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室动态
党建文化 | 薪火相传,对话协和两代人——鲁重美教授访谈
时间:2022.09.06
点击数:
字体:
来源:本站原创

  为弘扬、传承协和精神,2022年8月3日下午,内科党总支、内科学系举办了“协和记忆——内科历史人文系列访谈(十六)”的党课活动。本次访谈嘉宾是消化科鲁重美教授,她曾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北京协和医院常务副院长(法人)及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内科总支各党支部组织党员及内科新入职的员工参加了此次活动,内科党总支贾青书记,原内科学系主任、原风湿免疫科党支部书记、主任张奉春教授,原消化内科主任钱家鸣教授,现消化内科主任杨爱明教授分别与鲁教授互动提问与发言,北京协和医院党委柴建军副书记总结发言。活动由内科党总支副书记庄俊玲教授主持,内科总住院医师唐颢主持访谈。鲁重美教授以朴实、真挚的语言,回忆了自己的求学工作经历和恩师张孝骞教授的言传身教,展现了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作风以及薪火相传、代代绵延的协和精神。


从基础到广博,深入协和培养

  协和非常重视年轻大夫的培养,尤其是大内科基础的锤炼,这一点在鲁教授的成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鲁老师从坚持手写大病历开始训练临床思维,张孝骞教授一直都亲自细心修改与指导她病历的书写,原消化科主任钱家鸣教授有幸读过鲁老师写的病历,称其严谨工整,如工笔书法一般精美。杨爱明主任也回忆到,超声内镜刚起步时,鲁老师从法国学成回国,带着超声内镜的书到科里,与众人一起看资料、学习诊断和治疗方法,一生都践行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钻研精神以及教育精神。最后鲁教授谈到,协和的疑难病症之复杂、临床知识之丰富,是学生们夯实基础、开阔视野的阶梯,协和学生可以在良师大家的引领下,一步步走向更广博的道路。

从吾师到吾师之师,传承协和薪火

  鲁教授师从中国医学泰斗、消化内科大家张孝骞教授,跟着他学习数十载,在张教授晚年时还每天搀扶着他去病房工作。张教授认为内科大夫应该注重临床知识的广博性,不应过于侧重某一亚专科,因此不主张内科分科。他坚持医学生和年轻医生的培养一定要在大内科进行,不能到专科以后就形成“管状视野”,这些观点在当时是很超前的。鲁教授回忆,有一次内科大查房因为开会取消,张老师甚至潸然泪下,他坚持认为医生的第一要务是治病,应专注临床,心无旁骛。

  张教授非常注意随诊病人,总结经验教训。他习惯将有价值的病例记录在小本子里,积累了大量临床病例资料,甚至在右眼已经失明、左眼一尺以外已看不清人影的情况下,依然笔耕不辍,这些记录着密密麻麻病案资料的小本子至今仍保存在协和院史馆,供后人学习。这些小本子体现了他对患者的认真负责,对疑难病例的穷追到底,对医学知识的精益求精,是协和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鲁教授在数十年的耳濡目染中,延续并传承了这种精神,继续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协和人。

从临床到管理,深入医院建设

  恩师张孝骞教授是一位忠诚的党员,受张教授影响,鲁教授也是一位抢挑重担、敢为人先的好党员,在多个岗位上参与协和医院建设和管理。在担任医院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期间,鲁教授兼顾临床工作与医院管理工作,一心为公,给大家形成了一个印象:“鲁教授爱管‘闲事儿’,无论大事小事儿都特别积极地去管、去做”。当时正是改革大潮冲击医疗行业最激烈的时期,鲁教授在医院内部管理方面大刀阔斧地改革,以“管理为医护人员服务”为理念,推出了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等措施。柴建军副书记回忆到,协和建设当时亟需一笔钱,钱没地方来,鲁院长义无反顾地给中央领导写信,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最后成功获得相关款项。贾青书记感慨道“鲁书记之所以具有做领导的潜质,是因为她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一心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