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协和医报
2004年第18期《院报》文字内容
时间:2004.08.19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koujie

 

1、邓小平同志非常尊重知识分子,关爱医护人员

      我院方圻教授1988年作为邓小平同志的保健医生,与邓小平同志同去北戴河,8月25日上午,在邓小平同志的提议下,邓小平与夫人卓琳与方圻教授合影留念。
    我院曾经为邓小平同志做过保健工作的朱元珏教授在回忆几年的保健工作时,她说:“邓小平同志非常尊重知识分子,关爱医护人员。他老人家非常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我们作为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感到他老人家非常的亲切。”   (闫  虹)

2、伟大的人物 正确的理论


    在世纪伟人邓小平同志诞辰百年之际,为了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医院党委组织我院近1500名共产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分批前往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世纪伟人邓小平——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展览》。通过参观,许多同志再一次感受到邓小平同志的伟大,邓小平理论的正确,同时,让工作在医疗战线上的医务人员感到邓小平同志带给我们“科学的春天”是多么的美好。大家仍能记起,在那曲折的岁月里,那场浩劫对我们科技事业的破坏,对知识分子的不公正以及工作积极性受到压抑的情景。大家更清晰地记得,1977年,当邓小平再次复职时,他主动要求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1978年3月18日,中国科学界多年来的第一次盛会——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劳动者。”邓小平铿锵有力的讲话,使一度积压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心头的冤屈和苦闷烟消云散。是邓小平同志点燃了我们心中的希望,同时也是邓小平同志点燃了整个中国的希望。1978年3月的春天,也因此被中国的知识分子称为“科学的春天”。又是1986的3月,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讨论“863计划”,党中央很快作出决定,拨款100亿人民币,来实现中国的高科技发展,使得全国科技界的人们欢欣鼓舞。1988年9月12日,邓小平同志在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他讲:要把文化大革命时的“老九”提到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嘛。这句话令全国的知识分子精神振奋,激动不已。
    通过参观,大家认识到,祖国的发展正在蒸蒸日上,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倍受重视,知识分子越来越受到尊重,我们的工作环境和政策越来越宽松,因此,我们一定不辜负邓小平同志对知识分子的期望,为促进中国人民健康事业的发展努力开拓进取,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和丰收成果拥抱祖国科学的春天。    闫  虹

 


3、我院上半年门诊量接近80万人次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18%


    我院认真贯彻执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想办法解决老百姓就医难的问题,在改善和扩大门诊就医条件的同时,各学科医务人员积极出门诊,增加特需门诊、开设晚间门诊。全院各科室想办法多安排出诊人员,以缓解患者挂号难。医技科室的工作人员努力配合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的工作,将各项检查、化验出报告的时间缩短。经过大家的努力,我院上半年的门诊量已完成78万余人次,接近80万。因2003年的SARS干扰,我们将门诊量与2002年进行了同期比较,2002年上半年门诊量为66万,2004年上半年的门诊量增长了18%。
    2004年上半年,与2002年同期比较,门诊工作量超额完成在15%以上的临床科室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耳鼻喉科、变态反应科、皮肤科、针灸科。医技科室有:放疗科、核医学科、放射介入、营养门诊、激光中心、特需门诊、医院保健科。  (门诊部  宣传处)

