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 张晓阳
2011年6月9日至8月11日我有幸参加了国家医疗队——北京协和医院医疗队赴内蒙古锡林浩特盟和陕西延安市的医疗工作。2个月的基层医院工作经历和与当地医务工作者的相处,使我对基层医疗工作有了较深入地了解和切身体会。希望能与在大城市工作的同行分享我的见闻与感想。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
6月9日上午9点10分飞机降落在在锡林浩特机场,国家医疗队赴内蒙古的工作就此拉开序幕。有从自治区首府特意赶来的卫生厅领导、锡林郭勒盟的领导、当地卫生系统各级领导和近200位医务人员参加的启动仪式让我们感受到内蒙古人民的热情与期待,同时也倍感责任重大。启动仪式上最受欢迎的除了医疗队员外,就是我们特意为当地同行带去的《住院医师手册》、《热病》和《协和医学》等书籍和杂志。
由于自治区卫生厅乌兰副厅长是蒙医出身,对中医和蒙医非常重视。所以,她特别提出让我单飞——去蒙医医院。启动仪式结束后,乌兰副厅长、其其格副盟长等一行领导,专程送我到蒙医医院,伴随高规格的待遇是为蒙医医院即将成立的中医科培养一位主任、为中医科奠定一个好的基础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医疗队也从此多了一位编外队员——蒙医医院候任中医科主任刘大夫。
在一个以蒙古族为主、蒙医非常受欢迎的地区,会有人来看中医吗?这一直是我心中的自问。
6月10日上午第一次出门诊就看了约20个病人,而且,多数是蒙古族。据了解,他们平时喜欢看蒙医,听说来了国家医疗队、北京协和医院的中医,特意来看看。可见,国家医疗队和北京协和医院的影响力、号召力是我们受欢迎的坚实基础;融洽的民族关系、蒙古族人民草原般的广阔胸怀是中医受欢迎的良好氛围。
在蒙医医院的5个门诊,由于原计划以带教为主,每次门诊限号10人。但由于要求就诊的患者太多,有些病人夜里2~3点就排队挂号,成为蒙医医院建院以来绝无仅有的景象。随后改为限号20个,但还是供不应求,中医受到蒙古族群众如此欢迎大大超出了当地医护人员的预料。
中医和蒙医都是祖国传统医学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据当地同行介绍,每年都有欧洲和外蒙古的一些病人专程到蒙医医院来看病。参观蒙医博物馆时看到在植物药的采用方面中医和蒙医有许多相近之处;从走廊墙壁上悬挂的蒙医历史及现代名家的照片可以看出,在注重传承方面中医和蒙医也如出一辙。他们的马奶疗法、放血疗法则是非常具有草原特色的治疗方法,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6月16日医疗队到达多伦县,多伦县原名“多轮诺尔”,蒙古语的意思是“七个湖泊”,可见当地历来以水草丰美为特点。一七一零年清政府在此设立兴化镇,是内地与蒙古的贸易前哨站,最繁华时有商家店铺四千余家,人口13万 ,比现在全县人口都多。
我工作的县中医院有职工70人,病床60张。3000多平米的新建门诊住院大楼、投资40万元的信息管理系统,使它在县级中医院里颇为突出。由于是以汉族为主的县加之临近北京,国家医疗队、北京协和医院的号召力,使得每天20个限号,提前3天就已挂出,而且全部面向老百姓。但是面对络绎不绝赶来的病人,只得通过早上班、晚下班来解决就诊难。想想多伦人民为了实现朱镕基总理“治沙止漠,刻不容缓,绿色屏障,势在必建”的嘱托,为了建好北京的后花园,为了北京多一些蓝天,少一些沙尘所作的努力与贡献;看看昔日一片黄沙南沙梁,今日的满目苍翠、连绵的草原和蓝天白云,自己辛苦一点也是应该的。门诊之余进行的讲座《常见慢性病的诊治要点》和《中医风病的理论研究与应用》获得好评,觉得自己好像也为北京的绿色屏障建设贡献了一点力量而感到高兴。
