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室动态
麻醉科举办2013年中美围术期患者安全与临床质控研讨会
时间:2013.12.17
字体:
作者:申乐 赵晶 王彤
来源:本站原创

    11月23日,2013年中美围术期患者安全及临床质控研讨会在北京协和医院学术会堂召开。本次大会由国家卫生计生委麻醉质量控制中心主办,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承办。麻醉科主任黄宇光教授担任大会主席,罗爱伦教授担任大会名誉主席,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质量处樊静处长、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管理研究所阎赢主任及北京协和医院张抒扬副院长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党委综合办、新闻宣传中心和医务处等职能处室负责人及来自全国的麻醉质控中心负责人受邀参加了本次会议。
    大会特别邀请到现任美国麻醉质控中心主任、美国心脏协会/美国非心脏手术术前心脏评估指南学会主席、宾夕法尼亚大学Perelman医学院麻醉与重症治疗科主任Lee Fleisher教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国际副主席及执行医学总监、麻醉与重症医学科前任主任John A. Ulatowski教授,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医院麻醉与重症治疗科助理教授Joshua H. Atkins博士等国际讲者。中方讲者主要有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麻醉科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麻醉质控中心秘书长李天佐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手术部主任、浙江省麻醉质控中心常务副主任严敏教授等。中美两国麻醉领域的专家们围绕围术期患者安全与临床质量控制的话题,分享了他们的经验与体会。

    呼吁建立标准的数据采集和结果分析
    Lee Fleisher教授是国际知名麻醉学教授,出版了多部麻醉学与循证医学专著,多篇关于临床麻醉安全与质控的临床研究论文发表在NEJM等著名期刊上。他在报告中指出:为有效保证临床质量和患者安全,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标准的数据采集和结果分析。美国的质控部门通过详细比较分析这些数据,进行系统的评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改善医疗服务体系。Lee Fleisher教授所在的宾夕法尼亚大学麻醉与重症治疗科目前所进行的医学评估通过了国际质量委员会及美国医师协会医疗质量委员会的批准,由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进行地区性收集,并设定了详细的数据采集和汇报流程。其中一项统计研究是手术质量改进项目(NSQIP),该项目主要集中评估患者的预后。
    Lee Fleisher教授还指出,造成患者围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自身健康条件,直接与麻醉因素相关的死亡只占不到1%。临床安全和质量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减少系统或人为因素造成的错误或失误。现在绝大多数麻醉医师都是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提供服务,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将来我们要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实施麻醉与评估。针对麻醉学的特点,美国麻醉质量控制机构提出了若干指导原则,包括提高数据存储设备、成立麻醉不良事件报告系统(AIRS)等。麻醉医生在围术期的患者安全和临床质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同时,我们必须清楚麻醉科和手术科室、手术室护士、内科医生等是一个团队,需要相互合作才能共同提高患者安全。
    建立安全文化,加强全员培训
    John A. Ulatowski教授介绍了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麻醉及重症医学科麻醉安全与质量控制的经验。该院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麻醉安全与质量控制,创立的“患者质量与安全委员会”由院长/CEO及董事长出席,创立了行政领导巡视制度,提倡重视安全的文化理念,组建了“安全与质量研究所”。工作方面重点开展了多项以医院为基础的安全项目,得到了国际的普遍认同,目标是要建立安全研究所,建立以导师制为基础开展全员培训教育,开展综合单位安全计划项目(CUSP)。首先评估安全文化的影响程度,之后通过培训员工科学与安全知识和认同员工安全关怀,执行委员会优先改进效果,进而分享经验和结果,达到安全文化的普遍认同。
    John A. Ulatowski教授以手术室中最大的浪费——不合理用血为例,具体介绍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质控工作。在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发现血制品的浪费主要是因为储存容器处理不正确和不必要的输血。这样通过维持血液制品的低温,正确使用储存容器,完成病例后剩余血制品迅速归还至血库等措施,大大降低了围术期的用血量与血制品浪费情况。John A. Ulatowski教授建议对临床安全与质量控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这将有利于对质控工作的系统总结与定期评估。

    优秀团队的自我救赎:今天CA不努力,明天PD重头来
    在整个医学领域,围术期患者安全是由麻醉科团队领军实施的。麻醉学科从1984年成为独立的临床二级学科以来,工作环境和条件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改善与提高,但患者的临床安全仍是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中国医务工作者的沉重医疗负担,医疗资源的分布差异,特别是大型三级医院的患者远超负荷,都给临床安全及质量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在严密的质量控制体系中保证数量和效率的提升,才能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安全。保护病人安全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2013年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年会开幕式的主题报告就是“患者安全”。
    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Action(执行)工作理念是临床安全必备的特质。强调并做到“我们应该听病人所听,感病人所感,并为病人之欲为”,践行“胸怀远志,不畏近难”和“重在作为”,是协和医院麻醉科团队全体成员对PDCA的整体思路与感悟。我院麻醉科主任、国际麻醉药理协会主席黄宇光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协和开展PDCA的整体思路:首先是建立了完善的“保障患者安全,精细医疗”的科室文化理念,尊重科室每个个体的智慧,形成科室合力,完善了“非惩罚、教育性、开诚布公”的不良事件报告机制,使各科室人员从“担心告状”到“自觉行动”;其次是严格执行协和在2009年率先实施的手术患者三方核查制度,多次调研分析,用数据说话,并与绩效指标挂钩,不断推进PDCA走向深入。第三,针对在对待不良事件上报的态度和分析改进方面的国内外差距,倡导不同学科之间要友好提醒、相互提携,要求及时发现、客观记录、细节调研、分类管理、团队分析、对策优化、广而告之、持续落实,要做到“小题大做”,实现了“大事化小”,以沉着应对各种危机,确保患者安全。黄主任说,PDCA是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是成就一个优秀团队的必然条件,今天CA不努力,明天PD重头来。
    会上,Joshua H. Atkins博士介绍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医院加强院内急救安全与质量的经验。他们分别组建了外科抢救组、内科抢救组与紧急气道组,遇到院内急救情况,各个紧急抢救治疗专业组之间团结协作,大大提高了急救成功率;此外,宾夕法尼亚大学医院为所有困难气道的患者建立了数据库,既有助于开展临床科研,也有助于提高困难气道的插管成功率。


    北京同仁医院李天佐副院长介绍了国家卫生计生委麻醉质控中心的工作情况,并以鼻内镜下鼻窦手术为例,分享了北京同仁医院麻醉科遵循PDCA工作理念,改善和优化患者围术期流程的经验。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是国内最早建立麻醉质控中心的单位。严敏主任详细介绍了20多年来浙江省各级医疗机构麻醉专业在浙江省卫生厅的支持下逐步完善了各项质控标准,通过组织各类培训使浙江省麻醉医师整体理论水平在国内名列前茅。从初期浙江麻醉学界与其他临床学科相比起点低、麻醉没有独立建制,到如今在麻醉管理规范、质量标准改进、相关宣传教育方面取得较大成绩的发展历程,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热烈讨论与踊跃提问。
    手术麻醉安全与质量控制是手术患者围术期的永恒主题,需要麻醉医生、手术医生、手术护士和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等多方通力协作,团结一致。同时,手术麻醉安全与质量控制工作必须建立规范的流程制度,开展定期的培训与评估,消除各类系统隐患,提高医务人员个人素质,为高效运转的手术麻醉平台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