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室动态
立志做一个人民的好医生
时间:2010.09.14
字体:
作者:叶启彬教授

   

    做一个好的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而且更要有热爱病人的仁爱之心。
    不断修炼对病人的仁爱之心。我和很多的年轻医生一样,刚毕业进医院时年轻气盛,血气方刚,虽然满怀为人民服务之心,但仍不时会和病人发生点矛盾,事后也感到愧疚和自责,这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需要医生的自觉修炼才能转化。我分配到协和医院当住院医生的时候,首轮是普通外科,有幸在著名的我们国家领导人的保健医吴蔚然医生的下边工作,我佩服吴大夫精湛的手术技术,他的手术细腻,层次清楚,疗效好,我更羡慕他能得到病人的无限的信任,我常常听到病人家属深情的对他说:“吴大夫,我们就把病人交给您了,您大胆做吧,我们家属一百个放心……”我就以他做榜样,努力来修炼自己,克服缺点。吴大夫总是和蔼可亲,我就从来没有见他和病人大声说过话,他总是耐心的倾听病人的诉说,总是给与有针对性解释和合理的处理,他的言谈,他的行动让病人能感到吴大夫是知道他们的病情的,也能体会到吴大夫是在想办法救治他呢,从而对他无限信任,把吴大夫看作是自己的朋友和亲人。这些让我深深体会到病人的主诉里含藏着他们的痛苦,渴望得到安慰和救治的心情,医生那富有感情和爱心的语言,会让病人的疼痛减轻,焦虑解除,信心倍增。我也看到有些医生医术不错,但派头太大,病人不喜欢他。伟大的医学之父,希波.克拉斯底克在医生的三大法宝“语言、药物、手术刀”中,将“语言”放在第一位,此刻就更有体会了,爱心是作为一个医生的必备的道德品质,护士也同样,护士接触护理病人的时间更多,她们的言行,更能体现爱心,常言道“三分医疗、七分护理”,她们的语言能够使病人更快的康复。护理届的伟大女性南丁格尔在1854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以她的母亲般的温柔和金子般的爱心,去关照和爱护伤员,使得在她到了部队以后的时间里,伤员的死亡率从50%下降到20%,“仁者无敌”,此言不谬。
在名师的影响下,我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去体会病人需要什么,尽量的满足他们的要求,即使一时达不到的,也很理解地合理的给与解释,使他们心情愉快,更快的康复,他们也就对我越来越信任了,我从中体会到了医生和病人合作的快乐,如果你能做到这些后,即使病人初期有些误解,最后也会冰释前嫌的。还记得我在普外值班的时候,遇到疝气嵌顿急诊的女病人,由于延误了治疗,到我院时,已经有发烧,嵌顿疝部位压痛明显,嵌顿内容肠子要坏死,必须要争分夺秒尽快手术。在我和病人的儿子一起匆匆忙忙为病人赶紧备皮,在耻骨联合上剃毛的时候(文革期间不管男女病人都得大夫自己动手备皮),病人突然坐了起来,给了我和她儿子一人一个耳光,我愕然了,她儿子急了,哭喊道:“妈!你干嘛呢?医生在想办法救你呢”,手术时我们见疝囊里都有一些浅黄色血性的积液,肠子已有轻度发紫了,真悬啊!晚一些手术病人的肠子就要坏死了,就要危及病人的生命。病人经我们精心治疗痊愈出院时,她抓住我的手,老泪纵横,痛哭失声,对我直说“对不起你!”,我说:“不怪您,当时由于情况紧急,对您解释也不够,我也有缺点,您好了,我们就高兴了”。当前医疗大环境确实不太好,医患关系紧张,许多现象确实令人大惑不解,一些媒体也在推波助澜,只在灾难发生时,才把医生护士看成白衣天使,有时确实令人感到伤心,但我相信,总有一天这些现象是会改变的。
    苦练手术技术
    手术是外科医生的为病人服务的重要的,又是基本的手段,不练好一套出众的手术技术,做一个人民需要的好医生,那只是一句空话。医生要有鹰的眼睛,狮子的心,妇人的手(英国谚语)。
    精湛的手术技术,应包括止血彻底,出血少,解剖层次清楚,能熟练正确的应用各种手术器械,操作稳准有序,如行云流水,没有废动作,这样手术才能快速完成,创伤较小,合并症较少,最终达到满意的疗效。我在普通外科时非常佩服吴蔚然大夫和朱预大夫精湛的手术技术,到骨科后又受姚岱大夫细腻的骨科手术技术的影响.
