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教育
微血管减压术辅以异常肌反应电生理监测治疗面肌痉挛
时间:2011.07.03
点击数:
字体:
来源:本站原创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又称面肌抽搐,是指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节律性抽搐、痉挛或强直性发作;多从眼轮匝肌开始,逐步向下扩展波及至口轮匝肌、面部表情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关于面肌痉挛发病机制的假说认为:血管对于面神经根部进入脑干处的压迫造成神经纤维局部受损,相邻传入、传出神经纤维之间形成假突触传递、“电流短路”致使HFS发生,因此理想的治疗方式是既能解除血管对神经的压迫,又能完全保留血管、神经功能。


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通过垫开物,将责任血管与面神经根部相分离而达到治疗目的,目前已成为面肌痉挛的首选治疗。其疗效取决于术者准确判定责任血管、并对面神经根部受压处施行充分减压;为了准确判定责任血管、提高手术的疗效,术中利用电生理监测异常肌反应信号的改变被引入了面神经微血管手术中。在生理情况下,刺激面神经的某一分支,只引起该分支支配肌肉的收缩;在病理情况,给面神经某一分支施加电刺激时,不仅该分支所支配肌肉收缩,同时在其它分支所支配的肌肉上也可记录到肌电活动,这种反应被称作异常肌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或者叫侧方传播反应(lateral spread response;LSR)。临床观察到,异常肌反应是面肌痉挛的患者的特征性电生理表现,并且与责任血管的移除关系密切:解除责任血管对面神经根部的压迫,大部分患者的异常肌反应消失;复原责任血管对神经的压迫后,异常肌反应重新出现。基于这一现象,微血管减压术中运用电生理监测异常肌反应可明确判断责任血管,减少对于邻近无关血管的牵拉,并可证实充分减压。


术中辅以电生理监测记录异常肌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的变化情况,有助于判定责任血管、提高手术的疗效。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李永宁教授从2009年4月开始,应用该术式治疗了百余例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手术前后,按照Shorr分级标准,评估患者的疗效。术后痉挛症状降至0级称为痊愈。痉挛程度较术前下降2级,即从III~IV级降至I~II级为明显缓解。痉挛症状较术前下降1级,即IV级降至III级为部分缓解。以上三种情况被认为是有效。术后症状级别较术前无变化称为无效。经治患者中,93.6%术后痉挛症状完全消失,6.4%痉挛症状改善(2例由III级降至I级,1例由IV级降至II级),总体手术有效率为100%。随访5-22个月,均无复发。


偶有患者术后短期内出现耳鸣,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改善微循环药物治疗后,随访时耳鸣症状消失。所有患者中未出现脑脊液漏和死亡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