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协和医报
2004年第23期《院报》内容
时间:2004.11.17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koujie

1、国际奥委会官员视察我院

    10月28日,国际奥委会医疗科技部主任Patrick Schamasch先生在北京奥组委医疗卫生部有关官员的陪同下到我院进行非官方视察,赵玉沛副院长代表我院领导热情接待。赵副院长首先对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然后介绍了我院的整体医疗布局和医疗工作概况,并对奥运会前医院的总体规划进行了展望。会谈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随后,来宾在赵玉沛副院长的陪同下参观了特需医疗部门、急诊和病房、放射科等部门。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奥组委官员对我院的定点医院准备工作给予高度肯定,他们一致认为我院完全达到并代表了奥运定点医院的水平。
    医务处对接待工作高度重视,接到通知后迅速召集了特需医疗部、ICU、放射科、检验科、超声诊断科、院办、保卫处、行政处等部门召开协调会,商议接待的有关细节,从外宾的视察路线、讲解内容、参加人员等一一进行落实,从而为接待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医务处


2、我院在迎接医科院党风行风建设检查中获好评


    

    2004年11月2日医科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徐德成同志率医科院纪检监察处、党政办、医务处、审计处等部门一行16人对我院党风、行风建设工作进行调研、检查。检查团首先听取了方文钧副书记代表院党委所做的医院党风、行风建设情况汇报,随后分5个小组对医院党办、组织处、纪检监察、医疗、护理、门诊、基建、财务、工会等部门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分组检查结束后,检查团各小组长向医院有关职能处室反馈了检查情况。
    纪检监察小组认为,方副书记代表医院党委所做的《医院党风廉政建设汇报》很全面,体现了协和领导对该项工作的重视、支持,认识到位,责任到位,制度健全和管理严格。
    党政办、组织部小组认为医院认真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原则,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干部考核制度,工作扎实。认为医院党委重视组织建设,制定了《医院党委工作规则》,并且收入申报、礼品登记制度执行较好。
    工会、基建小组认为医院能坚持院务公开。他们希望今后更广泛听取意见,工作更深入一些,进一步梳理意见。认为基建工作符合程序。
    财务、审计小组认为协和财务制度健全,能认真落实财务公开,预算、结算做到了定期向党政联席会议汇报;并制定了审计工作条例。但对个别部门使用收据不当提出修改意见。
    医疗、护理小组认为,医院住院病人满意率为94.94%;对住院医师、护士的技术和态度的信任度均为98%以上。护理部切实开展了微笑服务活动,组织了礼仪培训;药事委员会工作细致,管理严格;医患办公室工作量大,工作有序,各项统计数据完整。这些都切实体现了医院行风建设10项措施落实到位。
    徐德诚书记对此次检查进行了总结。他在发言中指出,今天对协和医院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情况进行检查,既是落实卫生部关于进行行风检查的通知精神,也是落实院校党委年初提出的对各院所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进行调研的工作目标。他认为,协和医院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工作扎实,年年有新举措,在制度建设、民主管理方面很有特色。纠风工作开展了12年,协和医院8年是先进集体,有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在全国有示范作用,要不断地总结经验。
    徐德成书记还指出,协和医院是一面旗帜,患者、社会各界对协和有更高的要求,希望你们更上一层楼,加速人才培养,业务上出类拔萃,管理上科学创新。党办


3、我院刘大为、王宝玺两位教授荣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我院刘大为、王宝玺两位教授近日被卫生部授予2003—2004年度“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全国有80位、医科院系统共有8位同志获得这一殊荣。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近日下发的《关于授予王宁利等80位同志2003—2004年度“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的通知》中指出,这些同志是近几年我国医药卫生工作者的优秀代表。各地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单位应站在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积极为优秀中青年卫生人才提供施展才干的舞台和条件,同时,大才宣传“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的突出业绩,弘扬他们勇于攀登、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树立广大中青年医药卫生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宣传处  人事处

 

4、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

                --院党委组织召开统战工作座谈会


    在医院的大发展中,为了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作用,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院党委组织处于10月29日下午组织召开了医院统战工作座谈会。部分民主党派、人大、政协代表等应邀参加了会议。党委方文钧副书记和杨玉雯副书记参加了会议。
    会上,主管医院统战工作的方文钧副书记向与会人员全面详细地介绍了医院近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包括党组织的建设、支部书记的培训、医教研工作的进展和成果、医院经营状况和职工收入增长、医院基本建设等方面的情况。
    各参会代表认真听取了方副书记的介绍,并就医院发展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可行性意见和建议。主要有:加大对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使之适应医院大发展建设的形势;在学科建设方面,重点做好学科带头人的遴选工作,充分信任年青骨干;人才储备既要有入口,也要有出口,待遇和培养要有中长期计划,住院医师内科轮转三年后,再确定专科;建立医院采购中心,与器材处分离,各司其职,有利于耗材和大型设备的管理;明确护理工作职责,剥离仪器维护、记帐、后勤供应等非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进一步增加对中医科、变态反应科等支持,改善病人就诊条件。             组织处

 

5、一个极其平凡的人物一部撼人心动的影片
——记电影《张思德》


    电影《张思德》风格朴实、人物生动、真实感人,是一部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为一体,具有启迪作用和教育意义的主旋律影片。这部影片对于贯彻十六大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广大党员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开展革命传统教育,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2004年11月3日-5日,北京协和医院党委组织医院全体党员观看电影《张思德》,观看影片的整个过程,就是净化灵魂的一次历程。以下内容摘自同名电影实录《张思德》书中的部分内容,供大家重温此部影片,追忆那位平凡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战士。

