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观念里,绩效是业绩与效率的统称,就泌尿外科而言可分为财务绩效、质控绩效、运转绩效和拓展绩效这四个方面进行运作。
财务绩效——学科建设的基础
财务绩效是指科室层面的绩效管理,它与提高门诊量、手术量,加快床位周转,降低科室能源消耗及支出,推进新技术和新项目,发展先进技术等方面息息相关。就泌尿外科的具体情况而言,微创手术是我科提高绩效的首要因素。
2009年,泌尿外科所开展的微创手术已达到72.7%。微创手术具有诸多优势,比如技术领先、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同时也提高了病床周转率,提高了科室效益。比如肾脏切除手术,开放手术需要住院10天左右,而微创手术的患者2~3天就可以出院。通过微创手术的不断发展,可大大提高科室的业务收入,所以提高微创手术比例是科室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泌尿外科通过两年不断调整,于2009年下半年最终确立了较为合理、公正的综合绩效奖分配原则,重点突出了综合绩效考核计分内容与职工工作量、医疗技术难度、医疗安全和学术水平等的相关性。如下所示:
1、年资、职称作为相对考核计分值。
2、门诊量、手术量、收住院病人量作为工作量计分;
3、科研基金、文章发表情况作为科研项目计分;
4、担当的岗位及在科里承担的任务作为附加工作量计分;
5、获得的奖励、收到的表扬信、锦旗、匾作为奖励加分;
6、出勤情况作为考勤计分;
7、医疗投诉、医疗差错及事故作为惩罚扣分。
通过这一系列制度的确立,2009年下半年,科室员工的综合绩效奖最高额是最低额的3倍以上。虽然差距拉大,但仍然得到了科内不同级别、不同岗位、不同年资医务人员的认同,也证明现今的综合绩效分配原则已较为成熟、合理。
表:泌尿外科手术管理考核制度
质控绩效 ——学科管理制度的体现
质控绩效主要关注医疗服务安全质量及控制指标。举例说明,泌尿外科在几年前就制定了手术管理制度,包括手术的分级管理制度、手术准入制度和手术管理考核制度。我们将手术分为几个等级,为不同熟练程度的医生设计了不同的手术级别,以确保手术安全和病人安全。通过该制度的建立,泌尿外科近几年来鲜见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运转绩效——医教研的综合考量
运转绩效是在考量科室工作量、工作效率及医疗资源利用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的个人绩效考评。
首先是医疗指标。考评的项目包括门诊量、入院人数、手术例数、平均周转次数、床位使用率、平均住院日等;科研方面,将论文发表、课题申请要求落实到个人,鼓励年轻医生与研究生参与科研,论文发表数量、质量,课题基金获得与绩效收入挂钩;教育方面,根据教育处制定的绩效要求,将每天、每人的教学工作以及承担的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教学讲课记录在绩效收入内。通过医教研三方面的考量,定期总结,精细管理,最终作为个人绩效考核的指标进行评价。
拓展绩效——明确学科发展方向
泌尿外科不断分析科室业务发展潜力,寻找增长点,决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比如,确定微创和移植是泌尿外科的未来发展方向,巩固肾上腺外科的领先地位,大力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加大科研奖励力度,重视教学及人才培养等。
在科室管理中,绩效考核带来了两个好处,第一是由粗放管理变为精细管理,第二是由经验管理改为科学管理。通过绩效考核,可以找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挖掘潜能,全面提高医、教、研水平,提高科室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看病人、做手术,还是写论文、申请基金,还是多讲课,多带学生,这些工作在绩效考核中都应该有所考虑,让医护人员得到自己应有的一份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