    做到止血好出血少。我把能做到止血好出血少看成是对病人有没有仁爱之心的表现,这不是单纯的手术风格问题,我常常看到有些医生做手术的时候,不注意止血,手术时血肉模糊,血流满地,手术野不清楚,手忙脚乱就很容易误伤病人的血管神经或重要的组织,引发合并症,由于手术创伤大,事后病人反应也大,所以,我跟年轻医生严格的规定“你如果想让我放手让你做手术的话,你得先过好止血这一关,你出血少了,我就让你做,我年轻时候的老师姚岱教授和加拿大的Armstrong教授就是这样训练我的。我很高兴,我到了武警总医院以后,我们科里的年轻医生很支持我的这个规定,很快麻醉科的医生就发现骨科的手术出血越来越少了,而且手术速度也大大加快了。
    熟悉解剖至关重要
    熟悉解剖是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必备的基本功,骨科医生尤其如此。骨科手术每变换一个切口部位,它下面的肌肉神经和血管的走向都是不一样的,术前你要对入路中所遇到的解剖结构非常熟悉,要做到闭上眼睛,这些结构历历在目,就像在你眼前挂了一幕手术解剖图谱一样。我学骨科是从画骨科图谱开始的。文革后期医院的领导感到大医院不能只培养会拳打脚踢外科各个专业都能干的大外科医生,(我当这样的医生当了十多年),还是应该培养专科医生,否则将会影响医院的水平,我被选进骨科专业,当时我还在搞运动没有回到科室,我就借了一本骨科手术入路图谱,每天两图运动,在睡觉前用透明纸描两张图,熟悉人体解剖入路,同时再弄个人体骨骼标本,为进入骨科做准备,在从事脊柱外科以后,我的办公桌里总是摆着几块人体的椎体骨标本,手术前先要根据解剖常识和病人的特点,做好慎密的手术计划,大到每一层次的手术计划步骤、重要的神经肌肉组织的部位,小到每一个手术细节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要想透,这样手术时就可以轻车熟路,从容不迫的进行,直到下刀子的方向,敲打骨刀的轻重,能够不差分毫的避开重要的组织结构。此外为了减少合并症,加快手术的速度,我还设计了许多手术器械,改进手术书上介绍的一些手术方法,在70年代后期,颈椎病的手术在我国刚刚广泛开展,在前路颈椎间盘手术嵌入骨块时,要将骨块嵌入至椎体前沿皮质下方2-3毫米部位,以避免手术后骨块滑出,但又不能过深压迫脊髓,(许多人包括有些名士都在此出了错误)由于敲打骨块的时候,敲打力难以控制,发生过许多骨块过度嵌入压迫颈椎截瘫的病例,为此我精心设计了一个简单但有用的嵌入器,能顺利的把骨块嵌入到要求的部位,即椎体前沿皮质下方2-3毫米,而不会发生过度嵌入伤害脊髓的错误。我爱琢磨,喜欢做这些人家不屑一顾的小玩意。
    针对打椎弓根钉早期文献中进点描述紊乱,导致容易发生的打钉方向偏差错误,误伤脊髓神经的现象,我带领博士研究生杜心如建立了新的进针点“人字嵴”,并且设计了圆锥形的椎弓根插入器,还根据我的手术体会编了一个顺口溜“找好人字嵴,进针慢慢走,跟着感觉进,不跟角度走”,大大地提高了进钉的凖确性。我觉得一个临床研究生在短短三年内,如能结合临床工作去研究解决一个问题,足矣!不必言必基因,这些留给搞基础的同志去搞吧,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出真正的 “结果”的。
    及时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医疗实践的深入,越来越让我体会到脊柱外科是一门相当复杂的学科,它涉及到骨科、神经外科,与遗传骨代谢、生物力学、软骨细胞生长等等都有关系。有些病例在治疗上有时很难取得你预期的完美的结果,很多的病例,书本上是没有先例的,所以我每做一个病例的时候,都像对待我第一次手术时一样的小心谨慎,即使如此,仍然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出现了失误怎么办呢?手术失败了,也有值得吸取的经验,要仔细分析原因,不要掩盖缺点,要实事求是地去总结,最好公布于世,让大家一起来讨论,集思广益,来加速问题的解决,以利于提高技术造福以后的病人。我好像是国内第一个专题总结报道手术和并发症的作者,我收集到院内外脊柱侧弯治疗中存在的问题的病例。先后在《中华骨科杂志》报道过63例和《中华外科杂志》报道过101例,报道脊柱侧弯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受到了同行们的肯定,一致公认反面经验的也是学习和总结的重要方面,《中华骨科杂志》还特意专门授予我优秀论文奖。此后不久,在王树寰院士的支持和倡导下,在蚌埠举办了骨科合并症、并发症的学习班,并创刊了“骨科合并症和并发症的防治”杂志,对于防治手术失误提高对病人疗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认为自己暴露缺点,这不只是学术问题,而是体现了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高尚品质,但很遗憾,这些利国利民的风尚和措施,却很快就受到阻碍和夭折了。一些缺乏人类良知和职业道德的媒体记者和律师,却从一些医学的文章中去搜寻医生医疗失误的所谓证据,希望他们能够以人民利益为重,少搞一些不符合事实的“轰动新闻”, 多做一些促进医患和谐的事,否则影响医学发展,医学永远发展不了,最终还将损害病人利益。
