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学术年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全球130多个国家的风湿免疫病学家参会,分享并探讨该领域的创新理念及前沿研究进展。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共有20余篇研究成果被大会收录,9人参会,口头报告5场,壁报展示8项,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出了中国学者的声音。
▲ 北京协和医院参会团队合影
风湿免疫科副主任王迁代表曾小峰主任医师、徐东主任医师、张上珠副主任医师团队报告了国产原研IL-17A抑制剂赛立奇单抗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的Ⅲ期临床研究结果。研究显示,在48周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中,赛立奇单抗200mg、100mg组在16周时临床疗效评估标准ASAS20的应答率显著提升,显著优于安慰剂组。在32周时,200mg、100mg组疗效持续稳定。研究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有望切实改善患者整体预后。
2022级硕士研究生郭书凝代表田新平主任医师、李菁主任医师团队报告了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单细胞测序分析的研究成果。团队首次系统解析AAV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异质性特征及功能状态,并结合流式细胞术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等多维检测手段,重点评估特定中性粒细胞亚群作为预测治疗应答及动态监测疾病进程的生物标志物的应用价值。研究加深了对AAV发病机制的理解,为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干预靶点。
2022级博士研究生马乐遥代表李梦涛主任团队报告了多基因评分(PRS)优化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肺动脉高压(SLE-PAH)预后模型的研究成果。研究基于全球最大规模的SLE-PAH研究队列,纳入经右心导管确认的SLE-PAH患者276例,构建了基于SLE易感基因的PRS。研究发现PRS可用于区分SLE-PAH患者不同的预后轨迹,并可进一步提升临床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
2022级博士研究生李晶娜代表张文副主任团队报告了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患者中特殊的血清学活动临床稳定(SACQ)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研究成果。研究基于大型前瞻性IgG4-RD研究队列,纳入长期随访患者376例,发现SACQ患者在谨慎的激素减量方案下,可获得与血清学和临床均稳定(SQCQ)患者相似的复发率。SACQ患者IgG4水平的进行性升高是复发的风险预测因素。研究为优化治疗策略提供了有益启示。
2018级八年制医学生庞伊云获本届大会本科生奖(全球共3人),她代表王迁副主任和国际医疗部田庄主任团队报告了抗线粒体M2亚型抗体(AMA-M2)阳性的炎性肌病(IM)队列研究成果。研究发现,AMA-M2阳性的IM患者心脏受累风险显著升高,其肌肉病理呈现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样改变。进一步分析发现,AMA-M2阳性人群中合并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心脏受累发生率更高。研究为炎性肌病相关心脏受累的识别与管理提供了新的风险分层视角。
郑文洁主任医师在大会作壁报发言,介绍了阿普米斯特在中国难治性黏膜型白塞病(BD)中表现出良好疗效和安全性,并从转录组学角度分析其潜在分子机制。郑文洁团队成员、2023级博士研究生王小欧获得大会奖学金并作壁报发言。她介绍,BD患者的CD177+中性粒细胞通过释放胞外诱捕网促进内皮细胞衰老,该机制为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
此外,风湿免疫科曾小峰、李梦涛、张文、郑文洁和赵久良主任医师团队的多篇研究也进行了大会壁报展示,充分展现了协和医院的学科实力和国际学术影响力。
文图 / 风湿免疫科
编辑 / 傅谭娉 陈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