4、同心协力,打造协和特需医疗品牌


    走进北京协和医院特需医疗部,立即能够感到紧张、忙碌、有序的工作气氛。门、急诊走廊,常常是熙熙攘攘,候诊的座椅及沙发上坐满了人。病房的病床也“供不应求”,不知从何时起入住特需病房也要“排队”了。
    自2000年特需医疗部成立以来,它的医疗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床位由75张增加到127张;门急诊在受到“非典”严重影响的2003年1-7月比2002年同期增加了2624人次,增长12.54%,而2004年1-3月份月均门急诊人次比2003年同期又增长4.3%;病床使用率已达到81%以上,最高时可达到90%以上;手术例数较之3年前增加了34%;干部保健人数已达600余人,将很快增加至700余人。在医疗工作量大幅增长的同时,科室的毛收入每年以20%的增长率增加。
    协和特需医疗已成为全国医疗市场的一个知名品牌,它以具备临床各学科的高水平的诊治、周到的服务、规范的医疗行为的综合优势享誉京城、全国乃至国外。成为特定的服务人群中广大患者求医求药的一个期盼,成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和领导机关最值得信任的医疗服务机构之一,亦成为医院对外服务的一个可靠窗口。
    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取得靠全院上下各科、各部门竭诚协作、同心协力,它是全体协和人共同打造、精心呵护的共有的品牌。
院领导最直接、最有力的领导与支持。
    特需医疗部从成立的那天起(包括其前身外宾干部医疗科)就“得天独厚”地由医院一把手主管,分工副院长亲管。大事向一、二把手直接汇报,科室的建设直接上院长办公会。该科的住院病人情况每天均通过局域网传至院长信箱,院长可随时调阅。该科的医疗行政由分管副院长亲抓,重要病人亲自组织会诊、亲自找患者家属及单位谈话、亲自签署手术意见。2000年首先成为医院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试点单位,得到了比较优惠的政策和较新的管理机制,奠定了科室发展的基础。2002年4月成立了高干保健处,强化高干保健的功能,进一步加强了对该部的管理。
依靠国家政策,建立特需医疗服务价格体系。
    2000年根据三部委、三局办取消内、外宾专项服务及双轨收费方式通知的精神,原外宾干部医疗科更名为特需医疗部。借鉴外宾收费的标准,医院物价管理部门(原改革办)精心设计,建立了北京协和医院特需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在整个的运行过程中始终得到了政府物价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政策扶持。使我们在面对市场经济和卫生系统三项改革时,占据了较好的价格优势,为特需医疗部工作的开展创造了一个优质优价的操作空间。
全院各学科精英荟萃、鼎力相助、高水平的集成。
    慕名而来的各位患者希望得到最高水平的救治,独具特色的特需医疗部的会诊制使医患双方的要求得以实现。特需医疗服务以协和医院专家密集的优势、精良的医疗设备、精湛的医术、以大局为重的人文精神和以病人为中心的职业精神为依托。我们请来院内、院外的顶级知名专家,他们把本学科领域最前沿、最先进、最成熟的知识、技术,最丰富的经验带来,汇聚一堂。每一次会诊几乎就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研讨会。这种会诊最多时,一天可有3-4次;一次重要会诊最多可达45人;一个疑难病例一次住院期间最多会诊可达3-4次。采取各科医师聘任制,可以把各科最鲜活的专业成果和业务信息带到这里,同时又始终保持着与本学科的紧密联系,不失其专科背景。行政职能处室及后勤部门对特需医疗工作给予了最大限度的支持。在这样的氛围中医师、护士、干部得到了协调性与相融性的教育与锻炼。
特需医疗部的同志们精心竭力维护着坚实的平台。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始协和医院就是在国内最早设立对外医疗服务机构之一,有专门的门急诊和病房,有受过语言训练的较高政治思想素质的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七十年代,随着中美建交打开中国通往西方的大门,外宾医疗服务提到了议事日程,协和医院正式成立了外宾高干医疗科。2000年更名为特需医疗部。由于几代协和人的共同努力,始终保持着高水平的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外事无小事”、“干部医疗是大事”,一个普通的医疗问题会引起国与国之间的外交照会;会惊扰中南海政治心脏的跳动;会影响到国家的整体形象。这种特殊的工作性质,使特需医疗部的全体成员需更高的服务要求、更精心的全程服务、更严格的保密、外事和组织纪律性、更具随时应招的机动性、更自觉主动的工作精神、更强烈的责任心。形成了特有传统的与众不同的特质。科室领导24小时随叫随到,不分工作日、休息日,不分昼夜,年复一年。各级医师兢兢业业、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忠实进行着会诊意见的实施,大量的基础临床工作占据了绝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甚至牺牲了专业发展的机会和前途。护士同志们眼勤、手勤、口勤、腿勤,过硬的护理技术与技能、娴熟的外语能力、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相得宜彰。市场部的同志们利用自己的外语专长与各国使馆、各驻华商社、各国商业保险公司、各涉外医疗机构进行广泛的交涉与联络,工作中既要熟悉国际医疗市场操作规程和相关法律规定,又要随时随地维护我们的经济利益和主权利益,已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作业程序,密切配合了医疗服务工作。
    全体成员团结一致、精心竭力、默契配合,为特需医疗服务、为各学科的医疗实践搭建和维护了一个坚实的平台。
不断磨练内功,为品牌增添含金量。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根据医院“四步走战略”大发展的要求,协和医院特需医疗应体现技术优势、价格优势、服务优势、管理优势、形象优势。为此,特需医疗部必须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不断磨练内功,为协和医院特需医疗品牌增添含金量。
    1、建立学科发展概念。面对人口老化,世界医疗体系均对此作出了应对措施,这已成为目前医疗体系改革的趋势之一。特需医疗部服务群体中有相当部分为老年人,可与全院各学科共同探索老年医学的研究课题。
    2、建立自己的基本医疗队伍。针对特需医疗部临床医疗的特点,建立一支相对专科性的全科医师骨干队伍。
    3、进一步改进服务。首先充分认识医疗服务,尤其是特需医疗服务的特质,它是以服务对象为导向的服务,服务的运作过程与生产是同时进行的(服务不能库存——不同于制造业),患者同时参与服务的全过程。在人性化服务原则指导下,要在服务的内容上进一步下功夫:仔细研究有标准化作业程序的服务范围、有合理线路的服务流程、有先进硬件设施和设计合理的服务架构、有高比率满意度的服务结果和有对患者长期影响的社会效益。
    4、加强经营管理。为医院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增加特需医疗服务项目,争取更优惠价格政策。进一步开拓市场,加强宣传,争取更多的高品质的服务群体。进行科室成本核算,增加成本效益,使分配政策对外具有竞争力,对内具有吸引力和公平性,使本科的经济利益与他科经济利益统一。
    通过不懈地努力,打造协和特需医疗品牌,为协和医院的大发展做出贡献。
                                                                   (白纯政  李东晶  王俊清)


5“碰瓷”骗子落网了


    近期,我院连续发生多起住院患者财物被骗的案件,嫌疑人多采用“碰瓷”的手段,以捡拾钱包为诱饵,骗取患者财物。“碰瓷”骗子利用这种恶劣手段,恶毒地掠夺患者的钱物,严重侵害了患者的切身利益,严重影响了医院的治安秩序。连日来,医院保卫处与保安中队精心策划,周密部署,先后派保安员王成、崔海红、赵美、王富民、姚旭等人在医院事故多发区域重点位置轮流蹲守。8月12日早6时许,“碰瓷”的骗子出现在医院15楼1层的走廊上,医院保安队员勇敢地冲上去,将两名犯罪嫌疑人抓获。在抓捕过程中嫌疑人以利器对保安人员进行威胁,并企图逃跑。保安队员不顾个人安危,终将嫌疑人制服、擒获,并将2名嫌疑人交东城公安机关审理。                                            (保安中队 王成)