    电影《张思德》以1944年前后延安抗日根据地的生活为背景,展现了党中央、毛主席和以张思德为代表的普通战士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历史画卷,讴歌了张思德同志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表现了革命领袖与普通士兵的深厚情谊。该片所表达的,看似是一个普通士兵平凡的故事,但在其背后,却蕴涵着许多关于人、关于道德、关于精神信仰的深刻思想内容,使人领悟到张思德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朴实、谦和、善良,在人的内心中涌动着的自我牺牲、自我奉献的精神。
    张思德,28岁,警卫连战士。他不善言词,但目光友善;他并不聪明,却心灵手巧;他职位不高,但忘我工作;他置身后方,却胸怀英雄的梦想。影片中,他仅仅是当人梯、修车胎、站车尾、下炭窑,仅仅是帮老乡追猪、替战友捡球、抚助烈士遗孤,对栽跟头的同伴伸出援手,向开小差的战士捞琴道歉。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故事,平凡的语言,然而正是这种平凡产生了伟大,正是这名普通的士兵感动了伟人毛泽东,才会有60年前的著名演说《为人民服务》。
    这是一个凡人的故事。因为领袖真挚的赞扬,也因为后人不尽的尊崇,这个凡人成了尽人皆知的英雄。但是,这丝毫没有改变他作为一个凡人的本质。我们身前身后到处是他的影子。他可能是我们的亲人,也可能是一个擦肩而过的陌生者,甚至有可能是我们自己。我们必须坚信,在苦难的人世间,善的光辉是普遍存在的。这个故事将充分展示美德的力量,这种力量使一个凡人达到了至善的境界。      组织处供稿

 

6、蒸蒸日上的中华民族--航天城观后感


    9月22日下午秋高气爽,干部特需医疗第一、第二党支部一行16人,应邀参观了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航天城。2003年10月15日我国“神州5号”首次成功完成载人航天飞行这一壮举。“航天英雄—杨利伟”,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航天城就是孕育这航天奇迹的地方。
    步入航天城,大家为这里整洁、优美的环境,浓郁的科技气息以及科技人员无私地奉献、忘我地工作所感叹。航天城里汇集了高科技的各个领域。“神州5号”从开始的设计、建造,到飞行中22小时的指控、监测、数据处理等都是在这里的指挥中心完成的。杨利伟也是这里精心培养的优秀航天员之一。目前,我国所掌握的航天技术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此次,我国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成为我国高科技发展的又一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已成为继俄、美之后的第3个航天强国。
    参观结束后,大家依然兴奋不已,返回的路上热烈地讨论着:回首从前,中国曾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曾被西方列强斥之为“东亚病夫”的民族。如今,短短的55年里,中国像一条苏醒的巨龙!她的气魄势不可挡!中国在许多高科技领域实现了新的跨越。申奥、申博的成功也充分说明了中国正在崛起并充满生机,充满创造力,充满希望!如今的中国正处在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百业俱兴、改革开放的好时代。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也要在医学,护理领域为国争光。目前,我们协和医院正处在大发展的时期,医院为我们开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提供了更丰厚的资金。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努力工作。继续发扬“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捍卫“协和”的品牌。
    蒸蒸日上的中华民族,日新月异的发展时代 !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全国人民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祖国的明天会更美好!
   特需医疗部第一、第二党支部  

 

7、运动员三破协和记录 大外科再夺团体桂冠我院田径赛场创佳绩


   

    秋风送爽,秋阳高照,在又一个金色的秋季里,我院第十六届职工田径运动会隆重召开。
    10月23日一大早,运动员们身着漂亮、精神的运动服齐聚在地坛体育场。医院党委书记鲁重美教授,副书记杨玉雯教授亲自到场督战。随着院工会王晓波副主席宣布运动会开始,我院第十六届职工田径运动会正式拉开帷幕。
    最先出场的是我院离退休老干部舞蹈队,她们身穿彩服,表演了健康、优美的橡皮筋健骨操,给赛场增添了许多欢快的气氛。
    这次运动会得到全院各科室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许多科主任都来到比赛现场坐阵指挥,极大地鼓舞了本科运动员的士气。内科主任沈悌、书记李太生、副主任严晓伟、曾小峰、免疫科主任张奉春、感染科主任邓国华、内科工会主席许莹;外科副主任王任直、外科工会主席、骨科副主任王以朋、基本外科副主任邱辉忠、廖泉;内分泌科主任曾正陪、副主任向红丁、孙琦;药剂科副主任张继春、理疗科主任华桂茹、放疗科主任张福泉等教授都直接披挂上阵。还有许多我们熟悉的老专家、老教授、老领导也出现在赛场上,分别参加了各自擅长的中、老年组趣味比赛。近两年新入院的员工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比赛,完全融入到协和温馨团结的大家庭中。
    赛场上,运动员敢打敢拼,即使摔倒了,也不顾伤痛,爬起来继续追赶;场外观众为运动员高声呐喊、加油、鼓劲,看到运动员受伤了,便争相上前帮扶,充分体现了协和人不服输、不言败、顽强拼搏、团结友爱的精神;主席台上,负责组织、播报、发奖的工作人员紧张有序地忙碌,对待各自的工作一丝不苟,也体现了严谨、求精的协和精神。
    半日的赛程中,外科以绝对优势摘取团体总分第一名的桂冠,获得第二名的是内科,第三名是行政处,第四名是内分泌科,第五名是五官科,第六名是医技科室。其中,内科女子青年组和外科男子青年组4×100米接力打破我院纪录。外科刘晋西在女子青年跳高比赛项目中也打破我院纪录。        工会


8、照片新闻


   

    11月9日是第十四届“119”防火宣传日,保卫处在院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消防安全活动。10月19日分别在泌尿外科病房和内分泌科病房举行了消防报警和紧急疏散的演练,共60多名护士、病员及保安参加了此项活动。 10月28日在多功能厅组织了有200名安全员参加的消防知识答卷活动。          保卫处


    10月27日,退休老教授原急诊科主任周玉淑、耳鼻喉科何琳副主任医师、心内科王军英副主任医师、老干部处工作人员赵争一行四人,随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西部接力计划服务团赴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即固原市人民医院开展为期一周的医疗援助,受到了自治区政府、固原市政府、医院领导及职工热烈欢迎。三位教授分别做了《急性腹痛》、《急性中毒》、《鼻咽癌》、《不稳定性冠状动脉性疾病》的专题讲座,并进行了查房,与医护人员座谈交流。
                        赵争
    9月份我院离退休老同志参加了卫生部组织的门球比赛,获得“卫生部开展老年门球运动先进团队奖”,有4位老同志获得“卫生部开展老年门球运动先进个人奖”。
    经过两个月的排练,我院有近90位离退休老同志参加了医科院老干部处举办的“九九重阳节合唱表演赛”,展示出了老年人的风采和良好的文化艺术品位。
                        康红


