风风雨雨的日子里,我也有着一段很值得回忆的经历。
 
[NextPage]三进宛平城
 
    平津战役中我军对武装进攻北平作了充分的战前准备。
 
    宛平城是傅作义守军南逃的咽喉要道。我军为了顺利攻占北平,先选择宛平城作为模拟攻城目标。测量出城墙的宽厚度,比拟北平城墙,试探炸开北平城墙所需炸药数量和方法。经反复试验终于取得了可靠的数据和有效措施。
 
    爆炸试验目的有二:1、为我军取得攻城经验。2、通过强烈的爆炸声给傅作义守军以巨大的军事威慑力量。
 
    当时我被任命为华北军区第四后方医院政治教导员,代行院长职务。组成一个战场救护突击排,随攻城部队抢救伤员。第一次因准备工作不细,担架过于笨重、登城的速度太慢,错过了抢救伤员的时机。成为攻城部队的障碍。第二次接受前次的教训轻装前进,但又逢天降大雪,道路不畅,没能到达预期目的。吃一堑长一智,第三次紧紧抓住战机,较好的完成了任务,受到部队首长的好评。
 
[NextPage]接受傅作义陆军第三十一医院
 
    1949年2月3日我进入北平后,以解放军首席代表身份率领军管小组进驻位于天坛公园南侧的傅作义陆军第三十一医院。(现天坛医院前身)。
 
    傅作义陆军第三十一医院原有各类人员500多名。主要设内、外科,以外科为主。医院医疗设备尚可,病房原为傅作义天坛临时飞机场的军用仓库改装而成。一间大病房安置几十张病床,条件比较简陋。
 
    我进驻后宣布实行军管。因此,引起该院相当一部分人员尤其是各级军官怀有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对我们敬而远之,惟命是从,叫干什么就干什么。
 
    我们军管小组首要任务是向他们交待解放军的军管政策。总的精神是“实行一切包下来”的“四项不变”原则。即:医院编制机构不变,人员原有职位、待遇不变,工作任务不变,医院地址不变。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医院人员情绪逐渐平静下来,随之而来的就是接收平津战役转来的大批伤病员。该院在我们进驻前已接收了近200名傅作义部队的伤病员。我们接管后又接收了800多名我军的伤病员。这些伤员大多数只经过战场救护的简单处理,很多人急需手术治疗。为此,我们组建了十几台临时手术室加班加点,实行24小时歇人不歇马的连续工作,施行突击治疗。由于任务大时间紧病房来不及调整,国、共双方的伤病员交叉住在一起,这样就埋下了日后发生矛盾的隐患。
 
    有一天,通信员跑到我办公室报告我说:“苏代表!请你赶快去病房吧!我军伤病员与傅作义的部分伤病员打起来了,病房乱作一团。”
 
    我急忙赶到病房,只见有的傅作义部队伤病员被掀到地上,有的被赶出门外、有的仍有着肢体接触的纠缠,推推撞撞。他们看见我都争先恐后地向我申诉各自的理由。我军的伤病员更是不依不饶,拉住我的手大声叫嚷:“苏代表!您看看我们与他们(指傅作义部队的伤病员)昨天还在战场上你死我活的厮杀,我们的伤就是他们打的,现在都躺在一个病房里享受同样的医疗和生活待遇,我们想不通!咽不下这口气!”
 
    我首先让他们回到各自的病床上,安抚大家不要冲动。我对他们再次交待了军管政策,进一步说明我们不能把起义人员视同战场上的俘虏,他们已经放下武器接受改编,我们要一视同仁,不可歧视,更不该推打辱骂……经过一番政治思想教育,一场风波总算平息下来。但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为了避免类似事件重演。我们决定立即对病房进行大调整。把我军伤病员与傅作义部队的伤病员相对集中分区安置。经过紧张的忙碌,医院的局面基本平稳下来,工作逐渐走上正轨。
 
    从1949年2月到6月我们先后收治各类伤病员近2000人次,比较顺利的完成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
 
    根据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上级决定让我们把现有的伤病员分批分期转送到郊区其他军队医院。把第31医院原班人马移交给华北政府,定名为“华北人民医院”。我军管小组办理完各种交接手续,到新的地点接受新的任务。
 
[NextPage]转战通县(现北京市通州区)
 
    随着战局的发展,华北军区所有的后方医院全部集中到通县一带(现北京通州)待命西行。只把第四医院留住在通县南门内,接受新任务。
 
    上级给与我们第四医院的任务是:收治和安置基本痊愈可以考虑出院的伤病员。短短的几个月共收转安置伤病员1800多人次。其中50%可以归队重返前线,30%仍需易地治疗康复,20%因有不同程度残疾留在后方安置其他工作或复员回原籍。
 
    在通县期间,为活跃部队的文化生活,从医院内抽调部分文艺活动骨干由我导演排演了大型歌剧《王贵与李香香》。几个月内给当地驻军和通县人民群众连续演出多场,颇受欢迎与好评。
 
    当时,刚刚获得解放不久的通县城区人民群众对人民解放军还较陌生。在那种情况下,我们把《王贵与李香香》奉献给驻地军民,尽管我们的演出水平不高,但让通县人民群众第一次看到来自解放区的文艺节目,他们感到新颖、亲切,从而加深了军民鱼水情,扩大了解放军的政治影响。也给人们留下一段很值得回味的佳话。
 
