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媒体视点
病理人的足迹:北京站——刘彤华院士
时间:2017.12.24
字体:
来源:本站原创


2016年1月28—29日,《中国病理人的足迹》寻访团来到了全国寻访活动的第三站—北京,此站寻访团的专家有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会长丁彦青教授、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病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丁华野教授、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卞修武教授,寻访团在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主任梁智勇教授及北京医院病理科主任刘冬戈教授陪同下代表中国病理界的同仁,探望北京协和医院刘彤华院士、北京大学廖松林教授、军事医学科学院陈德蕙教授。

北京,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孕育了一大批大师级学者、科学家、教育家,他们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病理也一样,在这里我们要探望的三位中国病理大师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刘彤华院士、北京大学廖松林教授、军事医学科学院陈德蕙教授,他(她)们都亲历了新中国病理事业的成长,见证了新中国病理事业的壮大,他(她)们也都从事病理工作半个多世纪,把一生奉献给了病理事业,为此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他们的身上仍保留着中国老一辈科学家严谨、执着、奉献的精神信仰,弥足珍贵,他们敢为人先,用于创新,是中国病理人的骄傲。让我们一起走进他(她)们,感受他(她)们对病理事业的奉献精神及绚丽人生。


《中国病理人的足迹》北京站 | 刘彤华、廖松林、陈德蕙教授

梁智勇教授、卞修武教授、丁彦青教授、丁华野教授、刘东戈教授


著名病理学专家——刘彤华院士

走进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寻访团来探望的是著名病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彤华教授,她是我国病理界唯一从事临床病理工作的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业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影响力。在六十多年的病理诊断生涯中,她始终坚持“为患者服务第一、病理质量至上”的原则。八十八岁的她仍始终坚持在医院一线病理工作,为中国病理事业保驾护航,2011年10月,她获得了“中国病理事业终身成就奖”,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老者,了解并记录她一心一意致力于病理事业,从昔日的江南才女,如今成长为中国医学界的著名院士的执着而坚持的一生。

刘彤华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29年11月生,江苏无锡人,1953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毕业后就从事病理学的医、教、研工作,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教授。

《中国病理人的足迹》北京站 | 刘彤华、廖松林、陈德蕙教授

寻访团专家探望刘彤华院士

刘彤华教授从事病理诊断已六十余年,有极丰富的经验和很高的造诣,病理诊断深得院内外临床医师的信任。研究方面长期从事胰腺癌及内分泌肿瘤的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近年来一直研究胰腺癌的实验性基因治疗。用基因转移技术将反义癌基因或野生型抑癌基因或自杀基因导入人胰腺癌细胞系,均获得了癌细胞生长抑制的效果。又用Survivin作靶基因合成DNAzyme,以及针对K-ras第12密码子突变模式的不同,设计siRNA,二者均证实能有效地拟制癌细胞的生长。目前,正在进行胰腺癌和内分泌肿瘤特别是嗜铬细胞瘤的遗传学研究。

1994年,经过反复修正和钻研,由刘彤华教授主编的《诊断病理学》出版,这成为了中国病理工作者必备的参考书,也是临床病理工作者必备的学习工具。作为一位老协和人,刘彤华教授肩负着传承老协和精神的使命,她希望新一代的年轻工作者可以将老协和的工作精神延续下去。

《中国病理人的足迹》北京站 | 刘彤华、廖松林、陈德蕙教授

《中国病理人的足迹》北京站 | 刘彤华、廖松林、陈德蕙教授

工作中的刘彤华院士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委卞修武教授在谈到此行的目的时,对刘彤华教授说:“刘院士,您是我们病理界的权威,是唯一从事临床病理工作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您对中国病理事业的发展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您当初积极推动分子病理的发展,才促进了现在我们病理学科较全面的进步,您一直是我们的榜样,所以今天我们三个病理学会联合来拜访您,作为老一辈著名的病理学家,我们想把您的这种精神传承下去,您可以讲一讲您自己的事情,对年轻人的期望等等。”刘教授很谦卑地说:“最近我的记忆有些不太好,那我就和大家聊一聊,朋友一样地讲一讲,忘了讲到哪里你们可以提醒一下我。”

在聊到如何走上病理道路时,刘彤华教授想了想说:“当时也是想做临床,后来分配到了病理科,既然分到病理科就先做吧,逐渐地时间长了,发现病理有很多东西在吸引我,而且也和临床有很多联系,所以既然要做就要踏实做好。”

“当时协和的老教授都非常平易近人,协和的所有学科都非常平等,像张孝骞这样的大教授都十分平易近人,就算是见到我这样的小辈,也十分地客气。记得有一次,张孝骞老教授做完手术,连手术服也没有换,直接就到病理科来,把术中所见告诉我,对我启发和帮助很大。”刘彤华教授回忆到:“老协和的时候,我和临床各科室的关系都很好,不管是工作上还是平时生活中,大家都处的很好。临床和病理的交流非常多,这对于病理和临床的诊断非常有益。还记得大外科有一个小姑娘来病理科进修了一年,回去工作起来都非常得心应手,因为她了解到疾病的病理基础,对于临床疾病治疗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所以说,我就觉得临床和病理轮转,十分有必要,十分有意义。”

“年轻的时候,我就喜欢新的东西,喜欢研究新的内容,科研和临床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刘彤华教授谈到,如今她领导的科研工作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引领中国病理学科的发展。二十一世纪的临床医学进入个性化医疗的时代,疾病的治疗进入精准治疗的时代,刘彤华教授率先在国内建立了分子遗传病理实验室,提出了靶向治疗需要精准诊断的概念,拓展了病理学的发展方向,为病理学科地不断壮大做出了积极贡献。

“现在学病理的年轻人多吗?”刘彤华院士很关心地问到,卞教授回答说:“现在国家出台很多政策,随着学科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人认同,医院也很重视学科发展,和以前相比要好很多,但和临床科室相比,我们病理人才还是有很大的缺口,尤其是专科病理不断地开展,人才需求量很大。”

回忆起自己的恩师——中国著名病理学家胡正祥教授,刘彤华教授便会流露出怀念和敬仰之情,他说虽然只是短短十几年的交往,但学到了很多,“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激励着每一代人,她也希望这种精神在年轻人心中扎根,将协和的精髓传承下去。“年轻人在工作和学习中,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要坚持自己的工作,不能半途而废。”刘教授对青年一代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在近多半个世纪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刘彤华教授培养了众多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在刘教授的影响下,他们同样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愿这种精神能不断延续和传承下去,让老一辈科学家的大家风范传承下去。

《中国病理人的足迹》北京站 | 刘彤华、廖松林、陈德蕙教授

各位专家与刘彤华院士合影留念

最后,刘彤华教授对寻访团的到来表示感谢,并与到访专家合影留念,在此行即将结束之时,各位专家也祝愿刘院士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