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室动态
提高胰腺癌早期诊断率、倡导规范综合治疗
时间:2010.07.30
字体:
作者:段文利 林夕夕

    ★ 胰腺癌发病率逐年升高,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第四位
    近数十年来,胰腺癌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渐升高的趋势。10年前,美国胰腺癌发病率是2.8/10万人,现在则上升到10.3/10万人。北京协和医院近年来收治入院的胰腺癌病人比二十世纪50年代增加了5~6倍。而且据北京地区7家医院354个病例分析,41~70岁者占80%,年轻的胰腺癌病人也较10年前明显增加,且恶性程度更高、预后更差。
    胰腺癌是预后最差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号称医学顽症的“堡垒”。据美国临床肿瘤协会统计,2005年全美胰腺癌新发病例数为32180,死亡病例数为31800,在恶性肿瘤死亡率中居第四位。在我国,胰腺癌已成为人口死亡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
由于胰腺癌早期诊断非常困难,晚期治疗效果差。一经确诊时就已经到了晚期,80%的患者往往不能进行手术切除或错过手术时机。而即使做了手术,胰腺癌早期转移的生物学特性也会导致患者预后极差,平均中位生存时间仅为6个月,5年总体生存率<1%。
    ★ 三个方面提高胰腺癌早期诊断率
   胰腺癌早期诊断十分困难、诊断率低的原因在于: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医生的警惕性不高、没有特异性的诊断标记物。
    因此,真正早期被发现的胰腺癌少于3%,常常被误诊为胃肠和肝胆疾病,一般的误诊时间为3~6个月。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25%的胰腺癌患者在确诊前6个月其实都已经有症状。北京协和医院的确诊病人中50%都有被误诊的经历。
    目前许多医生对胰腺癌的警惕性不高。赵玉沛强调说,为了提高胰腺癌的识别率,除了广泛加强对百姓的健康教育外,还要加强对医生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胰腺癌的警惕。赵玉沛教授指出,早期诊断胰腺癌的关键是要对高危人群定期检查,医生在接诊时,当遇到年龄大于40岁的男性,长期吸烟或饮酒、慢性胰腺炎患者、突发糖尿病患者、有胰腺癌或遗传性胰腺炎家族史者、良性病变行远端胃大部分切除20 年以上人群、从事与致癌物接触职业者、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钝痛症状且餐后症状加剧时,一定要警惕胰腺癌的可能。 医生在排除胆囊疾病、胃病等后,要注意询问病人是否有以上高危因素。提倡首先采用腹部B超和螺旋CT检查。一般而言,如果能发现在2厘米以内的肿瘤,手术的几率和成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根据北京协和医院的经验,建立由外科、内科、放射科、超声科、检验科等组成的胰腺癌诊治绿色通道,可以尽快对门诊发现的高危人群进行诊治。
    所以,“寻找更加敏感、特异的肿瘤标记物,并与影像学方法结合,建立有效的筛查工具,是今后解决胰腺癌早期诊断的努力方向”。赵玉沛教授说。
    ★ 胰腺癌手术要进行准确的术前评估
    对胰腺癌准确的术前判断既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创伤,又能使患者得到恰当治疗。胰腺癌可切除的标准一般为:1肿瘤局限于胰腺内或直接侵犯胆总管、十二指肠、脾脏、胃等可一并切除的范围内。2肿瘤没有侵犯周围大血管。3没有广泛的淋巴结转移。4肿瘤没有腹膜种植或肝脏等其他远处转移。
    随着胰腺癌扩大根治术的开展,肿瘤累及门静脉及广泛区域性淋巴结转移者不再是手术切除的禁忌。但随意扩大切除范围必须得到长期生存率的验证,要有前瞻性对照临床试验的结论。现代影像学和内镜技术,对减少不必要的剖腹探查和准确判断可切除性很有帮助。然而,针对诊断性腹腔镜检查的适用范围目前尚存争议。
    ★胰腺癌要强调综合规范化治疗
    国际上还是以外科手术治疗作为首选。传统的姑息性手术主要用于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生活质量。
    胰头癌扩大切除包括以下3个部分:淋巴结扩大清扫、受累血管联合切除和区域性或全胰腺切除。由于全胰腺切除手术时间长、操作复杂、术后有严重的生理功能紊乱、并发症多且疗效可疑,目前普遍认为胰头癌没必要行全胰切除。
    当胰腺癌累及到血管后,是否要做联合血管切除?国内外对此目前还有争议。据赵玉沛教授介绍,英国的上消化道胃肠外科学会制定的胰腺癌诊治指南的最新观点认为,对术前已明确为门静脉受累的患者,进行胰腺癌切除时常规行联合血管切除,并不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关于在根治术中淋巴结的扩大清扫问题,赵玉沛介绍了最近来自美国和德国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与标准的淋巴结清扫术相比,腹膜后淋巴结扩大清扫术并不能延长胰腺癌患者的生命。因此,目前认为淋巴结扩大清除有可能提高早期患者的长期存活率,但过度的淋巴结廓清并不能延长进展期病例的生存期,且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很差。
    保留胃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是胰腺癌手术治疗的一个重要进展。但争论焦点是,与传统手术相比,PPPD能否真正改善术后生活质量。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临床研究,但各家研究报道不一致,有些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多数学者认为选择该术式要慎重。
    外科手术切除后,仍需辅以放、化疗。欧洲胰腺癌研究协作组最近公布了一个临床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认为术后辅助化疗有助于延长生存时间,但联合辅助放、化疗的效果并不满意。由于众多学者认为此项研究存在设计上的缺陷,因此美国目前仍然坚持术后的标准治疗,即胰床外照射放疗+连续3天静脉输注5FU,2个周期后改为每周5天静脉输注5FU+LV共4个月。他们认为术后辅助放化疗与无辅助治疗相比可明显延长平均中位生存时间。
    赵玉沛教授强调,手术治疗仍然是目前胰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采用何种术式、何种辅助治疗方案比较好,均需要经过大组病例、前瞻性、随机的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证实。
    胰腺癌的基因治疗是目前极为活跃的研究领域,如单用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免疫调节剂,国外已进行了这方面的临床试验。此外还有内分泌治疗,以及向肿瘤内注射无水乙醇、在胰管内置入支架管进行内引流、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及动脉栓塞等。
    ★ 我国《胰腺癌诊治指南》年内发布,旨在推出规范综合治疗方案
    “所以,面对胰腺癌的挑战,我们的任务是:
一是在诊断上正在寻找胰腺癌的特异性的肿瘤标记物,这项研究是国家“十五”攻关课题。二是在治疗上发现更好的手段。除了上面提到的治疗方法外,还有介入射频、筛选新的化疗药物和配伍方案等等”,赵玉沛教授说。 
我国胰腺癌临床治疗的另一个重点则是建立规范的综合治疗方案、推出胰腺癌诊治流程。据了解,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于2004年提出了我国的《胰腺癌诊治指南》初稿,在这次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对初稿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根据讨论的意见,我国《胰腺癌诊治指南》将形成正式稿,于今年内发布。该指南将把全球最新的胰腺癌诊治技术、方法介绍给全国的胰腺外科医生,同时,通过其规范医生的诊治方案、流程,以此提高我国胰腺癌的诊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