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5日下午,中医科全体和历届离退休的老专家、老教授以及曾经在科室工作过的老同志济济一堂,共同回顾了协和中医科的发展历史。这是为庆祝协和建院90周年举办的重要活动之一。院领导陈杰教授出席会议并代表院领导讲话,他首先对中医科举办这一会议表示祝贺。陈副书记讲道:“协和90年的发展史就像一本书,中医科就是其中的一页。在座的各位老专家、老前辈见证了协和中医科的发展,中医科所取得的辉煌成绩和建树是经过一代代老师勤奋奉献、努力奋斗得来的。大会是回顾历史,向前辈们表示崇高敬意,感谢他们对协和历史的贡献。老前辈铺下的道路为我们今天的发展提供了思路,今天的年轻人要把民族中医药展示给全世界”。
会上,中医科主任梁晓春教授介绍了中医科历届老主任的资料,强调了会议的重要意义,提出年轻人需要了解历史,激励斗志,更好地完成今天的本职工作;在重温历史的同时思考现在,创造未来。梁晓春主任向在座的年轻医护人员介绍到,中医科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54年的风雨历程,科室的发展饱含着各位老前辈的辛勤汗水,饮水思源,历史告诉我们要感激师恩,用优异的成绩为协和增光,为中医科添彩。张育轩老主任年逾八旬,满怀激动的心情参加了会议,他为大家作了主题为“坚定不移,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精彩发言。张主任是1954年分配到协和医院内科的,他深情回忆到:50年代初,协和医院根本不存在中医,医生护士也大都不相信中医,更不会请外面的中医大夫给病人会诊。当时有个内科患者的治疗效果不好,想服中药试试,而内科医生不同意,病人家属就私下请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假装探视病人来进行会诊。当时中医大夫怕被护士发现就用被单盖上手腕给病人号脉,然后再开方抓药,由家属煎药后偷偷送到病房给患者服用,经过中医治疗,患者的疗效很好。1955年经医院党委批准,中医开始进入协和医院,当时聘请了两位名中医定期来医院会诊,一位是施今墨大夫,另一位也是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袁鹤齐老大夫。医院随后成立了中医办公室,由院办直接领导,指派内科讲师史济招大夫跟随老中医会诊并学习中医。另外安排一位工人师傅按处方去王府井中药店抓药煎药并送药给病人。针灸室元老李绮芳大夫也归中医办公室领导,负责全院病房患者的针灸会诊工作。1958年,保定地区对肝硬化腹水治疗有较多经验的中医钱祺光老大夫来我院与内科合作,进行中医中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研究同时负责会诊工作。中医在内科医生和患者间的地位和口碑逐渐提高。1955年至1958年,卫生部委托中医研究院举办了首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卫生部党组上报党中央,毛主席做了批示“中医师一个伟大的宝库,必须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办西学中班是一件大事,不可等闲视之”,全国掀起了西医学习中医的热潮。协和医院派出了妇科葛秦生、外科朱预以及史济招、张育轩等7位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参加学习并去外地实习。1960年回医院后,朱预大夫担任中医办公室的领导,史济招和张育轩大夫留下,一方面参加内科糖尿病和溃疡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一方面着手筹建中医科。1961年,中医科正式成立,朱预大夫返回外科工作,史大夫负责中医科领导工作。中医科成立至今近50年,经历了3个阶段。1961年底到文化大革命开始是第一阶段即创建阶段;第二阶段是文革10年,是停滞阶段;第三阶段是从文革结束后至今,是发展阶段。中医科从创立开始就明确了进行中西医结合诊疗工作的目标,为了增加临床实践机会,就必须设立中医门诊和病房以及自己的实验室。科室创建之初,史济招和张育轩大夫白手起家、困难重重,在院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中医科在内科建立了独立门诊,并有8张住院床位以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低热的疗效,取得了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的初步成果。史大夫一直重视中医科实验室的创建工作,各位前辈付出了辛勤努力,当时是针灸室李占元大夫参与,从置备一个旧显微镜开始,做一些胃液分析、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和血常规化验等,逐步有了两位技术员,由钱自奋大夫主管完成了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中医科的各项工作步入正轨,当时因为大夫少、医疗力量薄弱、中西医结合课题少,中医科成员努力通过良好的临床疗效让医院的西医接受并信服中医,如中西医结合治疗栓塞性脉管炎、胃癌术后腹泻等疾病让西医看到了中医的优势;中医科研发的五味养肝丸、七味散和联苯双酯片对慢性肝病、消化系统疾病的疗效得到了西医的认可。中医科的发展在逐渐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革阶段每天坚持门诊工作,并先后在医科院举办了10期中医学习班,中医科成为了中医临床见习基地。