9、最高分辨率、最快扫描、最低辐射、最大信息量 全身血管及脏器无创性检查的历史性突破
中国首台64层螺旋CT今起落户北京协和医院


    近期,西门子最新的64层螺旋CT落户北京协和医院,该款设备与目前该院已有的先进的16排螺旋CT相比,在扫描速度、图像清晰度、降低辐射剂量等技术方面有了质的突破,在探索心脑血管系统以及全身其他部位的血管及脏器无创成像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作为首批西门子16层螺旋CT用户的北京协和医院又一次成为西门子公司在全球首批使用64层螺旋CT的用户之一。该款新型CT是在今年5月首次在全球范围内投入临床使用的。
    64层螺旋CT采用的飞焦点扫描实现了扫描图像数量翻倍,在不增加x线剂量的前提下极大地提高了空间分辨率和图像质量。0.4×0.4×0.4mm各向同性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对更细微的解剖细节进行清晰地显示。该机扫描速度可达0.33s/圈,每秒钟扫描194层,为更广泛地临床应用提供了雄厚的时间分辨率基础。该机采用了跟踪调节每圈扫描剂量的高级技术、减低了患者扫描中接受的辐射剂量。与该机匹配投入使用的还有更丰富、高效的4D软件,可以进行心脏、脑、颈、胸、腹、四肢等处血管及脏器形态功能的评价及分析。
    64层螺旋CT在心脏疾病的诊断方面尤显优势,短短的几秒钟即可完成全部,并对冠状动脉、搭桥、支架的形态学以及心功能分析有着非凡的优越性。较之既往的有创检查血管造影,患者更容易接受。周围血管如颈动脉、肺动脉、腹部动脉、下肢动脉等的相关疾病也可以使用该型CT机进行检查,为脏器移植和外科术前评价提供详尽的大中小血管的形态学信息,帮助医生充分了解病变周围脏器的情况,减少手术出血及风险,避免损伤周围重要脏器。另外在仿真结肠内镜及肺小结节分析等方面,该型CT机也较此前有了长足的进展。
    协和医院放射科金征宇介绍说:“64层CT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提高了我们的诊疗能力,对患者来讲,减少了检查时间、降低了辐射剂量,尤其是对一些心脑血管及周围血管疾病的患者,把64层CT应用于他们的常规检查及各种手术前后的评估中,将为患者和临床提供极大的方便。”              放射科


10、检验与临床联手打造实验室质量与能力的“国标”
--首届免疫学检验新技术临床应用进展高级学习班在协和举行


    由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主办的首届临床免疫学检验新技术临床应用进展高级学习班,10月22日至28日在北京协和医院成功举行。
    ISO15189,即医学实验室质量与能力的专用要求,是国际医学实验室普遍承认并遵照执行的国际标准。但在中国这对许多人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中国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与我国的医学实验室专家经过数年时间成功等同引进的“中国版”的ISO15189,日前正式获得国家批准和颁布,成为我国临床医学实验室质量与能力的专用标准。相对于国家即将出台的、初级性的、强制要求执行《医学实验室管理办法》来讲,这一标准具有水准高、与国际同步、国内医院自愿遵守等特点。中华医学会检验学分会主任委员丛玉隆教授向与会者介绍了“中国版”ISO15189国际实验室标准制订过程、内容与要求。在国内率先通过美国CAP(美国病理家学院)认证的加拿大MDS药物研究实验室北京中心实验室张艳总监给与会者介绍了其通过认证的经验和体会。美国CAP认证与ISO15189具有相似的标准。据悉,包括协和医院、301医院、北大医院等在内的国内几家著名医院正在积极准备尝试在医院检验科内通过ISO15189/美国CAP认证标准。
    协和医院检验科主任倪安平教授介绍说,本次学习班与以往检验技术培训班的一个显著不同,就是全国检验学界的精英和与临床免疫学检验相关的各个方面的临床专家第一次坐在一起面对面的交流。协和医院免疫内科专家唐福林教授、于孟学教授、感染内科专家李太生副教授、皮肤科王宝玺教授、变态反应科张宏誉教授等十几位专家均被邀请授课,通过疑难免疫性疾病的病例讨论,如自身肝脏免疫性疾病、系统性血管炎等众多免疫疾病的讲解,与会的检验人员倾听了临床医生对实验室诊断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的需求,同时学员也有机会更好地了解了这类疾病的临床问题,如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
    学习班安排了4位实验教师进行了实验教学,并给学员提供了动手操作机会,学员在主办方提供的实验室里亲自操作了自身抗体检测的各个实验步骤、荧光显微镜下读片、报告,再由老师来讲解正确答案,体现了教与学的互动和师生的互动。
    学习班项目负责人协和医院检验科李永哲副教授介绍说,本次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学习班云集了国内的临床检验技术专家和免疫性疾病的临床专家,其中有10位是中华医学会分会的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级的教授(博导9位)。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各地大医院检验科免疫室、中心实验室的技术骨干110人左右参加了学习班。代表了国内免疫检验学的最新技术、最高水平,体现出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的特点。
                      段文利 林夕夕


11、急性肺栓塞患者在协和抢救成功


    一位外院多脏器修补术后突发肺栓塞病人11月5日凌晨经北京协和医院心外科、急诊科、放射科、麻醉科联合抢救成功。目前病人生命体征平稳,处于恢复之中。
    这位青年女性患者20天前曾因腹部刀伤在外院做过脾切除、胃及胰腺修补术。术后体内置有引流管。11月4日晚9:00突然摔倒在卫生间,全身开始发紫,氧饱合度降到50%左右,晚11点多,病人遂被送至协和急诊。放射科造影显示,病人右侧肺动脉已完全堵塞,左侧肺动脉有部分堵塞。情况紧急,必须马上手术。病人被推进手术室,当时心率已降为40次/分,血压已测不到。血气PH值低于7,剩余碱BI降为-19~-23mmol/L,显示极度心脏酸中毒。尽管给予吸氧处理,病人血氧饱和度仍不能上升,中心静脉插管已来不及做,面对这种处于濒死、危重的病例,麻醉科值班的李宏主治医师处乱不惊,立即给予气管插管、肾上腺素升压。凌晨3点从家赶来的心外科于洪泉教授立即上台,同时,曹利华灌注师也从家中驱车赶到手术室,以最快的速度为患者建立体外循环,使严重缺氧改善。然后在深低温停循环下为患者行肺动脉切开取栓术,在王金庄护士长等的配合下,手术非常顺利,动脉压恢复正常,提示栓塞已解决,同时血气恢复正常,11月5日晨9:00病人从手术室安返病房。
    急性肺栓塞病人平均死亡率很高,1小时内死亡率20%,急诊手术的死亡率即使在美国仍高达37%,该类病人的抢救,对医院的反应力与反应速度、业务技术水平是一个很大的考验。生死就在分秒之间,该病人的成功救治,充分显示了协和多科之间长期形成的默契配合与团队作战实力。
                       段文利
                     


