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室动态
让光明洒满人间——记我国神经视野学的先驱和开创者劳远琇
时间:2010.08.23
点击数:
字体:

 

做一个视道上的好“电工”
    “电灯不亮了,检查灯泡完好,那一定是线路出了毛病,需要找电工去检查修理。神经视野工作就像眼科里的电工。视力出了毛病,检查眼球是完好的,一定是‘视道’发生了故障,找一位负责‘视道’的大夫来检查维修”。
    她一边形象的说着,一边又拿起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人头的侧面像,指着眼球后面的部位说:“这就是视神经,视纤维从这里开始,左右各有一百多万根,它们进入颅腔后,在不同的位置,经过多次复杂而有规律的排列组合,形成视交叉、视束,再进入脑内,伸展为视放射,直达脑后枕部的视皮质。这些部位如受到损伤,它相关的视野部位就会出现视功能缺损。这些缺损只有用视野检查方法才可以找出来。”
    多少年来,劳大夫就是通过视野检查,为很多长期不能确诊的病人找出疾病发生的元凶。
    一次,一位中年干部模样的患者愁眉苦脸地来到门诊看病,检查视力及眼球均未见异常。经过视野检查,发现患者双颞侧偏盲。劳大夫告诉他“你患有脑瘤!”他听后立即高兴地跳起来。脑子有瘤子,怎么还会高兴?劳大夫不禁诧异。随后患者说出了事情的原委:“两年多了,我一直头痛、视物不清,但在多家医院检查,都说眼睛没毛病,周围的人都说我是装病,不安心工作,领导也经常批评我,我真是说不清道不明,谢谢你终于为我找着了病根儿!”,第二天,患者作了颅脑CT检查,果然发现有垂体瘤,经神经外科手术摘除肿瘤,术后十多天患者高高兴兴地出院回家。
    40多岁的乐团打击乐手李先生,性格内向,一向少言寡语,突然变得很爱说话,而且经常一句话反复说个不停,妻子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诊断为“精神不正常”,于是住进精神病医院,先后作了八次胰岛素休克治疗,病情仍不现好转。后来病人又出现视物模糊,视力严重下降。医生认为是服用大量镇静剂所致。在妻子的陪同下病人来到协和眼科就诊。劳大夫根据多年的经验,考虑可能脑部有肿瘤,遂做视野检查,发现患者双眼视野明显颞侧偏盲,诊断为视交叉部病损,次日又做颅脑CT检查,证实蝶鞍扩大,有肿瘤。经神经外科开颅摘除肿瘤后,病人行为、视力完全恢复正常。这位被当做6年“精神病”的病人,终于摆脱了“精神病”的折磨。
    某油田干部,经常乘坐三匹马拉的马车下工地检查工作,一段时间以来,他坐在马车上,只看见左右两匹马,中间那匹马在眼前“消失”了,变成一个黑团。到多家医院检查,双眼视力、眼前节及眼底均正常。既然眼睛正常,为什么看不见马?亲友们都以为他得了癔症。患者精神压力很大,甚至怀疑是不是“有鬼”作怪。后来辗转来到协和医院,劳大夫怀疑他可能是视野出了问题,经视野检查发现在他注视点的附近左侧有一小块视野缺损,两眼的视野缺损在同一位置,同一形状,重叠在一起,因此他前方视野中出现一块视功能“缺损”区,由此遮挡了中间的那匹马,那匹马也就“消失”了。追问病史,患者有高血压病多年,推测他的右侧视放射中,有一小血管堵塞,导致所供视纤维功能受损,出现了两眼同向偏盲型暗点,建议病人去内科就医。经劳大夫一解释,病人打消了顾虑,从“鬼”的纠缠中挣脱出来。
    在长达60多年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劳大夫深深的体会到:眼睛是全身多种疾病的窗口,颅脑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内科等疾病、代谢及中毒等疾病,它们都在眼睛或视道上表现出症候,这些症候可以协助诊断,甚至是首发的诊断依据。
    劳大夫说:“近年来CT颅脑扫描已被广泛应用,有人误以为CT可以替代视野检查,其实二者是相辅的检查手段。视野检查更能表示视功能损丧的多少及病损所在的位置。在视野检查出同向偏盲病例中,脑血管病占76%,而脑血管的小病变,又往往不易被CT等影像显示,因此详细的视野检查非常重要。现在每年协和医院眼科都要接待1600多位患者视野检查,许多原因不明的疑难病症,在这里得到确诊。
   
    填补我国神经视野学领域空白
    1950年底,劳大夫应聘来到抗战胜利后刚刚恢复工作的北京协和医院,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当时眼科除了已故的罗宗贤教授兼职眼科主任,每周来两个半天门诊,同仁医院眼科主任张晓楼教授每周来一个半天门诊外,科里竟然没有一个全职医生,眼科门诊和病房也都没有恢复。劳大夫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协和眼科的第一位全职医师。当时没有病人可看,没有学生可教,孤独和郁闷曾伴随劳大夫渡过一段时光。后来在罗主任的建议下,劳大夫去病理科进修眼科病理,这为她以后眼科学专业的开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后来胡铮、张承芬、费佩芬、过慧君、王子政、张潜等医师和技术员先后来到协和眼科工作,罗宗贤教授也由兼职改为全职主任,眼科设立了门诊和病房,各项工作正式开展起来。