[NextPage]参加开国大典
 
    1949年秋,我被调到位于北京市东四六条东口的华北军区总医院任内科政治教导员。
 
    华北军区总医院前身是傅作义的“华北剿总联勤总部陆军总医院”。北京解放后,我军对该院实行军管接收,同样也实行“一切包下来”和“四项不变”的政策。该院官兵2000多人,其规模设备医疗技术水平等诸多方面在当时是仅次于协和医院,是北京城内最大的综合医院。
 
    我在内科工作不久又调任院政治部宣传科科长。
 
    1949年9月,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十月一日举行开国大典。
 
    为保证开国大典顺利进行,上级命令华北军区总医院派出医疗救护小分队,我任队长。医护人员共12名,带上一顿工作午餐,分乘两辆红十字救护车,车子分别停靠在中山公园和太庙(现劳动人民文化宫)门前。虽然大典下午举行,但我们在上午八点前就按时到位了。
 
    十月一日那天,北平城天高云淡,晴空万里。所有受阅部队和各种装甲车辆也都一律在上午八点前后集结到位。
 
    大典总指挥部发给我一个特别观礼证,凭证可以往返穿行于中山公园和太庙之间,也可以任意登上东、西观礼台。
 
    开国大典下午3点准时开始。当我登上观礼台时,生平第一次看到几十万人民群众身着盛装,把广场点缀成花的海洋。也第一次看到受阅部队整齐的方阵,威武的雄姿。此刻,顿时心潮澎湃,热泪盈眶,一遍又一遍的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在天安门前我亲耳聆听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我也亲眼目迎目送毛主席健步走进广场亲手按动电钮,让第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迎风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空。我还近距离的看到朱德总司令在聂荣臻将军陪同下乘车检阅海、陆、空三军部队。
 
    六十多年过去了,那宏伟壮观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那震天动地的欢呼胜利的声音仍言犹在耳。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诞生,冲破了帝国主义东方防线,改变了亚洲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结束了百年来中国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列强屈辱的历史,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
 
    1949年10月1日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光辉的一天,这一天永远载入中华民族光辉的历史长卷。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开国大典虽然很顺利的举行,也给我们留下几件记忆犹新的小插曲。
 
    开国大典仪式由林伯渠秘书长主持。当他宣布:“请毛主席升旗!”话音未落,主席台上就有人提醒说:“升国旗!”我们在观礼台上距天安门城楼很近,“升国旗”三个字从麦克风里听得十分清楚。随后,林伯渠秘书长急忙重复一句:“请毛主席升国旗!”特别把国旗的国字提高了声音。
 
    毛主席从天安门城楼上走下来,穿过金水桥健步进入广场并按动电钮,升起国旗。当五星红旗徐动,经久不息,使开国大典进入第一个高潮。
 
    林伯渠秘书长小小的口误,绝大多数人都没听清楚,因为大家都在全神贯注凝视缓缓升起的五星红旗,都在争先恐后的追随观看毛主席高大英姿的身影。
 
    阅兵式开始。陆、海、空三军步兵方阵迈着雄健的步伐通过天安门接受国家领导人的检阅。随后装甲兵部队出现在广场前。当坦克方阵行进到中山公园门前西侧时,一辆坦克车突然熄火原地不动了,看到这个场面人们都焦急万分。就在那突如其来的情况下,熄火后面的那辆坦克加大油门,从后面顶着熄火的那辆坦克车继续前进,很快跟上前面的部队,基本上还能保持着原有的队型。看到这一奇观,人们无不拍手称快,异口同声的称赞那位机警灵敏的驾驶员不愧为训练有素的人民子弟兵。
 
    开国大典结束后不久,听说坦克兵部队首长给那位机警救场的驾驶员记了一等功并通报嘉奖。
受阅的部队通过天安门广场的同时,人们耳边突然传来飞机的轰鸣声,大家不约而同的顺着飞机声传来的方向看去,只见十多架战斗机组成受阅编队,从东往西沿着长安街飞过天安门。空军战斗机编队显示着向新中国献礼,向国家领导人致敬,向全国人民致敬。随着战斗机群的空中表演使整个广场上的军乐声、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把阅兵式推向又一个高潮。
 
    就在我们大家仰视空中战斗机编队表演的同一时刻,突然我觉得后背热乎乎的,用手一摸,后背湿了一大片。回头望去,原来是我们后排的一位女同志怀抱一个约两岁左右的小男孩在撒尿,一泡尿差不多全都撒在我的背上了。大家看明了原由,都开怀大笑,七嘴八舌的说道:“这是小宝宝也为开国大典激动,送给咱们观礼人员一份祝贺的厚礼……”
 
    这几段小插曲给我留下极深刻的记忆,真可谓:“空前绝后,古今奇闻。”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六十年的时光一闪而过。回忆我从14岁参加八路军,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的历程。回忆战火纷飞枪林弹雨的艰苦岁月,从战争到胜利,从灾难到和平,这一切确实得来不易。我们要万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伟大胜利。正像毛主席诗词中所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