12、图片新闻:

    

我院骨科黄志峰主治医师参加由卫生部和团中央发起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志愿服务项目”,10月27日前往宁夏自治区固原市人民医院,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医疗扶贫服务。图为党委副书记杨玉雯教授、骨科副主任王以朋教授、翁习生教授、团委书记段文利等欢送黄志峰大夫西部行。

 

13、骨科黄志峰宁夏救伤员


    10月27日中午,随团前往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人民医院,进行医疗扶贫服务的我院骨科主治医师黄志峰大夫,乘上了北去的列车。28日,一起车祸不幸在宁夏银川至固原的同心地带发生,两名伤员被紧急送到固原人民医院抢救。29日下午6时许,从银川出发,经过5个小时汽车颠簸的黄志峰大夫到达固原人民医院。一起由协和大夫参与抢救宁夏伤员的故事由此发生。
    据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助理、医务处处长,这次活动的带队王建国同志介绍,这次由卫生部和团中央发起的“农村公共卫生志愿服务”活动共分为三期,每期三个月,这次出发的是第一期,医科院系统共派出三名医生,其中有协和医院骨科,32岁的博士黄志峰大夫。他们到达固原后,车祸发生还不到24小时。两名伤员中,有一个25岁的小伙子伤势非常严重。只见他满脸的玻璃碴子,全身多处骨折,脂肪栓塞,气管已经切开,处于昏迷状况。另一位年经人股骨骨折,正在等待手术。
    当时天下着雨,路很难走。经过两天中的19个小时的火车和5个小时的汽车劳顿,到达固原人民医院时已是下午6点多,大家都感到很疲劳。医院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仪式后,就安排大家去吃晚饭。但黄大夫听说有两个伤员正在抢救后,就对一旁的队友说:“不行,我得先去看伤员。”说完,他顾不得吃饭,离开大家,前去看望伤员。随后他积极投入到抢救中。
    固原人民医院即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是在当地医疗水平比较高的医院,但因地处宁夏最南端,海拔1500米,物资供应相对匮乏。当时用于骨折手术的专用固定钢针医院没有,正紧急从西安调运。一直到晚上10点多,大夫们终于等来了手术所需要的钢针。一刻没停,他们马上投入到手术中。夜里12点多手术才结束,黄大夫拖着疲惫的身子,离开医院,回到临时住处。第二天,参观了当地的博物馆回来后,黄大夫的第一件事又是去看望伤员。
    目睹这一切,王处长不无感慨地说:“协和医院培养的大夫就是不一般,黄大夫一直惦着伤员,连吃饭、睡觉都不安生,这种把病人放在第一位,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实在是令人佩服。”      林夕夕


