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黄宇光教授课题组自2003年开始从分子生物水平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术后慢性疼痛等临床常见的慢性疼痛的发病机制进行研究,并利用基因沉默、生物抑制剂等方法初步尝试了多种慢性疼痛的生物干预治疗,为慢性疼痛的临床诊疗提供了理论依据。该研究项目获得了2012年度北京协和医院科研成果三等奖。
疼痛,是人类最不愿意经历的一种生理体验,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疼痛的关注程度也日益增强。麻醉科主任黄宇光介绍到:“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疼痛学会已将疼痛列为与血压、脉搏、呼吸以及体温并列的第五大生命体征,这意味着医生需要更加关注病人的疼痛,更加积极地诊断和治疗疼痛,不仅要让病人‘活下去’,还要让病人‘活得好’”。
我国目前至少有超过一亿的慢性疼痛患者。所谓慢性疼痛,即疼痛持续存在三月以上,主要包括炎症性疼痛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等,常见的慢性疼痛的病因主要包括坐骨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癌症疼痛、手术后慢性痛、脑卒中后神经痛等。由于慢性疼痛的发生机制不明,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黄宇光教授课题组自2003年开始“慢性疼痛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与生物干预研究”,该项目获得了2012年度北京协和医院科研成果三等奖。
黄宇光教授课题组通过对我院2009年2月至2010年5月466例开胸手术患者的随访发现,术后慢性疼痛的总体发生率为64.5%。为了研究慢性疼痛的发病机制,课题组成功建立了目前所有慢性疼痛的动物模型,分别利用von-Frey细丝、丙酮刺激和热板刺激实现了动态评估动物疼痛行为学改变。课题组利用基因芯片、miRNA芯片、蛋白质组学等方法,比较发现了不同类型慢性疼痛所相关的基因、miRNA与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差异。通过基因表达干预或其它生物干预手段,利用生物抑制剂进行抑制,或RNA干扰技术使过量表达的基因恢复正常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此种方法能够使疼痛程度缓解60%-80%。同时,验证了加巴喷丁等治疗疼痛药物的作用机制。
在现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课题组计划进一步开展术后慢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结合基因差异表达与miRNA差异表达结果,将能从多个层面共同揭示慢性疼痛相关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此外,课题组计划利用目前筛选出的差异表达miRNA,开展相关的生物干预治疗研究,并通过与目前药物治疗的比较,探索慢性疼痛的综合治疗方案。该课题组在疼痛机制研究方面已先后获得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在该硏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