6、无痛治牙在我院已成为现实


    对牙科治疗的恐惧广泛存在于牙科门诊患者之中,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医院看牙过程中止痛不完全,从而造成患者对再次治疗的恐惧,另外也和患者的预期性疼痛有关,即患者主观认为治牙很疼,进而对治疗过程产生恐惧。据美国权威的《牙髓病学》杂志报道,约50%的患者因对牙科治疗的恐惧而延迟了治疗,在国内这一现象更为普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无痛舒适的牙科治疗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为此,2000年协和医院口腔科与本院麻醉科合作,成立了“牙科恐惧症的现况调查和临床治疗对照研究”课题组,并于2001年成立了无痛牙科治疗门诊,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了我院相应的无痛牙科治疗常规。2003年5月,正式成立了“无痛牙科治疗中心”。医院对无痛牙科治疗中心的成立给予很大支持,购置了大批先进设备,配备了专门的人员。现中心主要接诊的对象是患有轻度或重度牙科恐惧症的患者。开展的治疗措施有:无痛局麻注射、口服镇静、笑气镇静、静脉镇静、静脉超浅麻醉、静脉全麻以及脱敏疗法、心理暗示等心理疗法。
    自开诊以来,接待了大量的对治疗牙病有恐惧心理的病人,使患者在无痛的情况下,完成牙病的治疗,接受无痛治疗的患者对此给予了一致好评。
    无痛牙科治疗中心出诊医师及时间:
    ★ 万阔:硕士学位,口腔科主治医师,主要负责口内治疗。(周一下午,周三、周五上午,周二、周四全天)
    ★ 景泉:学士学位,口腔科住院医师,主要负责口外治疗。(周一至周五全天)
    ★ 廖福桂:口腔科修复主治医师,主要负责口腔修复业务。(周一至周五全天)
    ★ 龚志毅:麻醉科副教授,负责静脉镇静、静脉超浅麻醉、静脉全麻等麻醉业务。(周三下午)
    ★ 桑诺尔 :麻醉科主治医师,负责静脉镇静、静脉超浅麻醉、静脉全麻等麻醉业务。(周三下午)
    挂号地点及挂号标准:在北京协和医院特需医疗部挂号,按照特需医疗部挂号标准挂号
    收费标准:按照特需医疗部收费标准收费
    联系方式:电话:65295256 电邮:admin@painlessdental.org
    亦可登录网站:www.painlessdental.org.

 7、我院首例自体肺移植手术获得成功
 

  2004年7月27日,我院首例自体肺移植手术获得成功,患者于8月9日康复出院。
    肺移植可以挽救和延长终未期肺功能衰竭病人的生命,提高病人生存质量,为垂危的肺病患者提供新生的希望。据统计我国已行各种肺移植手术仅35例。我院胸外科副教授戈烽,近年来潜心这一技术的开展,经过周密的计划,戈烽副教授等医生通力合作,于2004年7月27日成功为一位52岁女性,因患左上肺癌并肺功能不全患者实施左全肺切除,并将下肺自体移植。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已于8月9日康复出院。这一手术的成功,填补了我院自体肺移植的空白。
    这例自体肺移植术尚数我院首例,戈烽副教授凭借充分的理论准备,扎实的外科基本功,在曹智理副教授等配合下,从左全肺切除、淋巴结清扫、左下肺的处理、肺保护液的灌注到肺移植整个过程都有条不紊地一次完成了。肺离体缺血至移植完成再灌注,仅用了1小时45分钟。在手术过程中麻醉科罗爱伦教授,叶铁虎副主任和赵晶大夫及手术室护士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和配合。术后胸外科全体病房护士们,对患者进行了精心的护理。经过14天的努力,患者得以康复出院。对于手术的成功和精心的护理,患者非常感谢。
    手术成功了,病人康复出院了。用戈烽副教授的话讲,这例自体肺移植术的成功,仅是开始。它的成功,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同时也积累和丰富了我们的经验,也锻炼了我们的医护队伍。下一步,我们将适时实施异体肺移植。这些技术的开展,无疑是终未期肺功能衰竭病人的福音。     (曹智理)

   
8、我院骨科副教授田野,上了澳门日报


    今年7月27日的澳门日报在显要位置用很大篇幅报道了澳门山顶医院在我院骨科田野副教授的指导下,脊柱侧弯纠正大手术获得成功的消息。骨科田野副教授是一年前由医院派往澳门山顶医院工作的。北京协和医院与澳门山顶医院历来就有交流与合作,以定期及连续派出专家赴澳的形式,从理论、临床等多方面给予山顶医院骨科以帮助。特别是对于疑难病例手术的指导。
    田野大夫初到山顶医院,承担把那里骨科的医疗技术水平向上“推一把”的任务。皇天不负有心人,在田野大夫的悉心指导下,山顶医院骨科由田野来澳初期主要对聚集下来的骨科较重的畸形和肿瘤病人进行治疗,发展到现在慢性骨科疾病,如腰椎、颈椎病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骨科疾病展开治疗,并将这些治疗向正常化方向推进。最近,更在澳门成功实施了“胸腔镜脊柱侧弯前路松解加纠形固定术”,且手术非常成功。报道中还介绍到,田野大夫还将医学界老前辈吴阶平老先生的教诲带到澳门,带给那里的医生们。吴阶平教授讲:“能看病治病的人才是医生,能治难病的人才是专家;不但能治疑难病,而且能从中总结出治疗经验和别人分享的人,才是医学科学家。”因此他要求山顶医院的同行,要学会总结经验,并把经验与别人分享,并鼓励他们争取在三至五年内走上内地的医学讲座的讲台,带着自己的临床经验走上世界的讲台。报道中还用“京专家指导攻克难关,山顶医院骨科进步快”作为小标题,赞扬田野大夫。
    另一篇文章中报道了田野大夫指导骨科医生完成澳门百名学生的脊柱侧弯情况的调查,提出预防胜于治疗,早发现可以免于手术,以指导学生们积极预防脊柱侧弯的发生。
    在报道中,还配发了田野大夫在那里与山顶医院医务人员以及患者合影的两幅照片。
    据了解,田野大夫将延期在澳门的工作,要再过三个月后,才能回到医院。我们祝愿他在澳门工作更加努力,更好的展现我们协和人的风采。    (闫  虹)