14、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


历史回眸
    1932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血液学专科实验室,当时就可以进行骨髓检查;
    1937年“协和”培养的邓家栋教授报道了我国第一例嗜酸细胞白血病;
    1938-1939,成立了我国最早的血库;
    1940年成立血液学专业组;
    50年代中期张安教授首次在国内报道了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
    1956年成立血液病专科门诊和病房;同年邓家栋教授前往天津创建了著名的天津血研所;
    1957年举办第一次全国血液病学习班,开始接受全国的进修生及疑难病会诊;
    1981年成为血液学博士生培养基地;张之南教授从83年起任血液专业组组长;
    1990年与天津血研所共同成为国家教委内科(血液学)重点学科点,2002年再次获得确认;
    1992年成为博士后流动站;
    1993年血液学专业组改为血液内科,武永吉教授、沈悌教授先后任科主任。
    从1980年成立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以来,邓家栋教授任第一届主任委员,张安教授任第一、第二届副主委,张之南任第三、四届副主委,第五届主委,现任名誉主任委员;李蓉生和沈悌教授为分会常委兼学术秘书,沈悌教授还担任北京市血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永强教授为北京市血液专业委员会学术秘书。
现在科室规模及人员梯队
    血液科共有床位45张,其中东院27张,西院16张,层流室2张。专科实验室6个(血细胞形态、贫血、止血血栓、细胞遗传学、细胞培养及体外净化、分子生物学)。
    血液科成员共21人,包括:教授4人(2人返聘),副教授4人,主治医师5人,住院医师2人;主管技师3人,技师3人。
    血液内科现任科主任为沈悌教授,科副主任为赵永强教授和周道斌副教授。
    现有贫血、血液系统肿瘤、出凝血疾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血液病实验诊断等五个专业。
临床医疗
    作为大型综合医院的一个科室,血液内科的临床医疗水平堪称一流,来自全国的疑难血液病在这里大多可以得到明确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在血液病的各个分支领域中,都有经验丰富的专家为患者服务。
    红细胞疾病方面的专家有:张之南教授(溶血性贫血)、李蓉生教授(营养性贫血)、陈书长教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002年调往肿瘤化疗科)、许莹副教授(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
    白细胞疾病方面的专家有:武永吉教授(白血病、浆细胞疾病)、沈悌教授(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周道斌副教授(急性白血病)。
    出凝血疾病方面的专家有:潘家绮教授(血栓性疾病、DIC)、赵永强教授(血友病、ITP)、王书杰副教授(血栓性疾病、抗凝治疗)。
    由沈悌教授和周道斌副教授领导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重点开展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已逾一百例,效果良好。
    中青年医师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培养了自已的专长。每年门诊接待各种血液病患者近2万人次,收治住院者800人次。每周一次全体医师参加的“科查房”制度,集中了各位专家的特长,为诊治疑难病症提供了保证。
    实验诊断在血液病的诊治中至关重要。血液科六个实验室能够完成临床需要的各种检测(除了少数血红蛋白病及酶缺陷的检查),包括一些高端技术。如:流式细胞术、荧光原位杂交(FISH)、造血干细胞培养、融合基因检测、遗传性易栓因子测定、淋巴瘤IgH基因重排等。每年接收院内外标本18,000例。值得一提的是骨髓检查室在国内具有权威性,十年来参加国内、国际质控测试,达到95%正确率的优异水平
    血液科根据临床需要,不断引进、建立新的治疗手段。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应用“予激方案“治疗老年或难治/复发的患者,明显改进了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向全国作了推荐。2000年首次在国内报告应用单克隆抗体治疗B-NHL,并参加主持一项全国多中心临床观察,其结果已在国际会议上报告并获奖励。2001年在国内首先采取Clini Max技术纯化CD34细胞,将其用于自身免疫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获得成功,提高了疗效。其它近年采用创新性的治疗方法还有:32P滑膜腔内注射治疗血友病关节炎;脑室内放置Omaya管注射单克隆抗体治疗中枢神经系统B细胞淋巴瘤;以基因重组Ⅶ因子治疗抗Ⅷ因子的甲型血友病等。而以自体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治疗PNH正在动物实验阶段中。
    血液科现有有张之南、李蓉生、潘家绮、武永吉、沈悌等5名专家被卫生部保健局聘任为保健医师。
科研成果
    血液科的科研工作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瞄准国际前沿动态,结合本学科人员、设备、经费等条件重点开展几项研究: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这是唯一的良性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以张之南、武永吉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多年来研究本病的发病机理,发现不仅PNH细胞有结构缺陷,而且PNH患者体内正常与有缺陷的造血干/祖细胞同时存在,PNH克隆具有增殖优势。这一结果获得国际公认,并被卫生部1999年评为科技进步三等奖。为将这一成果应用于临床,继而进行了PNH患者正常单个造血干/祖细胞的体外培养与扩增,有望获得成功。
    “慢性病贫血”(ACD)临床常见,但其发病机理尚不清楚。李蓉生教授等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在铁代谢基础上,通过测定转铁蛋白受体、Hepacidin的变化,阐明慢性病贫血时铁利用障碍的原因,为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此研究已在进行中。
    MDS是公认的血液病难题,陈书长教授(现调往肿瘤化疗科)对其作了系统性研究,由分子学特点、诊断标准、预后因素判断到有效的治疗方案,与国内外学者取得共识。目前主持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贫血学组的一项“MDS治疗方案”的多中心研究。
    经过三年的实验室研究,证明微量元素硒可诱导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凋亡,而且与砷有协同作用,尤其对耐药的NB4细胞株硒同样可诱导其凋亡。这为临床应用硒治疗某些类型白血病奠定了实验基础,并且,还进一步探讨了亚硒酸钠诱导细胞凋亡的机理。这一课题曾得到卫生部和协和医院的科研经费资助。
    出凝血疾病不仅是血液系统问题,更涉及心脏、神经、免疫等多种学科,其重要性日渐凸显。潘家琦、赵永强教授的研究小组,在血栓性疾病的分子缺陷与环境因素相互关系方面作了长期、深入的研究,首次报告ACE基因多态性与内源性纤溶活性抑制相关;静脉血栓病中分子缺陷发生率为25%,包括:AT3、PC、PS缺乏等。感染与出凝血功能异常关系密切。研究发现:内毒素可影响内皮细胞表达高分子激肽原,促使其释放缓激肽而诱发血栓;对严重感染者筛选出TPP、AT-3、PC、DD作为反映凝血活化、抗凝因子消耗、继发纤溶活化的较好指标。在一项“全身感染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中,潘家琦教授作为参加者之一,获得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日趋成熟,而间质干细胞多向分化是新的研究热点。自2002年以来,沈悌教授负责一个课题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的客观依据、表型特点、多向分化时的基因表达等作了探索性的研究,制备了SH2单克隆抗体,用来鉴定间充质干细胞。此课题仍在继续进行。
    开展新的诊疗技术有荧光原位杂交(FISH)诊断急性白血病亚型、32P 胶体滑膜腔注射治疗慢性血友病关节炎、经 Omaya 管局部注射美罗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2000-2003年血液内科的上述实验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共有文章40篇。
教学与人才培养
    血液内科一贯重视本科生教学,每年承担诊断学和内科学的授课及实验诊断学的实验指导。对见习/实习医师定期教学查房;兼职教师认真修改病历和床边带教,推广双语授课,占全部课时的10%;培养中、青年教师,承担一线教学工作,得到学生的良好评价。有多名医师荣获院、校、北京市的优秀教师称号。
    研究生培养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最好形式。五年来,血液内科共培养出博士12名,硕士15名,博士后3名,他们毕业后活跃在国内外血液临床与基础研究的领域中。
    近年血液内科编写的教材主要有:张之南教授主编的“血液病诊断与疗效标准”,科学、严谨、实用,为国内医学文献引用频率最高的著作之一;集血液科全体成员之力编写的“协和血液病学”是血液内科多年经验的总结,具有协和特色,极具学习参考价值;张之南、李蓉生主编的“红细胞疾病—基础与临床”、武永吉主编的“血液系疾病诊断与诊断评析”都是颇有特色的专著。
    由于血液内科继承、发扬着协和医院的传统,讲科学,重学术,讲奉献,重团结,老、中、青廿名成员形成了高效率的工作团队,承担着繁重的医、教、研工作,他们获得的成就,得到了国内同行的尊重。
                         血液内科

 

