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重大新闻
故宫博物院单霁翔院长协和名家讲坛分享“故宫经验”
时间:2018.04.19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晶 段文利
from clipboard

单霁翔院长作现场演讲

from clipboard

                                            会议现场座无虚席                                         摄影 王鹏飞

2018年4月4日下午,北京协和医院“名家讲坛”迎来今年首位讲者——故宫博物院单霁翔院长。在2个小时内,单院长用近700张的海量图片和大量生动详实的案例,全面阐述了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做中华传统文化忠实守望者”,带领听众重新认识了一个崭新的、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故宫。听“故宫经验”,思“协和之道”。当管理者始终站在“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视角来审视和推动工作时,盘踞多年、矛盾纠缠的“这不行”、“那不行”便有了迎刃而解的思路。当我们始终怀揣“再铸百年辉煌”的责任和使命时,观念变革、改革创新就有了破釜沉舟的勇气。

理性看待“世界之最”,用服务意识提升观众体验

故宫是世界最大规模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是文物藏品最多的一座宝库,也是全世界访客量最大的一座博物馆。单院长刚到故宫时,却发现“故宫虽然馆舍宏大,但70%的区域都立着‘非开放区域,观众止步’的牌子;虽然藏品多,但99%的藏品都沉睡在库房;虽然观众多,但80%的观众进故宫后目不斜视地往前走,先去看皇帝坐的地方——太和殿,再去看皇帝躺的地方——养心殿,看皇帝大婚的地方——坤宁宫,最后穿过御花园,就走出去了。”经过反思,单院长认为,与这些“世界之最”的名号相比,人们在故宫文化之旅中究竟能获得什么,反过来说这座博物馆究竟能给人们呈现什么,才是更重要的。

为此,单院长带领故宫人“以观众为中心”,花了三年时间对10项室内环境、12项室外环境进行大整治——对广场环境进行整治,改临时建筑为售票点,禁止机动车穿行;增设指示标识,科学解决如厕难题;启动“点亮紫禁城”原状展陈照明方案,使原来“昏暗”的厅堂一下子变得“金碧辉煌”;新增1400把椅子,更换1750个井盖、300根灯杆;拆除总面积约14800平方米的135栋临时建筑……此外,故宫花了一年半时间,成功实现每天限流8万观众;花了四年时间,实现全面网络购票,如今即使每年接待1600万观众,也秩序井然。

五年来,故宫不断扩大开放区域面积,一步步从过去开放48%到52%、76%,直至去年底的80%。沿着新开放的城墙走过去,可进入以前只能远眺的角楼,欣赏一部讲述如何用上万块木头和榫卯结构建成这个三重檐七十二条脊的美丽建筑的精美VR影片;革命性地打开了东西向路线,展示多样化的生态景观;紫禁城所有4个花园、所有45座佛堂、所有城楼都开放……这样的新开放区域将越来越多,两年后计划开放面积达85%。

故宫所作的这些改革创新,都是为了给人们呈现最真实自然的文化景观,带来最美好舒适的参观体验。单院长满怀深情地说,两年后的2020年是故宫600岁生日,我们希望能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让文物有尊严,用工匠精神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单院长介绍,对于如何发掘故宫文化遗产的价值,充分展示故宫的魅力,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令他深受启发:“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以多种方式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应把那些历史遗存看作是有生命的物体,它们既有辉煌的过去,更应该有尊严的现在,还要健康地走向未来。

“文物没有尊严的时候是蓬头垢面的,但有尊严的时候,它就会光彩照人,所以我们一定要让每一件文物都拥有尊严。”单院长说。为此,故宫修缮古建筑、筹建新馆舍,对文物藏品进行修复、清理和研究,都是为了把越来越多的珍宝请出库房,有尊严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多年前故宫启动了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工程,计划用18年时间把故宫古建筑全部修好对外开放。第一个修复的武英殿,修缮后成为书画馆;慈宁宫经修缮后成为雕塑馆;建福宫花园经修缮后成为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修缮后开放的午门雁翅楼拥有能迎接任一级别珍贵文物的巨大展厅;永寿宫、长春宫、乾隆花园、倦勤斋等这些已修缮和正在修缮中的古建筑,将提供更多观展场所。