6月28日医疗队到达太仆寺旗政府所在地宝昌镇,宝昌曾经是塞外名城,当年流传过这样一句话:除了北京就是宝昌。抗日英雄吉鸿昌曾在此与日军鏖战,城中最高点矗立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反映出当地人民对英雄的景仰。太仆寺旗清朝时是皇家御马场,所以,虽然全旗7个乡镇中只有一个苏木(以牧业为主),3000多蒙古族(全旗也不过5000人),在全旗23万人口中所占比例很少,但因为皇家御马场这种历史传统,所以,还是称为旗。
我工作的蒙中医院是一座临街的陈旧二层小楼,总面积约940平方米,工作人员40人,小而旧是特点,据说是全盟条件最差的蒙中医院。虽然条件比较差,但国家医疗队的到来,却使它一夜之间成为城中的热点之一,虽然每次门诊限号20个,但病人远不止于此。由于患者的反映不错,病人越来越多,许多病人凌晨两、三点就来挂号,一号难求的情况让院长都很为难。最后一天甚至要专人顶住门,才能阻止未挂上号的病人涌入诊室。
在旗医院做了一次中医讲座后,由于想看病的医护人员太多,只能安排一个下午为旗医院的医护人员义诊,结果20个号根本不够。
从锡林浩特就一直跟着我学习了近1个月的刘大夫,也感受到即将回院上任的压力,每天晚上她都会挑出一些典型病例,与我共同分析当时的诊治思路与得失,问答之间,我尽己所学,倾囊相授。她在总结会上说:没想到中医诊疗思路如此丰富,像讲故事一样有趣。希望她能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肩负起中医科主任的重担。
医疗队的工作虽然紧张,但7月2日于晓处副院长带队到太仆寺旗看望医疗队,带来了医院个每个队员的慰问信,并深入我们住宿的宾馆了解生活情况,让我们倍感温暖,同时也体会到医院队派出医疗队的关心。
7月8日早晨,医疗队结束在内蒙的工作,踏上返京之路,盟卫生局、太仆寺旗县领导、我们曾经工作过的医院的院长们赶来送行,一个月来结下的友情让大家都依依不舍。
内蒙古,我们不会忘记你的热情与豪放。
广袤的草原和蓝天白云是我们永远的思念。
陕西延安
经过3天的短暂休整,7月11日20点03分我登上Z53次列车,与赴延安医疗队的其他队员会合,列车在夜幕中驶向延安。12日清晨5点我们到达延安站,省卫生厅、甘泉县卫生局、县医院的领导打着欢迎横幅在车站迎接我们。简单相见之后,就驱车驶向目的地——距延安市近40公里的甘泉县城。透过车窗,在晨色中可以看到两边都是山,山上植被很好,公路是沿着山沟的走势修建的,质量上乘,约40分钟后到达甘泉县城,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大街上连续数条欢迎医疗队的横幅。
9点在县医院参加启动仪式,据樊副县长介绍甘泉县有23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50%以上,年降雨量约600mm,人口约8万,是省里的食品(酒、蔬菜、豆腐、鸡蛋)基地,也是教育强县(大街上确实挂有某中学某同学获地区中考第一名的横幅)。
我们将要工作的县医院是一家二甲医院,年门诊量约52000人,病床152张。中医科有中医2人、针灸3人,县里没有中医院(2005年并入县医院)。
由于这的病人平时看病都不挂号,可以随时在门诊或病房找大夫看病,所以,医院也没有挂号的工作程序与机构。每天早晨8点护士开始发号,20个号瞬间就发完了,来得早而又没有拿到号的病人,久久不愿离去。所以每次实际看的病人远不止20个,原定的下午科内交流也演变成院内职工及亲属的特约门诊,诊室有时甚至被闻讯赶来的病人挤得满满的。
随着医疗队影响的扩大,病人越来越多,有些病人甚至凌晨1点就住在门诊大厅,护士已难以承担发号员的重任,门诊秩序时有失控。最后,医院的办公室主任、副院长轮流上阵,亲自发号,才使门诊工作能有序进行。发出的号也由最初的20个改为25个。
由于在甘泉县医院工作20天,有许多复诊病人,7月29日最后半天门诊创纪录地看了40个病人,但仍有没拿到号的病人在门诊大厅里徘徊。
