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失语病源
何老先生来自北京市延庆,从2006年底开始,何老渐渐感觉自己的右手无力,说话也越来越不清楚。到了次年1月,何老已经发展成失语症,开始说话结巴,经常感到心里有话却说不出来。短短一个多月的转变让何老意识到自己一定是得了什么奇怪的病症,于是来到协和医院的神经外科寻找病因。
在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的马文斌大夫在了解了病人的病症以后,马上安排何老做了功能区磁共振,并请相关专家对他进行了语言评分。经检查,何老的情况被诊断为左侧功能区恶性胶质瘤导致的不完全运动性失语。
马大夫告诉病人,要恢复原来的语言能力和运动能力,就需要切除位于功能区的这颗毒瘤。就像吃饺子,要吃到里面的馅儿,就得先把皮儿拨开一样。要把脑袋里的肿瘤拿出来,就要切开正常的组织,有可能损伤正常的组织,并引起功能障碍的加重。
然而庆幸的是,清醒开颅技术(医学上称之为“唤醒麻醉功能去脑肿瘤的切除术”)的发展,使得这种手术的安全性大大地提高。通过清醒开颅,医生可以在直视状态下进行功能区定位,从而避免损伤正常组织的风险,减少手术本身可能对神经系统的影响,防止神经系统功能病症进一步加重。协和医院作为国内少数几家掌握清醒开颅技术的医院,从2005年开始尝试这种技术,已经成功地治愈了30例左右的该类患者。
听清了医生的分析后,何老如释重负,崩紧的脸庞渐渐轻松了下来。
术中清醒对话
何老在协和医院经过一周的住院观察,带着好奇的心情接受了马医生所说的清醒开颅术。
紧张而有序的手术室里,马医生用药水在患者头顶划出开刀区域,习惯性地接过护士递过来的手术刀……
麻醉师郭向阳主任为病人持续地静脉泵入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并不断地用棉片逐层浸润上头颅,调整适宜镇静镇痛深度……
在经过导航明确病灶位置以后,麻醉师将何老从睡眠中唤醒,开始跟何老进行简单的加减计算,并不断让他做一些右肢的运动。
这时术中电生理监测仪正在何老的大脑皮质轻轻地移动着,何老在清醒状态下准确对答、完成指令,并且无不适主诉。
电生理监测仪继续在大脑皮质上缓慢的移动着,马大夫开始发现何老说话的语速渐渐放慢,右肢的活动也渐渐减少。“到了!”马大夫迅速锁定了何老功能区的范围,沿着功能区的边缘切除了直径达4.5公分的肿瘤,就是这个肿瘤压迫着何老的神经系统,导致了何老的失语症。
手术历时4个多小时,肿瘤顺利切除。
重拾欢乐生活
何老的手术非常成功,术后三四天便渐渐恢复了原来的语言和运动功能。国际神经外科界功能区手术最知名学者Duffeur教授在协和进行访问查房时,看到何老的术后情况,对我院多科协作开展功能区手术表示赞誉。何老激动地说“我终于又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老北京话啦!”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的病房里传出了阵阵爽朗的笑声。
现在,像何老这样患有位于运动、语言及感觉等脑功能区的肿瘤、动静脉畸形或其它病变的病人都体验到了清醒开颅术的好处。与过去的全麻状态下进行的颅脑手术相比,清醒开颅术采用麻醉剂量的控制使病人处于清醒状态,通过观察病人手术中的语言、思维等反应情况,实现神经解剖功能的精准定位,并切除颅内病灶,最大限度地保护脑功能,避免手术后瘫痪、失语的严重后果。
这种高难度的清醒开颅手术的推广和应用主要得益于三方面的改进。其一,由于技术水平的进步,麻醉师可以根据血药浓度来调整药物的剂量;其二,一些超短效药物的引进,如丙泊酚、瑞芬太尼,使得麻醉的作用可以迅速消失,节约唤醒过程的时间,避免深麻醉引起的循环波动、呼吸抑制;其三,随着“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在协和扎根以来,医护人员在救人治病的过程中坚持“保留功能是第一原则”,在为病人铲除病灶的同时更关心病人出院以后的全面康复,真正做到为病人全面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