文物建筑修缮是一项科学工作,要以传统工艺技术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遗迹、不改变文物原状,这需要工匠精神。文物藏品的修复同样需要工匠精神,一部深受好评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就反映了故宫文物修复团队的工匠精神。为了使经验得到传承,故宫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文物医院,汇集了600名文物医生,成立了23个科研实验室,配置了当前最顶级的文物治疗设备,令很多珍贵文物起死回生。

文物藏品的清理是一项繁琐的工作,故宫人前后共用了10年时间,两次对文物藏品进行清理,明确至2017年底馆藏文物数量为1862690件,其中珍贵文物占比高达93.2%,揭示了故宫在世界博物馆中无以伦比的藏品结构特点。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些国之瑰宝,成立了含20个研究所的故宫研究院,特聘请退休权威学者,在研究的同时进行传承。

单院长认为,文物只有在原地陈列才最有尊严,故宫博物院最有影响的就是原状展。故宫人通过迁址、扩容、再布展,让文物与古建筑原有的功能相匹配,再现历史情境,真正做到让国宝“活起来”。

发挥“文化+”魅力,以非凡创意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文物展览并非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唯一途径。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还要善于运用互联网系统、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进行多元的、更广泛的文化传播,充分展现中华文化魅力。

据单院长介绍,故宫对网站建设作了三项提升:做强英文网站,吸引世界各国人民了解故宫文化;做活青少年文化,吸引孩子们了解通俗有趣的故事;做好网上展览,使人们足不出户用碎片化时间能欣赏故宫的展览。此外,在国内率先将全部文物藏品在网上公布,使人们能查阅到任何一件藏品的信息;展示用高清晰的摄像手段拍摄的精美照片,使人们能及时欣赏到故宫美图。如今,故宫博物院网站每天点击率都达上百万人次。

同时,故宫加强微信建设,官微去年访问量高达8.91亿。制作完成创意精巧的《韩熙载夜宴图》、《每日故宫》等9个APP。在数字博物馆中,通过数字地图可查阅到1200栋古建筑的信息,通过数字地毯可欣赏到1500块馆藏地毯信息,通过数字书法可调阅75000件书法作品进行临摹。VR影院、数字故宫社区、智慧故宫……这些令单院长如数家珍的数字产品,都是通过与人们友好互动,传播文化魅力。

故宫还深度挖掘大众需求,结合藏品信息,推出了众多深受欢迎的文化创意产品,如400多种手机壳、“正大光明”充电器、朝珠耳机、藻井伞、宫门包等爆款。故宫每次办展也都配套开发一批文创产品,让文化瑰宝深入千家万户。

经过5年奋斗,故宫自己研发的文创产品已达10500种,文化创意产业得到蓬勃发展。

让市场反哺教育,以文化自信促进世界文明繁荣

教育也是传播故宫文化的重要途径。除了成立故宫学院、培养故宫学者外,故宫开设了更多面向社会及学校的教育活动。文化产业的营销收入全部投到了孩子身上,培养下一代对中华文化的热爱,这正是让历史遗存健康走向未来之道。

单院长自豪地表示,去年故宫开展教育活动25000场次,是在全世界博物馆中教育活动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举办故宫知识讲堂、与学校联合研发综合实践课程,将教育活动送到各个城市、深入到贫困国家,开展国际培训和交流……这些努力,使得不断扩大开放的故宫博物院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片文化绿洲,以强大的文化自信促进世界文明繁荣。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与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持久、最强大的力量”。单院长说,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文化自信,需要我们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

赵玉沛院长主持了本次名家讲坛并作总结讲话。他表示,单院长的报告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单院长作为故宫博物院的掌门人,一直在思考如何将一个壮美完整的故宫交给下一个600年。再过三年,协和也将迎来百年华诞。穿越百年,协和人始终坚守着专属于协和的文化自信,也始终在探索着改革创新的路径和方向。2018年是协和的改革之年,协和如何用改革创新的精神开创新的100年,这也是需要大家共同探讨的重要话题。未来,我们要像故宫提出的“以观众为中心”一样,进一步强化我们“以患者为中心”的办院理念。故宫和协和一样,都是面向社会开放的机构,这样一个具有经典中国传统文化氛围的单位能够插上现代化的翅膀,靠的就是改革创新。所以协和未来要把工作做好,也要靠改革创新。

医院全体院领导,临床医技科室正副主任,职能处室正副处长,总支书记,总护士长、护士长和教学老师,协和杰青,百人计划学员,临床博士后等共计500余人在协和学术会堂多功能厅共享了这场学术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