7月30日医疗队转到延安市医院,这是一家三级医院,门诊住院大楼很漂亮,特别是夜间的灯光照明做得很好。中医康复科有9名医师,包括中医、针灸、按摩、理疗、康复5个专业,还有10张病床。我的工作安排是上午半天门诊,下午科内查房或讲课。
延安是革命老区,各种级别、各种形式的专家经常在此出诊,因此,延安的人民是见过大场面的,但国家医疗队受欢迎的程度却是空前的。虽然门诊限号20个,但由于病人太多,所以,实际看的病人都超过25个。8月9日最后一个门诊日,原定上午半天门诊,但共挂出了40多号。结果只能加半天门诊,满足患者的需求。
8月11日下午4点,医疗队踏上飞往北京的飞机。
再见了,革命圣地延安!
再见了,热情、直爽的延安人民!
宝塔山、枣园、南泥湾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之中。
经过2个月在基层卫生系统中的工作,接触了许多一线医务人员和众多的病人,有许多体会和感想:
一.基层医务工作者非常不容易,他们经常内、儿、妇科、门急诊兼顾,中西医兼备,接触的病人受教育程度低(文盲也很常见),经济状况普遍较差,健康教育接受度低,治疗依从性差。在降低慢性疾病危险事件的发生方面难度很大。
二.基层医疗单位软硬件条件差或发展不均衡,许多检查做不了或可信度低;身兼多职,造成专业水平偏低,科室协作意愿低、效果差,综合实力难以体现。
三.基层医务工作者值得敬佩,虽然工作条件差,工作难度大,但许多医务工作者无怨无悔,为老百姓的健康默默奉献。锡盟卫生局李局长举的一个例子令人印象深刻,她说有一位内蒙医学院毕业的大夫在基层工作了20多年,从外貌上看与农民无多大区别,如果在县城或更高一级的医院工作应该早已晋升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他的许多同学也的确如此,但他仍是一个普通医师,不是他不聪明,也不是他不努力,而是环境改变了他,即使领导想将他调往城市的医院工作,他也坦言自己根本不能适应大医院的工作,在基层工作反而得心应手。这样的同行难道不值得尊敬吗?
四.基层的医务人员很好学,我们每到一地,都有一些大夫主动停了自己的门诊,要求随诊学习。有两位县中医院的副院长,停了自己的门诊,一直随诊学习到医疗队离开。我曾在总结会上说,基层医务人员如此好学,既是当地民众的福音,也是当地医疗行政领导应该感到欣慰的事情。
五.应加强门诊病历的书写与规范要求,在我走过的几家医院中,认真书写中医门诊病历的很少,中医病历理、法、方、药俱全的更少。没有认真的病历记录就难以获得患者的充分信任;难以保证诊疗的连续性;难以发现诊治中的得失;难以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水平。许多病人是第一次感受到中医大夫认真地望、闻、问、切;第一次看到书写完整的中医门诊病历。
六.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持续为当地的民众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是我们所有医疗队员的愿望,所有队员也都尽己所能多讲课、多带教,希望能尽快提高当地医务人员的水平。但在医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短短一个月的工作,成效是有限的。我们真的希望有关部门能统筹考虑,为基层医务人员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探索一种机制,使基层医务工作者想学、有机会学、有方便的学习途径,使基层与大城市医疗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让基层的民众也能同步享受到医学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真正达到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