15、协和干部保健基地工程“评标”工作顺利进行


    北京协和医院干部医疗保健基地工程项目方案设计评审工作日前顺利进行。此次报名参加干部医疗保健基地工程项目设计投标的单位有九家,2004年8月17日经9位专家组成的评审组进行了资格预审,五家设计单位中选作为项目工程方案设计投标单位,他们是: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元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正东国际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2004年11月2日下午4点,保健基地工程项目方案设计截标,五家设计单位按时报标。当日下午4点,由卫生部规财司、医科院领导和医院干部医疗保健基地办公室的7位同志组成评标小组,在北京市勘察设计管理办公室和医院纪委、审计的监督下正式开标。11月3日五家设计单位按规定在我院教学楼多功能厅进行布展。
    2004年11月4日召开了设计方案的评审会。干部医疗保健基地方案设计评审以群众评议、专家评审、领导决策相结合为原则。评审组由建筑专家、城市规划专家、医学专家、保健专家、经济学家和安保方面专家等11人组成,他们是: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上海卫生建筑研究所唐文传教授、清华大学吕富  教授、首都规划委员会柯焕章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周畅秘书长、卫生部规财司赵自林副司长、卫生部保健局杜治琴副局长、中办警卫局保健处蔡小兵处长、公安部八局郭国富处长、北京协和医院原党委书记、副院长邓开叔和室内建筑师林心全工程师。评审采用暗标评审方式进行(即将5家设计单位设计出的6个备选方案标为A、B、C、D1、D2、E,各单位介绍情况时不能明示自己的单位名称),具体分为看、听、议、评四步。评委在认真看了展板、模型后,听取各设计单位就设计方案介绍,然后针对各家方案逐一分析利弊,反复推敲,认为本项目在设计理念上应充分考虑建筑物位于王府井地区的特殊性;服务对象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建筑功能的便捷性;院区环境的园林绿化;建筑的立面造型及与老院区的协调关系等等。最后,11位专家经过认真评审,进行两次投票,评出设计方案名次。
    卫生部有关部门领导、北京市勘察设计管理办公室领导和我院纪委、审计部门负责同志监督了评审的全过程。
    卫生部副部长、保健局局长黄洁夫亲临评审会现场观看设计方案展示,并看望了评审专家,他强调了本项目工程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并转达了中央领导、卫生部领导对此项目的关心和重视。他指出:干部保健基地建设是一件重要的政治任务;本建筑在保证各项功能的情况下要力求节约工程造价;新建筑要与老协和的风格相匹配。
    在专家进行评审期间,我院有333名职工到设计方案展示现场参观评议,有老教授、老专家、老领导;有现任院、处各级干部,科室正副主任,总支正副书记,部门工会主席,总护士长和医院职工;有的老同志专程从家里赶到医院,有的同志白天工作忙,没有空,晚上九、十点钟还来展厅参加方案评议。黄部长在设计方案展示现场看到我院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对设计方案评议时非常感慨地说,“看到协和干部职工关心保健基地建设,非常感动,可以看出协和是有希望的”。大家为设计方案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体现了协和人对未来协和发展的关注。               干部医疗保健基地办公室

 

16、第一批八年制本科生导师名单(以汉语拼音为序)


妇产科 边旭明 内  科 蔡柏蔷 病理科 陈  杰 神经科 陈  琳 I C U  陈德昌 内  科 陈书长

外  科 陈亭苑 耳  科 陈晓巍 内  科 陈元方 神经科 崔丽英 病理科 崔全才 内分泌 戴为信
内  科 戴玉华 内  科 邓国华 儿  科 丁国芳 儿  科 董  梅 内  科 董  怡 眼  科 董方田
妇产科 范光升 内  科 方  全 内  科 方  圻 妇产科 盖铭英 耳  科 高志强 妇产科 葛秦生
外  科 管  珩 中医科 郭赛珊 外  科 何小东 理疗科 华桂茹 麻醉科 黄宇光 内  科 纪宝华
超声科 姜玉新 放射科 金征宇 内分泌 金自孟 核医学 康增寿 内  科 柯美云 妇  科 郎景和
核医学 李  方 外  科 李单青 外  科 李汉忠 内  科 李龙芸 内  科 李明喜 内  科 李蓉生
神经科 李舜伟 内  科 李太生 内  科 李学旺 外  科 李泽坚 妇产科 连利娟 中医科 梁晓春
外  科 廖  泉 妇产科 林守清 内  科 林耀广 外  科 刘昌伟 I C U  刘大为 内  科 刘晓红
妇产科 刘珠凤 内  科 鲁重美 内  科 陆慰萱 内  科 陆星华 麻醉科 罗爱伦 内  科 罗慰慈
急诊科 马  遂 外  科 马文斌 内  科 麦灿荣 外  科 毛全宗 内  科 倪  超 检验科 倪安平
耳  科 倪道凤 内  科 潘家绮 妇产科 潘凌亚 外  科 戚可名 内  科 钱家鸣 外  科 邱贵兴
外  科 邱辉忠 麻醉科 任洪智 外  科 任祖渊 妇产科 沈  铿 内  科 沈  悌 内  科 盛瑞媛
内分泌 史轶蘩 外  科 苏长保 中医科 孙  华 内分泌 孙梅励 内  科 唐福林 内分泌 王  恒
内  科 王爱霞 皮肤科 王宝玺 儿  科 王丹华 神经科 王建明 变态反应 王良录 外  科 王任直
外  科 王以朋 妇产科 王友芳 内  科 王子时 儿  科 魏  珉 神经科 吴立文 内  科 武永吉
妇产科 向  阳 内分泌 向红丁 内  科 肖  毅 内分泌 邢小平 外  科 徐  军 妇产科 徐  苓
内  科 徐作军 检验科 鄢盛恺 内  科 严晓伟 放射科 杨  宁 麻醉科 叶铁虎 变态反应 尹  佳
外  科 于健春 内  科 于孟学 内  科 于晓初 急诊科 于学忠 放射科 余  卫 内  科 曾小峰
内  科 曾学军 内分泌 曾正陪 内  科 张奉春 放疗科 张福泉 变态反应 张宏誉 内  科 张抒扬
神经科 张振馨 外  科 张志庸 眼  科 赵家良 内  科 赵永强 外  科 赵玉沛 内  科 郑法雷
皮肤科 郑和义 眼  科 钟  勇 外  科 钟守先 核医学 周  前 病理科 周旭东 外  科 朱  预
内  科 朱文玲 妇产科 朱燕宁 内  科 朱元珏

17、为了中国的孩子们
——记中国内藤国际育儿奖获得者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专家鲍秀兰