9、思想道德教育月活动在全院深入展开

左上:五官科党总支召开总支委员会,结合本总支的实际工作情况,认真部署思想道德教育月活动安排。
 

 右上:药剂科召开全体工作人员会议,学习有关文件, 张继春副主任结合自己四十年药学工作生涯的体会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正反典型事例,阐述了一个药学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品行。她语言朴实、语重心长,深深地打动在场的每个人。

左下:医院财务处利用双休日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学习,并与每一位工作人员签定了工作岗位承诺书。内容包括要爱岗敬业、      遵纪守法、做到不贪不占,公私分明;如有违反开除直至追究刑事责任等。

右下:院团委、护理部组织团员、青年以及年轻护士的学习,鼓励他们向老一辈协和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10、火热的七月,血管外科两破纪录


    8月4日,血管外科全体医师循例在血管外科西院病房会议室,准备进行每月一次的医疗质量监控。大家惊喜的发现,在过去的七月里,血管外科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七月出院人数72人,完成手术62例,这两个数字均突破血管外科历史最高水平。
    血管外科共有2个病区,44张床位。炎热的七月,全体血管外科的医护人员在管珩主任的带领下,团结协作,一个月内共完成手术62例,出院72人,使血管外科的床位周转率达到163%,床位使用率达到98.53%。东院区血管外科病房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周转率,达到225%,使用率100%的传统,西院区床位周转率也达到了116.7%,使用率达到97.31%,这是自血管外科中心成立以来,在床位使用率和床位周转率的最高纪录。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完成的62例手术中,动脉性大手术为32例,超过总手术量的50%,在国内任何一个血管外科中心,这个数字都是位居前列的。而在这32例动脉性手术中,还包括了2例大动脉支架植入这样的属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手术。
    血管外科在注重手术数量和质量的同时,还充分注意了医疗安全。7月份,天气特别炎热,血管外科在完成的62例手术中,仅有2例在术后出现了伤口血肿,其余的患者均得到了良好的康复。
    大家清楚地看到,血管外科成绩的取得,是他们全体医护人员用辛勤的汗水所换来的。管珩主任、刘昌伟副主任作为血管外科的学术带头人,他们对每一例大手术都做到了亲自上台把关;王世华副主任为了科室的工作,推辞掉多次外出手术的机会,将本院和本科室的工作放在第一位;刘暴医生新婚燕尔,为了工作他放弃婚假,坚持工作;叶炜医生的父亲生病需要手术,自己的孩子才两个月,他默默的克服了自己家庭的困难,一天假也没有请。正是由于有这些同志的无私奉献,大家的相互支持,才取得了血管外科高纪录的诞生。
    管珩主任在总结会上,充分肯定和赞扬了全体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干劲。她说:往年的七月,一般都是外科手术的淡季,但是今年的七月,我们血管外科却非常兴旺,两项工作创造了自己的纪录,这是每一位医护人员努力的结果。北京协和医院每天都有很多患者前来就医,病源充足,我们要非常珍惜,希望大家再接再厉保持住这个势头,多为患者,早为患者解除病痛是我们的责任,希望通过我们的服务,为医院和科室赢得更大的荣誉。     (血管外科)

 


11、学习协和前辈  弘扬协和精神

 

 怀念恩师


    祝谌予教授逝世五周年,继承弘扬恩师毕生遵循周恩来总理的教导:“一个医生做到不主观、对病人来者不拒”,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学生 郭赛珊
             2004年8月12日

祝谌予生平 (1914-1999)
    祝谌予,字慎余,男,1914年11月30日出生,汉族,北京市人。全国著名中医临床家,中西医结合专家及社会活动家。历任北京中医学院教务长、金匮教研室主任,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研究生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党员,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北京市政协委员,第七、第八届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第五、第六届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五、第六届中国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首批认定国家级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
    1933年9月,北京汇文中学毕业。同年拜北京著名中医施今墨先生为师,开始医学生涯。在跟随施先生出诊看病期间,刻苦学习中西医学理论和经典医著,如《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奠定了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1939年9月至1943年12月,就读于日本金泽医科大学医学专门部系统学习西医学4年,获学士学位。
    1943年底回国,在北京开办联合诊所,后去天津开业行医。
    1947年8月至1949年8月担任云南昆明第八区公路局医务室主任。
    1949年8月至1956年9月任云南昆明公路总局第三施工局公路工程段医务室主任、工地医院院长。
    1956年国务院决定筹建北京中医学院。经施今墨先生推荐,周恩来总理审批,调任北京中医研究院,担任全国离职西医学习中医班的教学工作。
    1957年9月至1975年9月,任北京中医学院教务长、金匮教研室主任,为促进我国高等中医教学的建设发展和培养国家高级中医学专门人才奠定了基础。在教学中注重从临床实际出发,结合常见疾病特点,以古为今用的原则讲授中医经典,开拓古方今用的领域,使教学生动并收有实效。
    1962年在施今墨先生指导下,祝谌予会同翟济生、施如瑜等先生,开始整理施今墨临床经验。从施今墨临床诊治3万多例医案中,精选诊治思路独特、疗效卓著的病案300余例,1966年完成初稿,该文稿于文革期间遗失。改革开放后几经周折,五易其稿,完成《施今墨临床经验集》书稿,于1982年12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1988年11月第1版第3次印刷。
    1971年至1975年借调中国医学科学院,主持医学科学院西医学习中医班的教学工作,连续主办西医学习中医班10期,培养学员500余名。有不少高级西医学专家,如黄家驷、谢少文、曾宪九、陈敏章等,先后参加过西学中班的学习,许多学员以后成为中西医结合事业的骨干力量。
    1975年9月至1988年1月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创建协和医院中医病房及中医实验室,使中医科逐步发展成为拥有中等规模的临床科室,在以西医为主的协和医院内具有一定位置和影响,在医疗、教学、科研方面不断取得成绩,古稀之年以后培养研究生,为协和医院中医科的建设发展和协和医院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开展做出重要贡献。
    198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8年1月退休。退休后继续从事繁忙的临床医疗工作,主持北京市政协工作和热心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关注国家经济建设的进程和推动社会民主进步的发展。 1992年国家首批遴选为全国名老中医,至1995年1月带教学生3人并指导学术经验的继承整理工作。 1999年8月1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发表医学著述:《祝选施今墨医案》1940年;《施今墨临床经验集》1982年;医学论文160余篇。 研究文集:1982年《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1996年《施今墨对药》;1993年《祝谌予临床经验集》;1996年《祝谌予临证验案精选》;1999年《祝谌予经验集》;2001年《祝谌予经验集》韩文版;2003年《祝谌予临床经验辑要》(季元整理)