文革后是中医科的重要发展阶段,举办西学中班时,聘请了北京中医学院首任教务长祝谌予老师来任教,今天的钱自奋、郭赛珊教授当时在学习班结业后留在中医科,发扬协和精神,致力弘扬中医临床,至今仍为中西医结合事业不懈努力。文革结束后,支部书记燕京、科室秘书王艾莉老师以及后来分配到科的于惠钦大夫、董自强大夫使中医科的临床和管理力量逐渐壮大,随后陆续又有中医学院毕业生和研究生来到科内。年轻医生均经过内科轮转的培养,业务水平显著提高,为临床工作打下基础。病房成立后,护理人员、技术员和实验室工作逐渐完善,成立了糖尿病和肝病两个专业组;科室制定了规章制度,商定了收治病种,规范病历书写要求。80年代,肝病专业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病和相关疾病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内容之一的《联苯双酯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曾获卫生部1981年甲级科技成果奖,国家科委1983年三等发明奖,35届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尤里卡发明金质奖。肝病组研制的医院制剂肝炎6号(现改名为五味养肝丸)、活血片等多年来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中医科在中西医结合糖尿病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国内最早提出糖尿病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治疗的学术思想,糖尿病专业组制定了糖尿病辨证分型标准及施治方案。这种糖尿病分型标准得到国内多数学者的认同。在全科的努力下,文革后的30多年取得了今天的各项好成绩。在北京协和医院这样西医为主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中,对中医的要求高,中医发展的阻力大,而中医科克服重难,钻研业务,把医教科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目前设有糖尿病、肝病、男性病、高脂血症及乳腺增生、风湿免疫病等专科门诊。糖尿病专业组郭赛珊教授在回顾历史的发言中引古论今、激情澎湃,表达了她内心对中医的深情热爱!她强调今天的年轻人要踩着前辈们铺下的基石上,真正做到“三基三严”的要求,拼搏进取,珍惜机遇、超越历史,发挥中医在协和医院的优势。在科室建设上,郭教授建议提高中医科研水平、完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先锋模范作用。钱自奋教授作为血液流变学实验室的主要创建人也回忆往昔,从70年代引进国外仪器引领国内先进水平到独立培养多位研究生的工作,充分肯定了中医科实验室当时在血流变学研究的领先地位。他还殷切建议,在今天年轻医师的培养工作上要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向国内其他医院汲取经验完善自身发展。党支部老书记燕京老师在会上也心潮澎湃,感慨到中医科在协和医院的发展相当不易,很多科室创建者付出了巨大的辛劳,他们靠的是坚定的信念、拼搏的毅力,这种精神直到今天也是我们工作的动力。中医科的喜人成绩是对各位离退老同志的最好回报!展望未来,燕京书记希望中医科今后事业蒸蒸日上,为协和争光!王艾莉老师作为科室创立之初的办公室秘书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她抒发了对中医科浓浓的亲情,并希望这个团结如家并人才济济的集体用火热的凝聚力创造更大的辉煌。肝病专业组于惠钦老师向在座的年轻医师介绍了肝病组的科研成果,希望今后不断钻研,再创新高!针灸室李占元老师鼓励年轻医护人员继承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坚定信念,扎根临床,努力创新,发展中医,把针灸这一国粹发扬光大!
这次大会让离退休老师又回到了中医科这个温暖的家,让如今风华正茂的年轻医护人员激发了学习和工作热情,没有老一辈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就没有今天年轻人奋斗的广阔天地;而要继承和发扬历史的辉煌,必须靠青年人的奋勇拼搏!中医科的发展史浓缩了协和90年的风雨历程,协和的发展和创新需要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中医科等等每个科室、每个协和人的筑建。中医科在综合性医院的特殊位置,将更加重视科室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勤求古训、融会新知、苦练内功,充分利用协和医院的西医综合优势,培养高质量的中西医结合人才,用中医的疗效证明中医存在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弘扬 “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以中西医结合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努力把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建设成为全国综合性医院的一流科室。
中医科发展史回顾活动纪实——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时间:2010.11.04
字体: 小大
来源:本站原创