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重大新闻
青春践初心 | 北京协和医院在国家卫生健康委“读讲一本书”活动中再获佳绩
时间:2025.05.19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5月9日,“青春奋斗担当 助力健康中国”2025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读讲一本书”报告会暨青年演讲比赛决赛在委机关报告厅举办。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直属机关党委书记郭燕红出席活动并颁奖。经过层层选拔和激烈角逐,北京协和医院2人登上决赛舞台。国际医疗部杨阳护师以“最后一程的温暖”为题,读讲《医之心——百名协和医学专家医学人文志》,以全场并列第一高分获特等奖。口腔科陈浩天住院医师担任决赛主持人并获一等奖。

from clipboard

▲ 活动合影

from clipboard

▲特等奖获奖选手上台领奖,左二为杨阳

from clipboard

▲一等奖获奖选手上台领奖,右一为陈浩天


北京协和医院党委高度重视青年理论武装,将“读讲一本书”活动及青年演讲比赛作为青年干部参加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重要举措,引领广大团员青年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学正风、以学促干。

下面,让我们通过杨阳的讲述,感受生命最后一程的专业守护和温暖相伴,感悟协和青年接续奋斗,做温暖守护者的坚守与担当。


最后一程的温暖

from clipboard


当春日暖阳透过医院的百叶窗,在协和安宁试点病房的休息室内,一本名为《医之心》的书籍静静地放在桌子一角,它的封面微微翘起,书页间留存着医护人员无数次翻阅的痕迹,仿佛每一页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

呼吸机面罩的嘶嘶声,如同生命最后的低吟。“插不插管?”这简单的几个字,却如重锤般叩击着在场的每个人。书中记录着一位患者的病重时刻,他深知时日无多,明白插管带来的痛苦,早已立下遗嘱。然而,家人的爱与不舍,让他们做出了气管插管的决定。

正是这样的情景,让缓和医学中心宁晓红主任深思:当老人出现呼吸衰竭、尚未采取插管措施时,我们能否及时与老人及其家属共同探讨“未来”的规划?以“生前预嘱”为沟通核心,帮助全家人做出无怨无悔的决策。书中写道,“医学并非仅以‘插管’和‘多活’为目的,满足患者和家属对生命质量的期待,才是医者的追求。”

from clipboard


我所在的病房主要收治妇科肿瘤患者,她们来自全国各地,或等待一场手术,或面临癌症复发后的再次化疗。在这里,患者可能会面临着生命的终极选择,而我们也成为了他们生命最后一程的守护者。

13岁的小毛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他的母亲是卵巢癌终末期的患者。在医护人员的引导下,他走进妈妈的病房,完成了“四道”人生告别仪式:道谢、道歉、道爱、道别。

from clipboard


在病房里,小毛身体微微颤抖,用带着哭腔的声音说道:“妈妈,小时候我不听话,非要你给我买玩具,对不起。”说到这里,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情绪,“您放心,以后我每天都会认真学习,跟爸爸好好生活,努力成为一个让您骄傲的人。”话音刚落,小毛从身后拿出一只穿着校服的小熊玩偶,轻轻放在妈妈枕边,想让这只小熊代替自己,一直陪伴妈妈。

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我感受到了亲情的力量。告别不是终点,而是生命最深刻的课堂。

在《医之心》的温情篇章中,国际医疗部田庄主任用她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段跨越时空的母爱。榕女士在孩子2岁时就病了,在儿子10岁时,她的病情已发展到了终末期,因病痛变得少言寡语,但只要谈起儿子的往事,眼神中满是温柔与慈爱。

那时榕女士已经虚弱到完全没有力气写字了,田大夫说:“有什么想说的话,我来帮你记录吧。”于是有了这封写给儿子未来婚礼的致辞:“我亲爱的宝贝,见字如面。今天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妈妈多想能站在红毯的尽头,看着你迈向幸福的人生。虽然妈妈已经不在了,但我的爱从未离开。”这封信,不仅传达了母亲对儿子的无限期许,更传递了医患之间温暖彼此的世间真情。“让患者和家属安心,其意义不亚于拯救一个生命。”

from clipboard


《医之心》书中记录了102位协和专家书写的难忘故事,他们共同回答了一个问题:医之心是什么?是用心、尽心之上的走心,是医者用每天的实践,用专业的医学服务,把人文的光芒、人性的温暖带给患者,带给公众健康。

夜深了,我们来到癌痛患者的床旁,细心地为她调整吗啡剂量,让她的痛苦少一点,再少一点。我们帮助终末期患者完成心愿,只愿他们脸上笑容多一点,再多一点。

from clipboard


当又一个黎明来临,我整理好洁白的护士帽。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春日,我愿继续做温暖的守护者,用医学的温度护佑生命最后的旅程。因为我们始终相信:生命的尊严,永远值得温柔以待。

文字 / 杨阳 傅谭娉

图片 / 国家卫生健康委团委提供 宣传处

编辑 / 史真真 傅谭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