 12、深切的缅怀 难忘的教诲

 
   祝谌予老师离开我们已经5年了,但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老师就生活在我们中间。病房查房时我们用到老师的经验,门诊工作中我们想到老师的对药,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我们面前,铿锵有力的声音常常响在我们耳边,高尚的医德不断激励着我们,正如一位哲人说得那样:“有些人活着,但已经死去,而有的人死了,但他仍然活着”。他老人家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作为主任,他老人家为协和医院中医科的发展和建设呕心沥血。筹备中医科病房,完善实验室工作,使中医科在综合性西医医院有了一定地位,具备了从事医教研工作的基本条件,为我们今天能够成为北京市示范中医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老师,他老人家对学生严格要求,诲人不倦,临诊总是有问必答,释疑解惑,耐心指导。要求学生先做到“貌似”,进一步做到“神似”。讲课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博征旁引,涉猎广泛,声音洪亮,听过祝老讲课的人无不交口称赞。工作之余,他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多年的经验传授给学生。晚年还指导研究生以及学术思想继承人;培养中医药大学的学生、进修生,可谓桃李满天下。
    作为医生,他老人家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不论尊卑贫富,皆为至亲之想。解除病人痛苦是他最大的幸福,病人的需要是他工作中最大的动力,“来者不拒”是他工作的座右铭,除了正常门诊以外到处都是他的诊室,还免费为全国各地患者通信治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无愧于协和名医的光荣称号。 作为学者,他老人家潜心研究中医理论,不断学习现代医学,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从无门户之见,善于取各家之精华,学同道之擅长,凡遇有效之方药及独特的见解,都会推敲揣摩,深入研究,验之临床,融各家学说于一体,参以己见,使之更臻于完备。这就是他能够成为杏林典范,医学大师的关键所在。
    作为领导,他身兼数职,但从不居功自傲。曾任全国政协常委和北京市农工民主党副主委,模范执行党的各项政策,与共产党肝胆相照,同舟共济,为农工民主党和全国政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老人家无限热爱中国共产党,久经风雨,矢志不渝,始终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员发展大会上祝老激动地说,我多少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要更加努力为党工作,他用“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结束了他的发言,同时也用实际行动实践了他的诺言。 老师一生用平凡积累伟大,用勤奋矗立丰碑,用赤诚创造感动,用智慧成就奇迹。我们将永远怀念他。用老师的精神勉励后学,用老师的医德教育晚辈,用老师的医术造福病人。让生命在医疗战线上闪光,让热血在平凡的岗位上播洒,让信念在为病人服务中升华。用我们的成绩告慰老师的英灵,让老师永远含笑九泉。 (中医科  梁晓春)

 

