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下午,国家卫生健康委就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举行发布会,这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发布会的第十场。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韩丁出席发布会,就医院作为国家级龙头医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以及建设多领域高素质人才梯队的有关情况进行介绍。
▲新闻发布会现场
Q1新华社记者:我们在采访中注意到贵州、安徽、福建等地的患者在当地也能享受到协和的医疗服务,在推动医疗服务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方面,北京协和医院有哪些好的做法?
韩丁:谢谢记者提问。我们高度重视,积极响应和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按照“一院多区全网络”的布局,发挥国家级龙头医院的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协和的优质医疗服务。
一是做好核心院区和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医院坚持“定位明确、功能互补、错位发展、同质管理”理念,统筹规划布局。其中,东单院区发挥核心基地作用,聚焦疑难重症、罕见病等;西单院区大力发展特色学科群;大兴院区聚力建设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全国重点实验室;雄安项目作为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主要承载地积极推进;离岛综合体北京协和医院澳门医学中心项目将于今年年底启用。
二是积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医院充分发挥学术引领、技术支撑和人才培育等作用,重点输出“协和标准”和“协和模式”。长期坚持援藏、援疆、援蒙、援青,帮扶安徽阜阳等,变“输血”为“造血”,推进“大病不出省”从愿景逐步变为现实,让各族群众感受到党和国家医疗惠民的温暖。与贵州省政府签署协议,帮扶共建三家龙头医院,再通过龙头医院辐射带动全省,联合打造区域医学中心。指导福建漳州创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促进海峡两岸融合发展。
三是提速远程医疗、紧密型医联体、质控中心与专科联盟网络发展。建成近400家全国各地医疗机构参与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指导帮助当地医疗机构解决疑难重症诊治问题。紧密型医联体释放区域协同力量,重点与东城区4家医院共建“区域综合医联体”,多个科室新建“市级专科医联体”,上下联动、双向转诊,就医环节无缝衔接。通过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10个国家级质控中心以及专科联盟,助力全国医疗机构的质量同质化和服务能力持续提升,让更多的群众受益。
Q2中国网记者:北京协和医院是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请问协和医院在加强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方面有哪些好的举措?
韩丁:谢谢记者提问。我们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育政策,建设多领域高素质人才梯队,为医院高质量持续发展积聚后劲,是协和人才工作的目标导向。
一是坚持“适才适所,适类适法”,健全人才工作体系。编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配套相适宜的待遇,改革薪酬分配制度,主要体现岗位职责和知识价值,试行协议工资制和项目薪酬制,引、育体制更加完善、激励机制更加灵活。同时改革职称评聘制度,试点医师类职称增设医疗型、教学型、医教研复合型岗位,探索科研人员自主评审,职称晋升通道越来越宽,医师执业前景更加多样。
二是注重青年人才培养,打造战略人才力量。分层分类打造全链条人才培育体系,启动后备青年人才、拔尖人才、中坚骨干人才、领军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支撑计划。鼓励各学科将有较强发展潜力和后劲的优秀人才作为高层次人才后备军,给予基金、平台、项目等的支持,人才队伍建设提速增效。有力地支撑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近年来研发了国产ECMO、多模态神经系统疾病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无对比剂冠状动脉核磁血管成像新技术等等,创新成果加速转化。
三是用人机制更加灵活,充分释放人才活力。聚焦医院“急危重、疑难罕”的功能定位,通过强化全周期管理,统筹人才培育、选拔、管理、使用、监督等各个环节,为每一位好苗子搭台建桥,植土铺路,不断优化与医院定位相匹配的人才成长的土壤和生态环境。发挥绩效指挥棒作用,如设立专项绩效考核,以出院患者DRG数据为基础,分层制定奖励权重,促进四级手术占比不断提升,在国考中,医院CMI病例组合指数居全国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