    11月2日,精神矍铄的鲍秀兰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内藤国际育儿奖颁奖大会上,捧回了一个属于她也属于协和的奖牌。
    20年前,她从国外引进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方法,填补了我国这个领域的空白,后被国内医院的产科、儿科广泛采用。
    她主持并完成的“八五”攻关课题《0-3岁早期教育和窒息儿、早产儿早期干预》开创了我国对正常儿早期智力开发和患儿早期干预治疗新领域,被众多家庭用于新生儿和婴幼儿教育。
    20多年来,她曾获得国家、卫生部、北京市等的奖项6项,发表论文94篇,编著著作多部……
    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的研究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1983年,已年满50岁的鲍大夫赶上了出国的“头班车”。经过全国统考,她考取了WHO的奖学金,到美国哈佛大学学习新生儿行为能力的测查。国外的医院对新生儿行为神经测试使她耳目一新。那里的新生儿病房里都张挂着妈妈的大幅照片,玩具音响一应俱全,婴儿床装饰的也非常漂亮。医生护士都把新生儿当成懂事的孩子,进行有感情地交流。这给从事了20多年儿科大夫的她极大的启发:对新生儿行为神经能力的测查,就是对新生儿进行最早期的智力和情感开发,这对孩子们将来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80年代初期,我国在这方面还是空白。想起中国的孩子们,她决定回国,马上去研究和推广这一造福中国儿童的事业。
    开始这个项目的研究时,鲍大夫还有些担心,因为要让新生儿在光着身子的情况下,用半个小时做47项检查。她担心妈妈们因心痛孩子而不配合。后来她的这个担心完全打消了。因为那些新妈妈们看到自己的宝宝会看着红色的小球转头,能听到声音,都非常兴奋。一个妈妈曾激动地对鲍大夫说:她出生十几天的孩子似乎已经能听懂妈妈的话。她一说:“宝宝不哭了,妈妈给你冲奶去”,孩子果然不哭了。这虽然是一种条件反射,却表明新生儿是有认知能力的。经过研究她发现中国的新生儿在神经方面比国外的还要优秀。在研究中,鲍大夫发现,原有的测试项目太多,太复杂,评分和分析方法也不易掌握,很难在我国推广。她根据中国孩子们的情况,结合自己的经验,将测试项目缩减为20项,这就是后来在国内医院产科、儿科推广的“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试方法”。
    这项研究改变了人们对新生儿无知无觉的传统看法,表明新生儿不仅能看会听,而且具有学习能力,为新生儿及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测试,可以在新生儿时期及时发现那些神经异常的孩子,为早期进行干预创造了条件,从而减少高危儿的残疾率。这项研究先后获得卫生部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0-3岁早期教育和窒息儿、早产儿早期干预研究,给更多的孩子带来了健康。
    小女孩菲菲已3岁了,谁也不会想到她是一个出生时因产程过长造成窒息导致的缺氧性脑病的女孩。因为经过鲍大夫为她制定的一个完整的早期行为干预计划的训练,她已长成一个聪明伶俐、活泼可爱,人见人爱的小女孩。经过上呼吸机抢救活下来的早产男孩张帅也很幸运,出生时仅1500克的他,经过按阶段的早期干预,3岁半时已认800多个汉字,可以看故事画书和科普知识书,几天就学会了英语26个字母,并能背下五首唐诗,还知道许多天文、地理知识,被人们看成“小神童”。而这样的孩子,在过去能达到一般孩子的智力水平就很不错了。
    据统计,我国0-14岁的儿童中,有1.2%智力低下。全国约有300万的弱智儿童。而在这部分弱智儿童中,有20%是由于出生时高危因素引起的窒息或早产引起的,另外还有其他的社会心理因素,如遗弃、虐待等,共有60多万。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这么多的孩子给家庭社会国家造成很大的负担。
    鲍大夫通过对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发现那些神经异常的孩子,为早期进行干预创造了条件,并在实践中总结出对各种患儿进行干预治疗的有效方法,从而减少高危儿的残疾率。为保护儿童的生命和健康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鲍大夫认为通过对早产儿早期干预,有三分之二的因早产所致的脑瘫患儿可以避免脑瘫的发生。
    鲍大夫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一位来自浙江的妈妈向鲍大夫咨询说,她有一个6岁的女儿,出生时身体健康,因她夫妇都是大学生,工作很忙,在孩子4个月时就把她托付给祖母看管。老人平时不爱说话,也不爱跟别人打交道,也很少带孩子出去玩儿。在一个封闭的单元里小女孩长到3岁。上幼儿园后不爱说话,也不跟别的孩子交往。妈妈带她四处求医,医生都说她是孤独症。为了孩子,妈妈忍痛辞去工作,专门在家里教孩子说话。
    0-3岁是孩子发展的重要阶段,因为,孩子出生后的头几年是大脑生长发育最快、可塑性最大的时期,这个时期只要给孩子以丰富适宜的环境刺激,就可以促使婴儿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地成长。
    在发达国家,0-3岁的婴幼儿系统科学的早期教育已非常普及。而我国,一般的孩子3岁上幼儿园后才能接受早期教育。在一般人的意识里,孩子的早期教育也是从3岁开始。即使有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知道应该对婴幼儿进行教育,也缺乏计划性和科学性,更不知从哪里寻求指导,从而成为我国教育的“盲区”。
    1989年,已经56岁的鲍大夫开始了对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研究。经过对婴幼儿成长规律的研究,并参考部分国外材料,她编制了一套适合早期教育的大纲。运用这个大纲她们对62个完全顺产的健康孩子进行了早期教育指导。她和她的同事利用周末,每月都到这些孩子家里进行指导,按照婴幼儿的发育规律对这些孩子进行教育,如告诉家长该怎样帮助孩子运动,如何训练孩子抬头翻身等,提高孩子的动作发展水平、认知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等。2年以后的测试表明,与常规育儿组相比,这些孩子的各项指标全部达到正常水平,智力发展指数为110分。而常规育儿的那组共有97个孩子,平均为101分,其中有6名智力不足69分,为智力低下。
    突破从50岁开始
    50岁前后的妇女开始进入更年期,50岁的女工按国家规定到了退休的年龄。然而在鲍大夫身上,50岁却是她事业的开始。
    从1983年出国时起,她就像一个永不停摆的钟表,用心血和汗水弹奏着生命的乐章。
    除了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的测试”的研究和“0-3岁早期教育和窒息儿、早产儿早期干预”的研究外,她还参与并完成了“垂体侏儒诊断治疗”的研究,在北京协和医院儿科开设了矮小儿童专科门诊,用重组生长激素治疗垂体侏儒症获得显著疗效,为国内首先应用生长激素的医生之一。为此她先后获得6项国家级、卫生部和北京市科技成果奖,其中3项为负责人。先后在国家级等刊物上发表论文94篇。组织并主持了5届全国儿童发育和临床学术研讨会,主办全国性“新生儿行为测定和高危新生儿的早期干预”学习班32期,学员上千人分布全国(包括台湾)各地。
    为了推广科研成果,造福广大患儿,她编写了《奇妙的新生儿行为》、《新生儿行为和0-3岁教育》、《挖掘儿童潜能始于零岁》、《塑造最佳人生开始》、《矮身材儿童264个怎么办》等著作7部,《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让您的宝宝更聪明—儿童早期教育与智能开发》等光盘5种,在中国科学报、健康报、健康时报、父母必渎等报刊上发表科普文章49篇,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专题节目播出多次,向广大父母传播早期教育的知识。
    3年前,她又主持开展了全国课题“降低早产儿脑瘫发生率”的研究,全国有30余个单位参加。
    谈起她这20年来所取得的成绩,鲍大夫说:“我是一个儿科大夫,1958年我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就从事儿科工作,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任住院医师,1962年调入北京协和医院儿科。因为我在儿科门诊,接触了太多脑瘫和弱智患儿,他们的痛苦以及家长们期待的眼神,无时无刻不在我的脑海中盘旋。作为协和医院的大夫我感到一种压力和责任。”
  “改革开放给了我机会,使我学习到了美国哈佛大学儿童医院先进的育儿方法。我所做的就是将这些方法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研究出适合中国特点的育儿方法,并将它推广到千家万户的新生儿家庭中,使中国的孩子们能够健康的成长。我的这个想法现在看来是初步实现了,我感到欣慰。”                     林夕夕