 宽厚谦和  豁达乐观
   

 ——怀念祝谌予先生     

    
    到今年8月12日,祝谌予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五年了。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眼里,在我的脑海里,先生的身影和容貌还是那样亲切熟悉,他依旧在我们中间。 回顾和先生的师生缘,得到先生直接的指导和熏陶,是从1977年自北京医学院毕业后分配至协和医院开始的。那时先生从北京中医学院调到中国医学科学院不久,主持医科院西医学习中医的教学工作,我有幸参加过先生主办的医科院西学中班的学习,以后在先生的主持下又到中医药大学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进修,从此引导我与博大深奥的中医药学紧密联系。在学术方面,深感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和成绩都倾注有先生的心血,先生对我的关心和影响是多方面的。初到协和的一段时间里我因家住京郊,平日住在协和的集体宿舍,先生为方便工作平素就住在工作的办公室,后来我知道那时先生的住房问题还未得到解决,这却使我得以与先生有了更多的接触。记得在晚上的空余时间里,在办公室常和先生一起回复来自全国各地患者求医问药的来信,或是给晚间来诊的病人看病,可以算是业余门诊,至今先生洪亮的带有北京腔的普通话的声音还时常在耳旁回绕。
    跟随先生学习,最难忘的还是1992年以后的跟师学习,先生经国家遴选为首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整理指导导师,经核准我再次成为先生的学生。先生临床擅长治疗胃肠病、妇科病、糖尿病和疑难病,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医风,受到患者欢迎和爱戴。在三年的跟师学习中,我们学生3人跟随先生诊治来自各地的患者2万余例次,收集整理了大量临床资料,并从中整理归纳120余例有效验案和治学经验、医论医话等内容,以后分别集之成册出版发行,为进一步整理总结先生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特点奠定基础。这些工作虽很辛苦,却有意义,相信随着医学发展和时间飞跃而愈显重要。
    1995年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继承工作结业出师会上,先生身穿西装,精神矍铄,佩带红花,和我们合影留念,那段难忘的历程和幸福的瞬间保存为永恒的回忆。 先生是医学家,同时又把自己的一生与国家建设发展和社会民主进步事业紧密联系。
    先生1957年参加中国农工民主党,长期担任农工民主党的领导职务。自80年代初期从事人民政协工作,担任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北京市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在繁忙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余,先生热切关注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积极促进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为推进社会民主进步,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懈努力,做出重要贡献。
    1999年5月,那时先生因病在协和住院期间,不顾重病在身的病痛,心里惦念和关注的仍然是北京的建设和发展。透过病房窗户,看到窗外迎接建国五十周年快速建设的王府井新东安的建筑群和东方广场挺拔耸立的新建筑,先生还深情的说:“我赞成北京现代化的大都市规划建设。”还和我们相约:“等病好些,一起去看新北京,逛王府井。”遥望着窗外日新月异的北京城区的建设和变化,我深知那里凝聚着先生奋力为北京建设发展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为此我百感交集,心情沉重。 先生早年师从北京名医施今墨,深受施先生治学思想的影响,对于施先生倡导革新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学术思想 :“中医改进之方法,舍借用西学之生理、病理以互相佐证,实无他途”等教导和嘱托,一直铭记于心,作为终身实践为之不懈奋力追随的方向。
    先生多次结合自己学医、行医的亲身经历撰写专题文章,说 :“我学过中医,又学过西医,深感中西医学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就是取其长,补彼短,使祖国医学发扬光大”。在先生主编的《祝选施今墨医案》、《施今墨临床经验集》和撰写的《回忆施今墨先生》、《施今墨先生治疗胃肠病之经验》、《施今墨先生的中西医结合思想和我对中西医结合的看法》等书著和文章中,表达和记述着先生素禀先师施今墨先生的教诲,主张中西医结合,不惜毕生精力而为之求索与奋斗的印记,成为师承工作的先驱和典范。1998年11月,先生在晚年发表的最后一篇学术文章,仍是有关中西医结合事业建设和发展的主题,站在医学发展的高视点,促进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建设发展。先生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它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中医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现在的理论体系和规模。如何进一步发扬中医学,这是许多有识之士矢志探索的目标,我认为中西医结合是发扬中医学的关键”,需要积极倡导中西医学要相互学习,“扬长避短,共同发展”。9个月后先生因病离开了我们。
    在国家关于卫生工作“中西医并重”,“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和“促进中西医结合”方针政策指导下,我国中医药事业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不断创新与发展,为维护人民健康,战胜疾病和促进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不断取得的瞩目成果与业绩,相信先生也能感到欣慰和满意。几十年来,先生经历新旧两种社会,经受许多风雨,遇到种种坎坷,却始终能够做到于事业竭心尽力,于学生循循善诱,于病人来者不拒,表现了顽强不息的坚韧精神。
    1985年1月9日先生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年七十岁,行医五十年之际,终于实现历经三十多年追求进步的夙愿。那时先生年逾古稀,多次表示有生之年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矢志不移,要继续努力。为国家四化建设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理想信念,毫不动摇,老而弥坚。先生的身体一向很好,拥有健康。身体健康,先生直到老年80岁以后仍然满面红光,步态稳健,声音洪亮,不但从事临床工作,胜任每单元诊治50-60例次患者的门诊量,还带教学生,承担党派和人民政协的领导职务及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有时住宅楼电梯停电,还能安然徒步登楼梯14层回到住所。心理健康,先生为人宽厚谦和,性情豁达乐观,心胸开朗,甚至在文革期间经历困境和曲折,仍能泰然处之保持平和的心态。先生从不刻意追求养生之道,因为在几十年坎坷的经历中没有条件刻意追求“养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或无意的顺其自然,把“健康的身体寓于健康的精神”之中,认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才是养生长寿的真谛。1993年,先生为《名老中医谈养生之道》一书题字作序并专题撰文,畅谈人生体验和“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终其天年”富有哲理的长寿秘诀,使更多的人健康长寿而有所裨益。
    1998年我们开始的“祝谌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多媒体信息系统”课题研究,应用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试图多方面收集整理先生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等内容,由生平简介、图片、音像资料、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介绍、临床医案、中医药学相关资料和参考文献等部分组成 ,得到先生大力支持和热情鼓励。同年5月先生书赠“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为医务工作者责任”的警言,既是先生于晚年敬业的自励,也是先生对后学晚辈的殷殷期望和鞭策。经过历时4年辛苦不懈的努力,该课题研究完成并通过中国中医药学会专家组评审。现今先生隽秀有力、苍劲的墨迹依然,而先生却已远去。先生宽厚谦和,豁达乐观,追求进步,不畏艰辛的人格精神,将永远感召后人,在人们的思念和回忆中永存。(季  元)