    1953年罗宗贤主任建议并鼓励劳大夫深入专攻神经视野学,并指出:“视野学与人体其他器官的疾病有广泛的联系,除多种眼科疾病外,与颅内疾患和周身中毒性疾病尤为密切;视野检查对诊断疾病及追踪病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此学科还是一个空白点,需要有人去填补”。在罗教授的信任和指导下,劳大夫于1954年在协和眼科创建了神经视野学专业组,并将神经视野学定为终生奋斗的目标。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她在视交叉疾患发生视野缺损的机理及激素分泌性垂体瘤的研究上获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成果奖,为我国神经视野学的开创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1957年,劳大夫编写的有27万字的《临床视野学》专著问世,填补了我国该领域里的空白,该专著在全国卫生医药大会上获奖。之后劳大夫又先后在国内、外医学期刊上发表了相关论文近80篇,多数为国内首次报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她指导研究生从血运供养探讨视神经交叉疾患发生特型视野缺损的机理,获得卫生部科研成果进步奖,受到国内外同等的高度赞誉。她主持的专业组在临床方面积极进行视野检查,从1978年到1989年共查垂体瘤病人视野近4000人次,观察垂体瘤对视功能的损伤,并开展了垂体瘤病人双眼视颞侧偏盲的发病机理的实验研究,对垂体瘤研究课题作出了贡献。作为国际视野学会会员,她参加了多次国际会议,在大会上做的专题报告,引起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为了推广视野学知识,多年来她招收全国各地进修生来院学习,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视野学人才。
    除此之外,劳大夫还参加了一些国家重点科研工作:1973年在国务院计划生育的科研工作中,主持女用口服避孕药的眼部并发症的临床研究;1985年参加卫生部防疫司召开的“水体污染慢性甲基汞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审议会,她评述了甲基汞中毒对大脑视皮质的特殊损伤及出现的特殊视野改变,得到了重视和认可。参加北京协和医院“激素分泌性垂体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该课题获1991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教学方面,劳大夫每次讲课,都事先认真备课,参阅国内外新的资料,仔细编写讲义,精制有关幻灯片,深入浅出、有条不紊地讲解,学生们说:“劳大夫讲同一课题,你听过一次,以后再听一次,必有新的收获。”
    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的1955班,有一半毕业生分配到眼科专业。来眼科后,眼科基础课包括眼的胚胎学、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以及视野学等,科里委派劳大夫负责讲课并指导实习。教与学相长,因此,劳大夫更多地掌握了临床课题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使她的临床基本功更扎实了。
    劳大夫1984年获北京高教局颁发的“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三十年”奖状;1987年被协和医院评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先进工作者”;1987年获中国医学科学院及协和医科大学颁发的“为院校作出贡献”奖状;1990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为高校教育及科技事业工作四十年成绩显著”奖状;1990年获中国医学科学院及协和医科大学颁发的“在研究生教育事业上成绩显著”奖状。

    立志终生奉献祖国眼科事业
    1919年,劳大夫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中学教师家庭。1932年被保送进福湘女子中学。中学期间,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一所盲女学校服务。那是一个私立的慈善机构。劳大夫说:“在盲女学校里,盲人学生们每三四个人为一个小组,其中一个人是组长,无论到哪里,另外两三个人总是跟在组长后面,日子久了,我们才了解到,尽管都是盲人,但组长的眼睛却有一点点“光感”,其他人则是完全在黑暗中的盲人,听凭组长告诉他们天亮了,天黑了,电灯亮了,电灯熄了,告诉他们门在哪里,领着他们出入房门和教室。”这些情景使劳大夫认识到,即使微微的一点“光感”,对一个人来说也是多么宝贵!
