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北京协和医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大会召开,口腔科何新宇代表青年医务人员作主题发言。在中央高水平医院临床科研专项的支持,以及医院和科室的倾力培养下,何新宇瞄准临床需求积极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当代协和青年的医工交叉创新研发之路。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何新宇的讲述内容,去感受锐意创新的青春担当。
何新宇
北京协和医院主治医师,口腔科牙体牙髓专业。201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现任中华口腔医学会激光专委会青年委员。曾获第七届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等多项各级各类创新大赛奖项,获北京协和医院2024年度医疗科技成果奖一等奖,2025年被评为“首都卫生系统青年榜样”。
勇于探索创新 服务人民健康
协和是一片由党指引、护航人民生命健康的沃土,前辈们躬耕不辍、率先垂范的榜样力量,为我们青年一代提供了最丰厚的滋养和最坚实的后盾。正是在医院党委的坚强领导和悉心培育下,在协和浓厚的创新氛围感召下,我们青年医师才得以勇闯创新之路。今天,我愿与大家分享这段征程中的点滴感悟。
作为一名口腔科牙体牙髓专业的医生,我深知牙髓根尖周病困扰着我国近半数的成年人。然而,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眼前:我国牙髓病专科医生极为稀缺,平均每20万人只有一位!初入协和,成为一名住院医师时,我便切身体会到,仅凭个人延长工作时间,根本无法满足海量患者迫切的就医需求,这是口腔科医生必须直面的困境。
如何破局?如何提升效率、缩短疗程、普惠患者呢?
在探索激光工程试验的过程中,一次偶然的发现让我看到了液体蕴含的非凡力量。我们大胆跳出“刚性器械”的思维定势,认识到液体“无孔不入”的特性。它在识别精细结构上具有天然优势,甚至能减少口腔治疗过程中对人工操作的依赖。在敢为人先的精神感召下,我们选择了医工融合的创新之路。彼时,还是一名二年级住院医的我,怀揣着解决临床痛点的强烈愿望,开始了艰难求索。一家家叩响高校的大门,寻求合作,虽屡遭挫折,但信念从未动摇。最终,我们幸运地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携手,开启了一段历时七年的医工交叉之旅。
七年磨一剑,我们经历了上千次的反复尝试。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宏伟战略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是中央高水平医院临床科研专项的宝贵资源为我们提供了珍贵支撑。纵使步履维艰,我们终获突破:成功提出了以“PUMCH”命名的临床治疗新路径,并研制出,全球首台自动化牙髓治疗仪!
如今,这项凝聚着协和智慧与汗水的创新成果已经进入极早期医疗器械临床试验阶段,即将真正服务于患者。它能够将一颗磨牙的治疗时间显著缩短到30至40分钟,其中部分流程甚至无需医生上手操作。
回望过去,我国用数十年追赶超声器械的精度,突破种植体的壁垒;今天,我们自豪的是,以原创之力、攻坚克难,开辟蓝海,让中国患者率先享受到科技创新的健康红利!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沉甸甸的八字箴言,是协和先辈留给我们敬畏生命、严谨行医的灵魂烙印。作为新时代的协和青年,在传承赓续优良传统的同时,更需注入“敢于破冰”的时代勇气与“锐意创新”的青春担当!
在党的生日这个庄严时刻,回望百年壮阔征程,正是一代代共产党人以对信仰的无比忠诚和对使命的勇敢担当,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生逢伟大时代,身处协和殿堂,我们青年一代使命光荣,责任在肩!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协和青年郑重承诺:我们必将以青春之激情、创新之锐气、奋斗之汗水,勇攀医学高峰,守护人民健康;我们必将以赤子之心,捍卫前辈荣光,为鲜红党旗增辉,为百年协和添彩,奋力谱写“健康中国”的璀璨华章!
文字 / 何新宇
图片 / 何新宇提供
编辑 / 傅谭娉 陈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