14、一代宗师,教泽长存   

      
    1978年我从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分配到协和医院中医科,能在祝谌予老师身边工作、学习和抄方襄诊,倍感荣幸。尤其是1992年被国家“两部一局” 遴选为祝老的学术经验继承人,举行拜师仪式之后,从师三年,侍诊在旁,耳濡目染,老师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和做人的风范,都使我感受至深,受益终生。 老师精湛的医术是众所周知的,他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胃肠病和妇科病方面的研究颇有建树,治愈的患者不计其数,这些成就的取得基于他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广收博采的治学之道。
    老师在学术上提倡中西医结合,临证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我们随师学习过程中,体会最深之处就是他思想从不保守,勇于革新,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他非常推崇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学习态度,认为临床上要向现代名家虚心求教,不耻下问。不论是哪一级医生,或者书刊、杂志所载,甚至是民间流传的,只要其一方一药有效,益于病家,我们都要取其所长,化为己用。 老师一生所遵循做人的原则是:认认真真看病,老老实实做人。他曾对我们说过:“要学好医术,首先要学会如何做人。”因此对名利、金钱等身外之物很不看重或去刻意追求。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医疗工作,看病时非常投入,一丝不苟,对患者一视同仁、和蔼可亲。他曾提出医生对病人要做到四心:热心对待、耐心询问、细心诊断、诚心治疗。由于疗效卓著,医名远播,慕名求治者极多,以致诊务极为繁忙,但他从不推诿,多年来牢记周总理对病人要“来者不拒”的教诲,耐心细致地为每一位患者诊治。 老师对我们几名学术经验继承人的培养,更是循循善诱、事必躬亲、呕心沥血、要求严格。不但在出诊时带教指导,而且在繁忙的社会活动和医疗诊务之暇,还抽出宝贵时间亲自为我们讲课、批改学习笔记,从不间断。实在太忙,就把讲座录音后让我们听录音带,誊写成笔记再批改,有时甚至到夜深十一、二点。特别是当我们整理出版《祝谌予临证验案精选》和《祝谌予经验集》两本专著之际,他都要逐段逐句进行审阅。不要忘记:此时老师已届八十高龄,每当回忆及此,看到老师那认真清晰、端庄硬朗的批改笔迹,老师那亲切清癯的面容就浮现眼前,不禁使我潸然泪下。
    老师非常重视临床实践,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从医六十余年从未脱离过临床医疗工作。他认为判断一个医生水平的高低,不但要看其理论掌握多好,更应以疗效为衡量标准,理论再好,治不好病就没有说服力,只有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提高疗效。他医学生涯的座右铭就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老师处方选药寻常普通,从不用晦涩难记之方,也不见奇特贵重之药,但每每妙手回春,关键是他辨证准确,组方法度严谨,用药丝丝入扣,平淡之处乃见神奇。 我们缅怀老师,就是要把他的医术、医德继承下来,发扬光大,造福人民,做一名好医生,不辜负老师的培养之恩。 (董振华)

15、深切缅怀我的

导师祝谌予教授 

 

    我的导师祝谌予教授离开我们已经5周年了,今天我们大家在一起缅怀他老人家,就是要学习他老人家对医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对患者的无限热爱;对工作的精益求精;把老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化作我们工作的动力,激励我们不断探索医学的未知,为造福人类作出我们的贡献,以告慰老师的英灵。
    祝谌予老师热爱中西医结合事业,毕生倡导和从事中西医结合,为中医现代化努力探索,不断进取。他早年受业于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先生学习中医,后又东渡日本,就读于日本金泽医科大学学习西医,毕业后回国,历任北京中医学院教务长,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理事长、顾问等职务。著有《祝选施今墨医案》、《施今墨临床经验集》等书籍,发表论文近百篇。他为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祝老师在临床实践中遵经而不唯经,师古而不泥古,既守古人法度,又有创新精神。他在《中级医刊》连载的“古方之今用”就是很好的证明。平时经常教导我们,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西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我们应该扬长避短,不断提高疗效,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他将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辨证以治本,辨病以治标,不断提高临床疗效。他对胃肠病的治疗就是在宏观辨证使用经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检测技术及中药药理微观辨病用药。如慢性萎缩性胃炎,即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能够促进胃粘膜增生的活血化瘀药物及药理研究证实能够抑制幽门螺旋菌的药物。对于妇科月经不调则根据月经生理周期制定不同治疗方案,月经前半周期使用补肾养血以促进卵泡成熟,月经后半周期采取舒肝活血以期月事按时而至。
    早在1980年就为了统一糖尿病的辩证分型,在临床治疗大量糖尿病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糖尿病辩证分型标准和施治方药,使临床治疗和临床科研有所遵循,论文于1982年发表在上海中医药杂志。后来我科历届研究生都采用这一分型标准,直到1993年卫生部颁布了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老师对糖尿病的治疗同样是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配合药理研究证实有降糖作用的药物如生地、黄连等,不断提高疗效。又如他在临床发现糖尿病人多有舌质紫暗、舌下静脉曲张等血瘀证的表现,首先提出活血化瘀治疗糖尿病,创立了益气养阴活血方。并指导我做硕士课题就是观察益气养阴活血方对糖尿病人血液流变性的影响,论文发表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中文版和英文版上。
    祝老师热爱教育事业,为培养医学人才倾注了大量的智慧和心血。作为北京中医学院第一届教务长,他主张对祖国医学以继承为基础,以发扬光大为目的。主持制定了一套前所未有的中医教学大纲,为系统培养高级中医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调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后,先后举办了10期西医学习中医班,培养了大量的中西医结合人才。直至耄耋之年仍然坚持培养研究生并指导继承和整理学术经验。为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竭尽全力,真可谓“春蚕到死丝方尽”。
    祝老师热爱患者始终以病人的利益为重,“来者不拒”是他的座右铭,把能够为病人解除痛苦作为他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对病人不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尽管行政事务缠身,社会活动繁多,但他从未停止过为病人服务,家里、办公室、旅途上、会议休息厅都是他的诊室,到处都有他忙碌的身影。终身为外地患者通信治疗,从不计报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于他医德高尚,学验俱丰,1991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科学家证书和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中国医学科学院授予“协和名医”称号。
    祝老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还不时浮现在我们眼前;他老人家的铿锵有力的声音仿佛就在耳旁;他对患者“来者不拒”救死扶伤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他老人家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梁晓春)