    从那时起,劳大夫便立志做一名眼科医生,挽救盲人,哪怕让盲人得到一点点的光明。抱着这种信念,1938年劳大夫考入了湘雅医学院。抗日战争时期,她随学校逃亡到贵阳。毕业前夕,学校要求填写志愿,劳大夫毫不犹豫地在第一、二志愿上全都填写上眼科。当时同班只有四名女生,学校鼓励女生学妇产科或儿科,并承诺如果学这两科可以留校当助教,而要学眼科,必需接受“征调”,到伤兵医院服役一年。劳大夫毅然选择了眼科。一年后,劳大夫回到了湘雅,有人劝说,眼球是那么小的一个领域,两个眼球还长得一样,有什么知识值得你毕生钻研呢?但中学时代到盲女学校服务的情景深深印在劳大夫脑海中,她立志终生从事眼科,挽救盲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劳大夫返回长沙。当时长沙地区没有眼科,但眼疾病人却很多,现在已经看不到的角膜软化症,几乎天天可以见到。“那些患角膜软化症的儿童骨瘦如柴,声音微弱,只要你轻轻扒开他的眼皮,他的晶状体就会蹦出来,落在地上,因为他的角膜已经坏死”。劳大夫说起当时的情景仍难抑制内心的悲痛。
    抗日战争期间,长沙遭到日军的狂轰滥炸,整个城市夷为瓦屑,湘雅医学院也遭到洗劫,医疗设备更是不能幸免。而从国外医学书刊上她看到很多新技术,新疗法,抱着对眼科知识和技术的迫切追求,劳大夫想出国深造。正巧,1948年报纸上刊出美国大学妇女协会愿提供中国职业妇女几个奖学金名额到美国进修专业。经过考试和面试,在全国录取的三人中,劳大夫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后来劳大夫又得到了中美文化基金会的奖学金。1949年1月劳大夫前往美国。
    经过刻苦学习,劳大夫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她同时获得美国医院的聘书和北京协和医院的聘书。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气象万千,劳大夫归国心切。但美国当时极力阻止中国学生回国。怀着对祖国无限的挚爱,对亲人的无比惦念,劳大夫历尽艰辛,克服重重困难,乘坐大海轮,经过24天海上飘泊后,终于到达香港进入深圳,回到祖国。那一刻劳大夫止不住热泪滚滚。从那时开始,劳大夫就投入到我国的神经视野学医教研工作中。
    现在,操劳了一生的劳大夫,依然放不下她的事业,放不下她的病人,放不下她的学生。每周她都要定时来到医院,不计任何报酬地参加疑难病例讨论;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毕生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她所希望的是:“在自己有生之年,仍然继续做一个人民有用的人。”劳大夫在她平凡的岗位上,带给患者的是光明,传给学生的是精神。
    采访结束时,当记者提出要给她拍照时,她马上“唉哟”一声说:“不行,我还没有打扮一下咧!”遂即转身向身旁的一位学生说:“你有没有化妆品,借我一用?”她那爽朗的笑声,那神采飞扬的神情,哪里像一个已88岁的老人。难怪有人说她:腰背挺直、走路稳健、思维敏捷、讲话清楚、耳聪目明,真是一点也不虚言。
    她为什么能笑得那么甜?那么美?她坎坷而又辉煌的一生已经告诉了其中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