〔资料链接〕:
    内藤寿七郎博士曾是日本天皇的儿科医生,现任日本小儿科医学会名誉会长、日本育儿研究会会长,长期致力于国际儿童发展事业,1997年创建“日本内藤寿七郎国际育儿奖”,该奖在世界各国颁发。
    1997年在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时,在中国创设了“中国内藤国际育儿奖”,专门表彰在妇幼保健、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儿童发展领域做出突出贡献者,是荣誉甚高的一项国际大奖。该奖由中日专家成立的评选委员会评选产生,每两年评选一次。从1998年开始已评选四届,前三届获奖17人,冰心、严仁英、周华康、于蓝、茅于燕等曾先后获得此奖。
    2004年(第四届)中国内藤国际育儿奖颁奖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举行,胡亚美、鲍秀兰等8人获奖。

 

18、协和主办重症医学与ICU新进展高级研讨班
    由北京协和医院ICU科主办的全国重症医学与ICU新进展研讨班11月3日-7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ICU医生仔细聆听了我院ICU主任刘大为教授、急诊科副主任于学忠副教授、检验科徐英春教授、杜斌副教授等专家的精彩讲座。
    在长达2个小时的讲课中,刘大为主任就危重病的发生及进展特点,ICU的学说渊源、治疗理念、治疗特性以及全球关注的耐药菌株问题给大家做了详尽而独到的讲解。
    于学忠副主任就心肺复苏的定义及治疗、心跳骤停的心电图分型、除颤时间与成功率、再灌注损伤中的博弈、急性胰腺炎引发的猝死等问题给大家做了讲解。
    在短短五天的时间里,协和专家们充满个性魅力的临床思维、对本专业的深刻理解和驾驭能力给与会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段文利


 19、 医生特别是ICU的医生,应当和病人是最接近的,没有其他任何更重要的事情能超过你对病人的管理。
    插管的那一瞬间,你就要想着什么时候、如何能够脱机。
    3-4个器官功能衰竭,病人死亡率很高。然而明确了病因,近而控制病因,4-5个器官功能衰竭,病人都有可能治好。   
    做ICU,学术上要“争吵”,科里所有人员分成两拨专门吵,碰撞出真理,这就是新的学科的生命力所在。
    作为医院应急应变的梯队,ICU有义务在医院最困难的时候帮助她解决最棘手的问题。

                                                            ——刘大为
生命战士刘大为
    刘大为,男,1958年5月生于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加强医疗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77年考入广州中山医学院,1982年毕业后在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任住院医师。1984年转入北京协和医院加强医疗科(ICU)并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从事危重病医学专业的学习和研究。1988年赴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医学院Civic医院继续危重病医学的学习及研究工作。1996年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1998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多年来一直工作在临床医疗第一线,注重积累危重病人抢救治疗的经验,掌握和理解危重病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复杂的危重疾病的临床医疗中,能在危重病医学原则基础上,注重危重疾病的演变过程及器官与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熟练掌握危重病人的救治方法,熟悉多种监测和治疗仪器设备,并应用于临床医疗,通过动态的、定量的监测,应用先进的、有效的治疗手段对危重病人进行治疗。指导或参加了大量的对危重病人的成功抢救,包括,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严重感染、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严重创伤、等多种危重病的治疗。组织或参加了多次危重病人的国际、国内的成功转运工作。曾多次获得医学科学院系统医疗成果奖。
    在2003年抗击SARS的工作中,忘我地投入第一线工作。首先作为北京市抗SARS专家小组成员,协助市领导制定计划规范。之后,在SARS肆虐之机,作为科主任进驻SARS定点医院,参加建立SARS-ICU,主持临床医疗工作,抢救SARS危重病人,并一直坚持到抗SARS工作的胜利。所领导的集体获得北京市先进集体等多项奖励。个人也多次获奖。
    在临床工作的同时,积极进行对危重病的研究工作,包括对MODS的治疗和预防的研究、血流动力学研究,及对机械通气、血液净化治疗、感染的防治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尤其是对感染性休克进行了系列的临床和基础的研究。作为科研课题的负责人,曾承担“围手术期病人的血流动力学、氧输送及心功能的研究”、“组织氧利用在严重感染时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感染性休克时右心功能的改变及支持方法”等科研项目。较早地提出了提高氧输送在感染性休克治疗中的局限性,而且过高的氧输送并不能改善预后。结合应用胃粘膜pH值与氧输送对感染性休克病人进行监测,可以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提出感染性休克的支持性治疗应以右心功能为主导的治疗原则。
    经常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学术交流,掌握国际危重病医学发展动态。近年来曾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危重病人肠内营养与支气管误吸关系的研究”、“感染性休克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及氧输送的改变”、“选择性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对内毒素性休克的影响”、“重症急性胰腺炎的ICU治疗” 、“感染性休克时右心功能的改变及临床意义”等多篇论文。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等多项科研奖项。
    目前,是多种医学期刊的编委。主编《危重病医学主治医师600问》、《危重病医学》等专业书籍,并参加编写了《腹部外科手术并发症》、《胰腺外科》、《通用危重病急救医学》等多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