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室动态
品读《一个医生的故事》
时间:2015.05.25
点击数:
字体:
作者:谭先杰
来源:本站原创

    去年大半年,每周五的下午,圈内的同事们都会享受一份特殊的“大餐”。这一天,《健康报》会连载著名妇产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郎景和教授的生活随笔--《一个医生的故事》。
    作为在郎大夫(协和医院对郎景和院士的惯常称呼,甚至包括我们这些学生)身边工作二十多年的学生和同事,我自然也会跟着在朋友圈中传阅电子版,偶尔还会写上点感悟。但是我总觉得不太过瘾,因为我一直喜欢纸质书的特殊质感。
    今年春天,我到厦门参加全国妇产科学术大会,郎大夫在会场签送了我一本刚刚出版的《一个医生的故事》。带着这本散发墨香的新书,我去了鼓浪屿岛上的一个家庭旅馆,在一杯香浓咖啡的陪伴下,在窗外淅淅沥沥的春雨声中,品味故事,聆听讲述。
    其实书中的很多故事我以前就听过。有的是郎大夫在查房或门诊中,在病人离开后结合病情给同事或学生讲的;有的是他在科里每月一次的月报会上点评时讲的;有的是一起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时他在旅途中给我们讲的;还有的是他带领同事们每年一次去西山脚下祭奠科里的几位前辈大师时讲的……
    在书中,郎大夫从医学大家回归到了普通医生的视角,娓娓道来他50年漫漫从医路上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他说,书中那些难忘的故事,不仅仅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那是学术),更在于诊治过程中,医生与病人的思想碰撞、交流与合作。他说这些故事是向自然、向医学、向大师、向病人的顶礼膜拜,而低头沉思。
    于是,《感念前辈》、《忆林巧稚大夫二三事》、《“我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老中青三人行》、《可敬可爱的宋大夫》等故事,让一代又一代人认识了林巧稚院士、宋鸿钊院士、吴葆祯教授等名师大家,讲述的是协和医院和协和妇产科的悠久历史,传承的是厚重的协和底蕴和人文精神。
而《地震之夜》、《三十多年未辍的贺年片》、《一夜看了15个急诊》、《我收下了病人给我缝制的鞋垫》、《我切除了最大的子宫肌瘤》、《一封感人的留言》等故事,讲述的则郎大夫作为医生的快乐和辛苦,道出的是真诚的医者仁心和浓浓的医患之情。
    《外科“三忌”》、《医生“三趣”》、《医生“三重境界”》、《四个敬畏》、《通、近、达》、《外科医生的“台风”》、《上台易,下台难》等文字,没有任何枯燥说教的痕迹,是郎大夫用毕生所学、所行、所思,向后辈们传授从医、处世、为人之道。
    《我的故乡》、《我的父母》、《学打字,买打字机》、《我的书房》、《我打儿子一巴掌》等故事,又让我们看到了郎大夫作为普通人,作为儿子、丈夫和父亲的一面,流淌的是感人的亲情。
    《滚动的睡眠》、《鼾声如雷》、《事或趣事》、《逛书店》、《真好吃的月饼啊》、《如何开始收集铃铛》等小故事,还让我们看到了郎大夫在日常生活中有趣的一面,有时甚至是童心未泯。
    书中的有些故事我在不同场合听过不止一次,但有意思的是这些故事几乎没有不同版本。郎大夫说,他是用五十年的经历在讲故事,而不是像作家那样去编故事,所以,“故事或文字,都是百分之百真实,乃为医生的科学精神使然。但故事完全没有名字,是出于对医疗规则和病人的尊重。”
    颇为自豪的是,我还是一篇故事中的小人物。在《妇产科男生小合唱》一文中,我就是伴舞的6个男扮女装、身穿童裙的“童女”之一,而6个穿工装裤的“童男”,都是60开外的女教授。那是一次以弱胜强(大内科)、以巧取胜的典范之作,郎大夫自然津津乐道。
    郎大夫满腹经纶,文学功底非常深厚,但他讲述这些从医故事时用的语言却极其朴实,简单自然。一是故事本身已经足够丰满,不需要引经据典和旁征博引;二是郎大夫应该是秉承了林巧稚院士和宋鸿钊院士的风格。郎大夫在多篇故事中都曾说到,林大夫和宋大夫都是用平实语言讲述高深道理包括医学知识的大家。
    一次我曾班门弄斧与郎大夫讨论古体诗,郎大夫兴之所至作了几首。但他说,古体诗固然好,终归限制思想,行文难免拘谨,还是现代语言自由些。然而,在《忆江公》、《记严仁英大夫》、《医生的“戒、慎、恐、惧”四字诀》、《阿里行》、《有书无法》等故事中,郎大夫还是展示了古体诗的功力,或缅怀前辈,或感念岁月,或调侃人生。
    坦白地说,品味郎大夫的医生故事,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知识储备,甚至需要一定智慧。九零后的年轻人读起来可能多少会有些距离,但年龄稍大、与医院或医生打过交道的人,读起来一定会亲切自然。公众能从这147篇带有温度的故事中分享到大师的睿智与宽厚、严谨与科学,感受医者的仁心与仁术、喜悦与无奈;理解医学的神圣和莫测、现状与局限……诚如郎大夫所言:医患交流是交心。只有相互增进了解,医患关系才能和谐。
    而对于在从医之路上行走的同行和后辈,读起来自然会更深刻,更受益。故事教育医者需要才、知、德三足鼎立;要修炼得意、得气、得道三重境界;要敬畏生命、敬畏病人、敬畏医学、敬畏自然;要用听诊器把自己和病人连接起来;要体会“医生给病人开出的第一张处方是关爱”……
    郎大夫的故事还有很多,我将一如既往,洗耳恭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