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室动态
美国西北大学纪念医院:紧密结合科研与临床
时间:2016.06.15
点击数:
字体:
作者:放射科 王怡宁

2012年6月到7月,我有幸获得百人计划资助,前往美国西北大学纪念医院影像中心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学习交流。

    

西北大学纪念医院                   

Feinberg医学院和纪念医院

美国西北大学Feinberg医学院成立于1859年,坐落在繁华的芝加哥市中心,名列美国医学院前二十,在伊利诺伊州和芝加哥地区更是排名第一。它是美国顶尖的研究型医学院,也是每年全美医学院申请人数最多且竞争最为激烈的医学院之一。西北大学Feinberg医学院因其具有实力强大的附属医院——西北大学纪念医院(Northwestern Memorial Hospital)和每年超过3.5亿美元的科研经费(2014年科研经费高达3.898亿美元),在全美获得了很高的认可度。始建于1926年的医学院大楼Ward Memorial Building已成为Feinberg医学院的标志性建筑,是美国第一座学术摩天楼。

作为集科研、医疗及教学一体的综合性医学院,Feinberg医学院拥有10余所附属医院及医疗中心,18个国际医学交流中心及3700余名教职人。Feinberg医学院有三所附属医院入选全美最佳医院排名,其中西北大学纪念医院在全美同类医院排名第11,10余个医学专业全美排名前 20。

医学院的科研基金占西北大学科研经费总额65%以上。医学院有600余名科研人员,近年来开展临床试验4600多个,荣获科研奖励1800余项,这些都使得Feinberg医学院能始终走在各个医学专业发展领域的世界前沿。

西北大学纪念医院影像中心

交流期间,我主要在西北大学纪念医院影像中心参观学习。这里良好地传承着Feinberg医学院的发展理念,将医疗、教学及科研三者充分整合。

医疗方面,影像中心共有160余名医护人员。大家沟通良好、协作顺畅,共同为患者提供完善的医疗服务。影像中心开展了丰富的检查项目,他们的优势专项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肿瘤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静脉中心介入影像及治疗等。影像中心针对病人开展个性化服务,保证每个病人的检查效果最优。每台影像检查设备平均每天完成20余例患者扫描,不到我院的五分之一。

教学方面,影像中心有180余名教职人员,主要教学任务有医学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学生教育采用问题式学习模式,基础与临床能力培养并重。住院医师实行“三年轮转+两年专科”的培养模式。一名住院医师由2至3名带教老师共同指导。每周的时间按照4:1被合理地分配给临床和科研。每位住院医都需要和上级医生共同完成研究项目,撰写发表日常工作相关的临床文章或动物实验相关的科研文章。科内经常开展专题讲座、继续教育讲课和优秀文献学习等活动。医学院和医院设立多项奖学金,方向覆盖临床医疗和科研,鼓励医学生和住院医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科研素养。

科研方面,在学校、医院及多项科研基金的大力支持下,影像中心设立了5个医疗研究中心及实验室,覆盖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肿瘤、儿科、女性生殖系统等9余个主要影像研究领域。最前沿的设备技术为科研提供了保证,高质量可重复的数据采集帮助医生高效、经济地开展各项科研,促进学术交流及科研合作。科内设有专业科研支持人员,如调研经理,财务专员,IRB协作专员、统计专员及基金申请专员等,形成了高效的科研团队结构。以西北大学纪念医院著名的“影像转化中心”为例,从影像医师、科研助理、研究专员到研究生及住院医,合理的人员配备、有效的团队建设、紧密的临床合作共同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促使影像中心的科研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为临床应用。在科内整合的同时,影像中心也积极参加院内多科协作。临床科室建立前瞻性研究队列,影像中心提供先进的影像方法进行评估,分工合作显著提高了科研产出。

理念比知识更让我获益

这次访问交流让我学习了前沿的心血管影像技术,如心脏大血管4D-Flow、磁共振T1/T2 Mapping 技术、心脏功能分析方法和房颤患者心脏磁共振图像改善技术等。更重要的是,它拓展了我的医疗及科研视野,尤其在科研团队建设和医学生培养模式方面给予了我很多启发。

传统的“单打独斗式”的科研模式恐怕难以适应如今飞速发展的医疗领域,科研团队建设才是发展的趋势。对科研团队来说,需要获得核心仪器设备的支持;对于科研人员来说,需要掌握生物信息学、统计学和图像分析等知识。从医院层面,设立小额科研基金可以鼓励创新性初期研究。通过配备基金申请支持人员,可以提高效率和成功率。我院历来鼓励青年医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了解最新发展动态,近年设立的百人计划更是把前沿的临床、科技发展和国外医疗机构的管理模式带回了协和。此行让我更加坚定了回国完善团队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出、丰富和完善放射医疗体系构建的决心。

归国组建心血管影像小组

回国后,在放射科金征宇主任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积极投身到心血管影像小组的组建工作中去。我们的团队包含医师、研究生、技师和临床护师等。

目前心血管影像小组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建立了心脏大血管临床影像检查规范化扫描方案,完善了MR及CT等影像检查的标准流程,开展了多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影像检查项目(动态负荷CT心肌灌注检查,超低剂量冠状动脉CTA检查,心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大螺距低剂量CTA检查和T1/T2 Mapping心脏磁共振检查等)。

心血管影像小组积极探索和临床科室的合作交流,在与我院风湿免疫科、血液内科和心内科等的协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免疫科肺动脉高压协作组中,合作研究肺动脉高压在心脏结构及功能方面的影响及影像表现。在免疫科肌炎协作组中,合作研究皮肌炎疾病等系统性免疫系统疾病心肌受累的早期诊断、严重程度分级及预后评价。在血液科淀粉样变性协作组中,合作开展淀粉样变性疾病心肌受累相关课题研究。与心内科合作建立超声-磁共振协作组,合作开展疑难疾病影像多模态联合读片。与心内科合作开展冠心病患者动态负荷CT心肌灌注试验等。

心血管影像小组努力将更多的科研成果第一时间应用和服务于临床。

目前正在开展的超低剂量冠脉CTA检查项目,不仅能极大幅度地降低辐射剂量(单次冠脉CTA最低辐射剂量仅为0.2mSv,相当于四张胸片的辐射剂量)和对比剂使用剂量(可低至20ml),还能简化检查前患者的繁琐准备、增加临床受众患者范围,使广大患者受益。与心内科合作开展的冠心病患者低剂量动态负荷CT心肌灌注检查项目,不仅能降低冠心病患者CT检查辐射剂量,还能有效帮助临床评估冠脉病变相应的心肌血流灌注情况,实现从形态学水平到功能学水平的心脏CT“一站式”检查,在为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准确辅助信息的同时,还能帮助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与血液科合作开展的心肌淀粉样病变研究,可以实现对淀粉样变心肌受累病灶的定量分析,从而更加精准的完成临床诊断和指导干预措施,并能给予有效的患者预后评估。

此外,小组还积极拓展院外合作,与中科院自动化所、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医科院动物所、北京科技大学及厦门大学等科研机构建立了互助合作交流,共同了完成多项心血管领域的创新性影像研究。

心血管影像小组下一步的计划是,在规范临床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临床型和转化型研究,继续科研创新,加强院内外交流及多中心合作,优势整合,资源互补,进一步实现科研与临床的有机整合。

感谢百人计划,我将继续努力为协和的医疗事业作出贡献。希望百人计划能继续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医务工作者参与学术访问活动。祝福北京协和医院硕果累累,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