    每个医生都会在医疗实践中提高,要想提高的快,就要靠自己刻苦地及时地随诊病人,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学会科学的分析和写作论文,并参加会议和学术报告,这样你才能更快的提高,能够发现问题,能够改进前人不足之处,为医学做出贡献。我发表的中英文论文不多,就只有80多篇,但都是我的实践总结,亲手写的,有一些也起了一些作用,曾先后4次在国内外获得优秀论文奖,但我追求的不是这些,而是看到自己的论文或者著作能对病人和年轻医生有一些启迪,内心就得到安慰和满足了。现在许多年轻的医生在这方面还欠缺一些,常常要在晋升的时候才发现论文不够,急需论文时,才感到手头缺少写论文的资料,不少医生曾到我的办公室请我帮助搜寻,我很乐意的帮助他们,将自己积累的资料毫无保留的让他们去写,指导他们从哪个角度去写,并让他们的名字放在第一作者的位置上去。但更好办法是指导他们自己去积累资料。冯传汉老教授曾语重心长的跟我说道:“我感到现在的年轻医生有些浮躁,不愿意做长期艰苦的临床资料的积累和总结工作,一味追新,追新东西是要鼓励的,有利于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我不担心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买进一两套新装置,请人来演示一下,或者出去参观参观,很快就可以掌握了,但不能满足于抢先报告我能做什么新手术了、新技术了就止步,而是要进一步去消化,要长期随诊你这些治疗结果,积累临床资料,这样才有持续去发展的可能”,愿大家牢记长者肺腑之言。


    愿为病人担风险
    40多年的从医生涯,经受过无数的难忘的经历,回忆起来大多数能让自己感到高兴,有时候心底还冒出一丝的自豪感,但也有愧疚和自责,因为也犯过一些错误。我们医生从事的是临床工作,实际上可以说是从病人身上学习的,是病人培养了我们医生,病人治好了,你就积累了临床经验,提高了水平,治疗效果不佳,医生在探索改进的过程中病人也是付出了痛苦代价的。好的医生要勇于承担风险,去解决过去认为不治的或者难以治疗的病痛,在实践中提高水平,少犯错误,回想起我还是医学生的时代,老师讲课时提到,在心脏外科法鲁氏四联症,在当时是医学里高难度的禁区,死亡率高达80%,但是在医生和患者及患者家属相互信任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付出了血的代价,到现在这类手术的死亡率降到了百分之几,这些都是患者和医生相互信任共同努力付出血的代价换来的。若不敢勇闯禁区,医学永远发展不了。我常常想起过去困难的岁月里,病人含着眼泪将自己的亲人托付给我们大夫时的情景,病人家属常常追到手术室电梯口说:“叶大夫,我把孩子交给你了,他(她)就是你们的孩子”,医患之间充满了相互信任,也让自己心中充满了责任感,真心诚意的将把病人当做是自己的亲人,当有些病人抢救不过来时,病人家属反而来安慰心情沉重的医生:“谢谢你们,你们已经尽到责任了……..”哪像现在一些人想方设法找茬子打官司,我不明白为什么今天的医患关系会变成这个样子,有时候让我感到伤心,但是我并不灰心,我常常对年轻的大夫说:“要忽略忘记这些不愉快的事,踏踏实实的做人做事,最终会感动我们的上帝----广大病人的”。我和全科的年轻医生,同心同德,不辞劳苦地设法救治危难重症,想法为他们少花钱治好病,这些病人不少是下面医生或者是我自己的学生介绍来的,有些是仰慕我们协和医院和武警总医院的医疗技术专门找上门来的,许多好心人劝我“都这把年纪了,不要做太难的手术了,做成了在你叶老的光环上也添不了多少光辉,一旦失败了将会把您的一世英名…….”我也确实犹豫过,但当我看到病人及其家属眼睛中充满了对医生祈盼的眼神时,我又不忍心让病人失望和伤心,我们在近二十多年来手术过不知多少个别的医院不愿意做的疑难重症,有很多是病人自己仰慕我们医院的医德医术千里迢迢找上门来的。当自己读到病人来信:“谢谢叶大夫圆了我爱美的梦”;“手术之前我常常觉得自己是盛夏得一片黄叶,是您用高超的技术恢复了它本来的青绿……”,也收到许多病人来信告诉我他手术后,恢复了信心,上了大学,考上了研究生,在国内国外得了双博士学位等等,还有很多的病人始终深情地记住我们医生,东北有个病人在7、8岁时我给他做过手术,把他从残废中拯救过来,每年到了他手术的日子,他父亲都会都要带着他到林子里去采蘑菇,然后晒干了寄给我,孩子都十七八岁了还在这样做,物轻人意重呀!,令我十分感动,病人的真诚的需求,又让我不忍心放下他们,自己身体还健康,眼不花,手不颤,思维还敏捷,开刀的速度不减当年,那就继续在为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再做一点事吧,生命不息,攀登不止。自己别无他求,如果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为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做一点贡献,则吾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