16、热爱协和 关注协和


电视系列片《风雨话协和》将于近日播出
    北京电视台《品牌故事》栏目全体编导人员与我院宣传处共同努力,利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在我院进行了《风雨话协和》电视片的采访和拍摄,近期完成了后期的制作。经电视台的审批,决定于8月24日,在北京电视台第五套节目中进行播放。 北京电视台《品牌故事》栏目,讲述品牌成长的故事,展示品牌的荣耀与失败,艰辛与喜悦,激情与理智。通过对成功品牌的透视,为更多品牌照亮通往成功的道路。《品牌故事》不是一个单位的介绍,而是通过发生在本单位的一些有意义的故事去发掘该单位的与众不同以及故事背后的故事,以展现品牌的魅力。 《品牌故事》每周一期,每期30分钟,讲述一个品牌故事。北京协和医院特别受到编导人员的重视,在拍摄过程中,认为一期难以表述协和的品牌,故打破常规,将《风雨话协和》拍摄为四集,分为:历史篇、人才篇、制度篇、创新篇。《风雨话协和》电视片将于8月24日、8月31日、9月6日、9月13日播放,每次一集。《品牌故事》在北京电视台第五套节目,播出时间在每周二的20点30分(晚8:30),每集30分钟。重播时间:每周三,13:06和每周日上午9:20。欢迎大家踊跃收看。 通过观看《风雨话协和》使全体协和人更加了解协和,热爱协和。我院正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月活动,9月15日也将迎来我们两院合并庆典大会两周年和北京协和医院建院83周年。愿每一个协和人为了协和金子般的品牌而努力工作,为协和金子般的品牌增光。 (闫  虹)

 

 

17、老院长喜过八十六岁生日     7月29日上午,我院6层的特需病房里不时的传出阵阵笑声。这一天是我院老院长欧阳启旭这位老红军的86岁生日。他因为生病,在医院接受治疗。医院党政领导们虽然工作很忙,但是他们没有忘记老院长的生日。29日上午,党委分管老干部工作的副书记杨玉雯、医院已离休的老党委书记王荣金、老干部处的全体工作人员以及特需医疗科主任李东晶、病房的护士长等手捧祝福的鲜花和写着大寿字的生日蛋糕一起来到老院长的房间,大家共同祝愿老人家幸福、长寿。86岁高龄的欧阳老院长看到大家前来看望他非常的高兴,听到大家要与他一同照相时,老院长像个孩子一样,将祝福生日的小花冠戴在了自己的头上,幸福与兴奋的笑容洋溢在老人的脸上。 在同一天过生日的还有王荣金老书记,73岁的王书记也得到了大家的祝福,祝福他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在这一天,戚可名院长、党委书记鲁重美、副院长赵玉沛在百忙中都到病房看望并祝福老院长生日快乐。            康  红

 

18、照片新闻
    院校近日召开2002-2004年度“两红两优”表彰大会,我院团委荣获“院校红旗团委”称号;内科团总支、急诊团支部被评为“红旗团支部”;王迁、王颖轶、马焕芹、刘晓萱、张迪、贺峰、郝英英、杜铁宽、刘健等九人被评为“院校优秀团员”;任寰、王维斌、范蓬京等三人被评为“院校优秀团干部”。

 

 

19、“九九重阳”活动多 


    “九九重阳节”是所有老年同志的一个节日,为了让我院离退休的老同志在送走这个炎热的夏季后能够过一个愉快的重阳节,老干部处的同志们作出了系列活动的安排。活动内容如下:
● 组织老同志大合唱,参加院校的歌咏比赛;
● 组织时事讲座并组织东西院区的参观;
● 组织一次“金秋京郊游”;
● 为了迎接建国55周年,在国庆前夕召开一次部分党员参加的“热  爱祖国”座谈会;
● 对于老同志来讲,健康是金。为了他们的健康,继续组织“营养与  健康”知识讲座;
    以上活动均得到医院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希望广大离退休人员积极踊跃参与这些活动,丰富生活,过好每一天。         老干部处

20、院团委举办2004年团干部培训班

 

    骄阳似火,年轻人的热情比骄阳更火!
    2004年8月7日,院团委组织的2004年团干部培训班在东院区住院楼四层多功能厅如期举行。来自各个团总支、支部的年轻人齐聚一堂,开始了一天紧张的学习。内容包括一个报告、三个讲座、分组讨论、讨论汇报以及撰写学习心得。
    党委杨玉雯副书记在为培训班发来的贺词中,就医院目前的良好发展态势给大家做了扼要的介绍,并对团干部们提出了德能勤全面发展、甘于奉献、群策群力把我院共青团事业推进新的时期的任务和要求。
    会上,团委书记段文利作了题为《活动是抓手、创新是灵魂、团干部素质是关键》的报告,就我院目前共青团工作的基本概况、定位、总体思路、工作机制、经费来源,我们所具有的优势与面临的困境给大家做了介绍,并就活跃基层共青团工作上团干部素质是关键、以及如何成为一名具有胜任力的团干部等与大家进行了沟通。在上午、下午和晚上,团干部们听到了三场风格迥异的讲座。
    中青院刘卫兵副教授在上午的《共青团基层活动设计的方法与技巧》讲座中,理论与实例相结合,为大家描述了共青团几十年发展的脉络、共青团活动的三要素与特征、活动设计的工作依据、核心要素等,拓宽了大家在基层团的活动设计上的思路。中青院赵凤敏副教授特意为协和青年准备了《个人成才与组织发展的双赢理念》的专题讲座,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张西明教授所讲《世界文化与青年思潮》,则从文化的作用与力量谈起,介绍了当今世界文化的三个两元对立格局以及新自由主义等四种主要思潮,以全新的观点丰富了大家的见识。
    全天会议分三个阶段进行,上午由李东辉同志主持,下午和晚上由王维斌同志主持。通过这些讲座和报告,团干部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随后的分组讨论进行的如火如荼。他们纷纷献计献策,为搞好我院共青团工作,调动青年积极性,加强组织凝聚力提出了许多的宝贵意见。并结合医院活动,针对思想教育主题月的内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最后,团干部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培训,我们的确学到了很多团的工作技巧与知识,统一了共青团工作大有可为的思想与认识,也结识了许多其他科室的青年,加强了院内青年之间的沟通与横向联系,感觉受益匪浅。( 陈明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